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探究论文_赵楠 袁梦婧

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探究论文_赵楠 袁梦婧

睢宁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赵楠 袁梦婧[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目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急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通过优质急诊护理,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92.2%)和护理满意度(90.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74.5%)和护理满意度(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优质急诊护理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抢救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临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YM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病,大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心肌缺血导致急性坏死,发病时间端,对患者生命危害性较大,需要更为及时有效的抢救。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患者,经抢救成功救治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急救成功率,还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的研究根据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目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24例,病发入院时间为(3.5±1.6)小时,患者年龄(55.32±5.44)岁;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5例,病发入院时间为(3.5±1.7)小时,患者年龄(56.47±5.12)岁,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包括:抽血检查、静脉通道建立、心电图监测、吸氧等。

对实验组采取优质急诊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①急救准备:在接到抢救通知后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准备,医护人员对手术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保证设备可以正常使用;准备好常用药物,保证齐全性和有效性;对抢救车上的抢救用品进行检查,保证完好,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1]。

②实施急救:患者到达医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输液、面罩吸氧、抽血检查和以及肌标志物检查;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及时补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监测以及记录,并随时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在抢救过程中避免多次移动患者身体,减少患者心肌耗氧[2];

③饮食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饮食进行指导,建议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食物,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④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患者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缩短身体康复时间。

1.3 指标观察

观察指标有: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检测结果通过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种急诊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2.2%)、并发症发生率(5.9%)以及患者满意度(90.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4.5%、21.3%、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护理后抢救情况及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满意度 实验组 51 47(92.2) 3(5.9) 46(90.2) 对照组 51 38(74.5) 11(21.6) 37(72.5) x2 5.718 5.299 5.239 P 0.017 0.021 0.02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生命安全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大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抢救危险性较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致病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主要与患者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抽烟、酗酒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前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会发生破裂,继而造成冠状动脉管腔堵塞,导致患者心肌缺血性坏死[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持续胸骨疼痛、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在抢救护理过程中,患者随时会发生危险,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达到40%,救治效果与护理方法有直接关系,如果护理方法不到位不仅会影响抢救成功率,还会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医护人员要完善急救护理方法,除了对大化的争取抢救时间以外,还要对关注患者的各项机体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采取正确的抢救方法,才能保证抢救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一系列优质急诊护理方法,显著提升了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用户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对常规急诊护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急救准备、急救过程、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指导几个环节进行严密把控,使患者得到了高质量的护理,有利于保证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常规急救护理过程不够规范和标准,无法有效降低危险状况的发生,容易导致医患纠纷。医院需要对医院原有的抢救程序和抢救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以患者为本,提升抢救护理水平。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优质急诊护理方法能够保证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黄桑, 沈荷凤, 黄必山.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24):62-63.

[2] 汪红月, 梁文兰. 观察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18):195-196.

[3] 管晓飞.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40):43+47.

论文作者:赵楠 袁梦婧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探究论文_赵楠 袁梦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