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石部字及其文化内涵阐释
张硕勤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摘 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不朽巨作,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字形、字义,对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汉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说文解字》石部字入手,进行详细语义分类,梳理石部字所承担的社会功用,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华石文化研究。
[关键词] 《说文解字》;石部字;文化内涵
一、《说文解字》及石部字概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时期许慎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创作的,期间历时22年的一部文字学不朽巨作,共15卷,编排了540个部首,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其中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造字法为理论框架,系统地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并考究学源释义,从中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因此,被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称赞为“前古未有之书”。
《说文》石部字共收录57个,其中9个新附字。从释义上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六类,其中表本义“石头、岩石”共9字,表“矿石、美石”共3字,表“日常生活工具、用具”共14字,表“军事或狩猎武器”共2字,表“建筑材料”共6字,其他类从“声音、状态、动作”方面表义共23字。在语义分类的基础上,我们能从中了解《说文》石部字所承担的社会功用及所蕴含文化内涵。
二、《说文》石部字的语义分类
(一)造字本义“石头、岩石”
“石”在《说文》中解释为“石,山石也。在厂(音hàn)之下。”“凡石之属皆从石。”[1]甲骨文的“”字,上部像悬崖形,下部像岩块形。因此,石字的造字本义为石头、岩石,例如《说文》石部:碣,特立之石,耸立的高大岩石。礫,小石曰礫。硪,石岩也。段玉裁注:“石岩,石厓也。”[2]也就是石崖。
(二)矿石、美石
磺,异体字作“礦”。指含有铜铁等金属原料矿石。礜,毒石也。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段玉裁注:“礜可以毒鼠。”《说文》石部:“碝,石次玉者。”指次于玉的美石。张揖注《上林赋》云:“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三)表日常生活工具、用具类
《说文》中的石部字还与古人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所需要使用到的用具息息相关。其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例如《说文》中碓、砻、、磑等。“碓,舂也。”指舂米的工具。通常将木杠用柱子架起,另一端装着圆形石头,通过采用杠杆原理,脚踩踏石头起落,去掉石臼中的糙米皮。砻、、磑字义有共通之处。《说文石部》:“砻,也”。段玉裁注:“谓以石物曰砻也。今俗谓磨谷取米曰砻。”,石磑也。磑,也。段玉裁注:“古者公输班作磑。”由此可见,砻、、磑,即石转磨,都指代古代重要谷物加工农具。既能用来磨脱谷物皮壳,又能进一步加工,磨制面粉、加工豆浆,从而满足人民需要。与生活起居相关的,如砧,石柎也。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起垫托作用的器具。《康熙字典》中引申为捣衣石。如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捣衣砧上拂还来”。砭,以石刺病也。段玉裁的注解中,进一步解释“因之名其石曰砭石”。古时候,人们用砭石针刺戳穴位,通脉治病,砭术被列为中医六大医术之一。与文艺娱乐相关的,如《说文》中确,磬石,石乐器。异体字作“確”。磬,乐石也。清段玉裁注:古者母句氏作磬。磬是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源于远古母系社会某种石制劳动工具,称“石”或“鸣球”,之后被运用于生活以及祭祀、图腾崇拜等宗教活动中。
当人类处于原始石器时代,石制工具和兵器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渔猎农具,也可以用作抵御野兽伤害的防身武器[3]。然而,随着人口发展,部落之间因为争夺水源、草地、婚姻等,经常引起武力冲突,带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已不能满足作战需要。人们对工具兼武器进行一系列改造,增强其杀伤力,制造出了矛、弓、戟、矢以及用飞石索投掷的石球等有较强攻击性的兵器。
(四)表军事或狩猎武器
采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法,劳动争议调解员必须立足于对纠纷的全局和整体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只有正确把握和认识纠纷的全局和整体,才有刺于发现主要矛盾。而要做到正确把握和认识纠纷的全局和整体,一方面要注重调查研究,尽可能全面搜集与纠纷有关的资料。另一方面,劳动争议调解员还要善于观察、洞悉,准确把握影响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此外。劳动争议调解员还必须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劳动争议调解员才不会受环境影响,不会被纠纷当事人的情绪所影响,从而保持冷静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纠纷中快速理顺来龙去脉,抓住影响纠纷的关键,及时解决。
