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探讨
赵德江
(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云南怒江673100)
【摘要】目的: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与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以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主要表现,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为主要表现病变。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均痊愈,无1例进行乳房全切。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鉴别;处理方式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074-02
在临床上,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比较常见的两种非哺乳期乳腺炎。此病症鉴别困难、病情易复发、且反复的特点,通常均表现出乳房肿块、疼痛,乳腺脓肿或者窦道等,易与乳腺癌等混淆,误诊率较高。误诊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严重的会造成部分患者全乳房切除,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因此对此病症的有效诊断与鉴别处理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分别就其诊断与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6.0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年;未产妇5例,已产妇10例;对照组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7.0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年;未产妇7例,已产妇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病理学检查,患有合并乳房肿块和合并乳房脓肿的患者分别进行空心针穿刺活检检查与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若患者疾病诊断、鉴别较困难,则需进行排除诊断,即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进行排除,使其区别于乳腺结核或其他病变,并且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试验患者的病理标本。
1.3治疗方法
在病理结果明确前,若患者表现出急性炎症的情况,可以让患者口服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进行治疗。在患者病理结果明确之后,如果确定是PDM脓肿型,则需注射器抽吸排脓,同时让患者口服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以缓解急性炎症,如果症状尚未改善或者病情加重,则需要更换治疗方式,即同时使用利福平(0.45 g/d)、异烟肼(0.3 g/d)和乙胺丁醇(0.75 g/d),经1~3个月,病变会出现缩小,后需要持续治疗,直至病变彻底消失,还要坚持治疗1~3个月才能停止药物治疗。每月进行1次复查,根据肝功能及其他副反应调整药物。若患者是PDM 窦道型,则治疗时采用三联抗菌药物,用药直到窦道闭合,治疗周期大概为1~3个月,然后停止药物治疗。若出现基础病变,则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患有GM 的患者若有窦道或者脓肿,或者比较难鉴别,治疗原则与PDM相同,需经过3~6个月病变的范围才能够缩小;如果是肿块型GM,可以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疗效比较好,甲基强的松龙6 周方案是最好的选择,最初2 周用量为20 mg/d,第3 周以后每周减少4 mg/d,到第6 周持续用4 mg/d,1 个星期后将药物停止,当病变缩小为1~2 cm,采用手术方法将病变切除,需保持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搜集的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以n(%)描述,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灶全部位于乳晕2 cm以外,对照组患者病灶在乳晕2 cm以外者有13例,2例病灶位置在乳晕2 cm以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肿块并乳头内陷、肿块并窦道和乳头内陷、脓肿、肿块并窦道,而对照组患者主要为肿块并窦道与单纯肿块两种症状;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分为急性乳房肿块型、乳房肿块、慢性瘘管型3种。其中急性乳腺炎的主要表现乳房出现红、肿、热、疼、痛,乳房触诊时,乳房内部有波动感,治疗主要以脓肿引流术联合抗生素治疗为主;乳房肿块型患者微感疼痛,肿块边缘清晰,主要以手术扩张导管去除炎性肿块为主;慢性瘘管炎有明显乳房反复炎症,可做瘘管切开术,充分引流,对于久治不愈的患者,考虑做皮下乳房切除术或者全乳切除术。
作为乳腺良性病变,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且一般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其手术或引流治疗后也会常发生复发。临床中鉴别以病理学检查为依据。本文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多以大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也有非干酪样肉芽肿,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则是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见微小脓肿伴随征。与此同时,在鉴别过程中还需结合临床特点,如病灶范围,是否合并乳头内陷、渗出等症状。传统的治疗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方法是切除肿块或者脓肿切开引流,但术后易反复,还容易形成窦道、瘘管、皮损溃疡,严重者甚至需切除乳房。
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三联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钟晓丹.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及处理分析[J]. 北方药学,2015,3(19):194-195.
[2] 杨剑敏,王颀,张安秦,等.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3(13):306-312.
[3] 向莉.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16):42-43.
[4] 吴妍妍.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 (19):122-123.
论文作者:赵德江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乳腺炎论文; 肉芽肿论文; 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肿块论文; 乳房论文; 脓肿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