《说文》石部字:“磻,以石箸隿也。”磻,指古代弋射时坠在缴的下端的圆球形坠石。弋射,亦称缴(音zhuó)射,是一种发射带绳箭矢的射术。缴,又作,用生丝缕捻成的,系在矢上的绳子。缴的下端栓着的石头就是磻。磻的作用在于将箭缴缠在石块上,防止射中的飞禽将其带走。《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诗经·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其中都对弋射作了描写。弋射难度高、装备复杂、技巧性强的特点,使得在战国和汉代较为盛行,成为当时一种竞技较能的狩猎娱乐活动。
花生种子在燃烧时,会向不同方向射出火苗,也会有小小的脂肪颗粒燃烧着向周围喷射。显然,这样的火苗释放的热量很难被测量记录。将使用解剖针扎入的花生用打火机引燃时,若转动着使花生全部开始燃烧,燃烧速度很快,其热量损耗的也就较多。若只是集中外焰点燃花生的一端,使其燃烧的较小火焰加热试管底部,待燃烧一半左右时,再转动解剖针,让另一端花生开始慢慢燃烧。这样处理的结果是花生燃烧时间较长,其热量损耗就会相应的减少。
(五)表建筑材料
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建造房屋,是从穴居到半穴居,从半穴居逐步想出办法将房屋造到了地面上[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使用到的建筑材料不断丰富,包括土、瓦、木、石、砖、玉、陶等等。其中石构件坚固实用,易于开采,因此在古建筑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说文》石部字中也有体现。
《说文》:“砀,文石也。”张铣注:“砀,文石,以为墙根,其光照照然。”砀,碳酸盐矿物,是一种有花纹的石头,可以用来造墙基,起到稳固防潮的作用。段玉裁注解中指出,梁国砀县盛产文石,因此以砀命县名和山名。
石的状态表义较丰富,有“硈、碌、碎、破、礊、礙、砢、碏、”等。如石碎曰破,石止曰礙,恶石曰,众石累聚曰砢。
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通过对《说文》石部字的语义梳理,可以发现以石为偏旁的构字大部分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详细的记载了“石”部字的发展进程。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石部字,能够增强人们对石的观察与认知,了解渗透于其中的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六)表声音、状态、动作的其他类
古汉字数量较少,字义也远远没有现代汉字字义系统丰富。其中石部字中出现了较多从石头撞击发出的声音、与石有关动作、石的状态表义的字,这些文字在后期的使用中,语义不断扩大、丰富。
《说文》石部字中“砮,石,可以为矢镞。”《夏书》曰:“梁洲贡砮丹。”唐李善注:“砮可作箭镞,禹贡梁州厥贡砮石。”砮,指石制的箭镞。最初的箭是将竹竿或树枝削尖,顶尖安上一个磨制成尖锋的石铁、骨铁或贝铁制成的。后来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石镞便逐渐增多,并且在形制结构上不断改进。随着青铜器时代的到来,石镞逐渐被更有杀伤力的青铜镞和铁镞所取代。
《说文》石部“硞、硠、磕、硻、磿”等是从石头撞击发出的声音进行表义的。“磕,石声也。”段玉裁注:“高唐賦曰:砾磥磥而相摩兮。”指石与石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说文》中“礩,柱下石也。”“础,礩也。”“础”和“礩”意思有共通之处,都可以指木柱下的石墩子,是建筑中的重要的石制构件。宋称为柱础,清称柱顶石,柱顶石垒于夯土之上,能起到扩大柱下承压面,以及防止木柱受潮腐蚀的作用。后期柱础造型丰富,雕饰花纹更具艺术化,因此在实用功能之外,也起到艺术装饰作用。
We used the MUST and NRS-2002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malnutrition in < 65-year-old patients and the MNA for those ≥ 65 years old.
各剂量组大鼠肝、肾、脾、睾丸重量及肝体比、肾体比、脾体比、睾体比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动物解剖进行大体观察,各实验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肝、肾、脾、肺、胃肠等胸腹腔内的器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外观颜色和脏器大小正常,均未见明显渗出、增生、水肿、萎缩等病变。病理学检查,镜下可见高剂量组个别动物肝脏出现肝细胞点状坏死及肾脏:可见个别动物肾小管少量蛋白管型外,其他各组织出现的病理改变均为动物常见的自发性病变,未发现有实际意义的病理改变。
与石有关动作表义的如《说文》石部“硾、、磒、、矶”等。“矶,大石激水也”,指水冲击岩石,其后引申为水边石滩,激怒、触犯。“、磒、”本义都指石头从高处坠落,后引申为“坠落”,《前漢·天文志》:“星至地則石。”《春秋传》曰:“磒石于宋五。”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PRL水平下降情况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后30天、60天、90天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通过服用甲磺酸溴隐亭片能够有效作用于患者的PRL水平。甲磺酸α-二氢麦角隐亭属于选择性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患者使用后会出现相应的副作用。而溴隐亭属于催乳激素的抑制剂,能够预防和制止生理性泌乳及伴随的闭经或不排卵[6]。由于溴隐亭具有多巴胺能的活性,是人工合成的麦角碱衍生物,能够抑制PRL合成分泌,使得瘤体缩小,泌乳停止,保证患者恢复正常的排卵周期。因此本文结果显示,溴隐亭治疗组7.32%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24.39%,说明溴隐亭在治疗上更加出众。
三、石部字文化内涵阐释
“砌:阶甃也”,指台阶。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指的就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台阶是历史悠久的建筑联系构件,在古民居、宫殿、庙宇、园林建筑中有着广泛的使用。通过台阶,可以联接建筑内外,防潮防腐,同时也是主人阶层、身份地位象征。
(一)对石的详细区分以及石在物质层面的广泛运用
人类最原始的工具是木棒和石头,因此可以说,是石头敲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5]。从对《说文》石部字字义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石的认识已经非常系统,能够了从硬度、光泽、质地、色彩、用途等方面进行甄别。例如小石(礫)、矿石(磺)、毒石(礜)、恶石()、次于玉的美石(碝)。其中对含有化学物质的矿物药石如磺、礜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许慎《说文》石部“磺”字注:“磺,铜铁朴石也。”“卝,古文矿。《周礼》有卝人。”段玉裁注:“周礼卝人。掌金玉錫石之地。”卝人,指官职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也就是古代金、锡、玉、磺等矿物开发管理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国家对矿业的重视,已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同时也说明对矿物认识以及矿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
另一方面,人类经历新旧石器时代的演变,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对石的利用更加成熟,石器加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中的劳作、建筑、治病、娱乐都离不开石作为原材料的广泛使用,如舂米工具曰碓、石转磨曰砻、捣衣石曰砧、石制乐器曰磬、石针刺病曰砭、石制箭镞曰砮、建筑柱下石曰础、台阶曰砌等等。从这些石部字字义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古人对石头的充分利用使其文明程度获得了物质层面大踏步的进步,更加注重的是石本身实用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石的象征性寓意较少涉及[6]。
(二)石部字与玉部字的不解之缘
《说文》中石部字和玉部字分别为部首单列。许慎将“石”解释为“山石也”,“玉”解释为“石之美”,也就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从逻辑概念来说许慎认为玉本质上是石一种,两者有着密切关系,这也反应在文字字义上。
洞身段一般埋深60 m左右,上部存在Q松散层孔隙潜水和C~P碎屑岩基岩裂隙水,水位高于洞顶20 m左右。地层岩性以上古生界的二叠系砂页岩、泥岩为主,岩层产状近水平,泥岩具有较强的膨胀性,且易风化,无大断层,原始层理构造、节理裂隙等Ⅲ~Ⅳ结构面较发育,岩体呈层状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三种结构。其中层状完整结构占比50%左右,较完整—完整性差两种结构占比各占四分之一左右。4#隧洞工程地质分段说明见表1。
《说文》石部字中与玉有一定联系的字共2个:碝、砀。“碝,石次玉者。”“砀,文石也。”有花纹的石头。其中《说文》玉部字共126个,重文17个,当中所收录的有60多个虽以玉为偏旁的字,但字义均表述为“似玉的石头”,包括“石之次玉者”如“璓、玲、玖、玤、玽”等,“石之似玉者”如“珢、璅、璡、璁、琂、璶、琟、玗”等,“石之美者”如“碧、琨、珉”等等。由此可见石与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原始先民在打制石头工具的过程中,认识了石头的诸多特点,进一步发现了区别于一般石头的特殊石头,这就是玉。当时人们对于玉和石分别有了较高的鉴别和欣赏水平,有玩石赏玉的风气。玉石功能分化后,玉被磨制成装饰品等非生产用的器物,玉的稀有性、特殊性以及“玉有五德”使得玉器经历了生产工具、祭器、装饰、权力身份象征、殓葬器物、崇高德行的象征等发展变化过程,相对于石部字注重于石的实用功能开发利用,玉部字除了物质层面用途之外,还成为了美好品德和精神寓意的载体,被寄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字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翻开《说文》石部字,可以初步了解石在岩石、矿石、劳动工具、生活用具、武器、建筑等方面的运用,进一步探究石的物质功用以及石与玉的不解之缘,其中也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是透视中华石文化的一面文化之镜。
[参 考 文 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
[3]张瑞.媒介理论视角下中国武术兵器的历史沿革[J].中华武术(研究),2016,(8):27-29+67.
[4]王建中,林其浩.浅谈石构件在古建筑中的防潮作用[J].古建园林技术,2012,(4):64-66.
[5]马芳.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J].新余学院学报,2012,(5):77-79.
[6]雒文广.《说文解字》石部字和玉部字文化比较研究[J].汉字文化,2017,(9):17-21.
[中图分类号] H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823( 2019) 11- 0066- 03
[收稿日期] 2019- 07- 22
[作者简介] 张硕勤(1989-),女,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词汇学研究。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说文解字》论文; 石部字论文; 文化内涵论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