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击下民俗方言的教育现状及未来展望论文

多元文化冲击下民俗方言的教育现状及未来展望论文

多元文化冲击下民俗方言的教育现状及未来展望*

杨晓红

(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16)

摘 要: 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多元化发展要求我们能够及时与时俱进。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诸如方言的发展问题。利用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情况,方言不仅是一个地域的语言交通工具,更是对这个地域的历史发展状况、风俗民情以及社会的思维方式的一种记录。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俗方言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基于此,就如何提升民俗方言的影响价值以及重要意义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并对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论述。

关键词: 民俗方言;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发展方向

前言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即传统的民间风俗,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有关当地民众的风俗、生产以及生活等诸多内容,渗透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折射出民众的心理与精神面貌。语言是承载文化的一种形式,而方言是诠释地方文化的一种纽带。要知道,每一个地域的方言都是历史的族群经过特定的情形,逐年累月形成的一种文化结晶,具有当地独特的文化基因以及文化内涵。方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有的地方民族风俗,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的体现,所以说,保护好城市的发展就是传承好地方方言。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现,给传统的方言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带来了一些难题与挑战。本文基于此,进行展开论述,将我国的方言与民族风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扬出去,同时融合多元文化。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民俗方言文化,将中国特色推向全世界。

一、方言承载民俗的作用

马学良等民俗专家认为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在用语言承载民俗时的五种方式:语言源自民俗;语言陈述民俗;语言旁涉民俗;语言夹带涉俗语词;语言以集合形式反射民俗惯制或风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既是人们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民俗的一种工具。每一个民族在传承和发扬自己本民族的民俗时,都是需要语言以及行为的双重指标,所以它始终需要语言作为支撑。对于每一个地域的发展,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根据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在每一个时代发展过程中,通过方言可以感受到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能够更清晰地看出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的不同侧面,利用当地的方言可以回忆其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成果。

二、方言与传统民俗的共存

方言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内涵上的交融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方言,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民俗是一个民族经历了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诠释方言与民俗的内涵时,我国古代视二者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近代以来,国内外民俗学者把方言作为民俗学的一个门类,本质上其实就是民俗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方言与民俗本就是相互牵连的,在民俗中体现着非常丰富的方言,而在方言中又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所以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拆分开来独自存在。

2012年山东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了以“三条红线”管理为基础,以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管理、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制、依法监管、组织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水资源日常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山东省坚持示范带动、以点促面,以县(市、区)为单元开展了水资源日常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由各县(市、区)自愿申报,将通过省、市联合考核验收的县(市、区)命名为“全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市、区)”,从省级水资源管理专项经费中安排奖补。力争到2015年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都达到规范化要求。

(二)空间上的共存

语言与民俗往往是大相径庭,使用同一语言的城市的习俗大都是相通的,而民俗相同的城市所使用的语言也是类似的,我们都知道,南腔北调大不相同,自然他们的民俗也是相差甚远。所以说,方言与民俗的分布几乎是绝对吻合的。针对这一点,有人做过详细的调查,东海县境内比较著名的民俗,新娘子回娘家“三日回门”,是选择双日子还是单日子,生孩子喜欢的颜色不同决定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等,结果显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习俗,而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域,他们的民俗是最为接近的。因此也说明,方言确实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在空间位置的分布也是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安长英(1986-),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会计师,主要从事国企财务工作等。

(三)意义上的共显

方言与传统民俗之间互相作用,方言使传统民俗有了最佳的记录历史的工具和表达形式;方言也是传统民俗的一种最具特征、最丰富的载体和书写形式;方言是传统民俗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据;方言丰富传统民俗,使得其具有更加绚烂多彩的舞台以及展示空间。

三、方言与传统民俗的联系

方言与民俗之间的相互关联,注定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要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无论哪一方发生改变,另一方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一)传统民俗对方言的作用

方言本身就是民俗的一方面,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的方言都是由历史上的民俗产生的。所以说,民俗不仅孕育着方言,也是方言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阵地,但是方言在使用时也会受到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2)合理设定成本利润率,考虑制剂融合了自身的知识产权及医院的商誉,同时医院需要为制剂的持续创新提供科研经费及激励,医院适当提高成本利润率,

3.方言固化、承续着传统民俗

从历史上我们能够看出,方言往往源自于当地的一些比较著名的传统民俗。一些独具特色的方言,往往都是源于传统民俗。如连云港地区就有一种风俗,逢年过节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衬托一种喜庆的氛围,人们会用五色彩纸剪成各种镂空图案悬挂在门楣上,往往会裁剪成与“鱼”有关的图案,寓意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等。而且人们认为五彩图不仅象征着喜庆,同时还可以驱鬼降魔。当微风拂过时,所有的彩色图案随风飘扬,就像是波浪一般,因此也有了一个关于五彩图案的习俗,人们称之为“挂浪”。所以说,当一种风俗产生后,就会伴随着一些描述和标志这种民俗的方言的大量涌现。

2.传统民俗是方言留存的重要平台

方言一般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的,所以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在一些交通不便甚至相对而言较为封闭的地区,方言往往会保存得很好。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就导致方言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在如今科学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即便是非常封闭的地区,也会有更多的外来因素不断的涌入,普通话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普通话的优势,从而开始渐渐地忘记使用自己的方言,这也使得方言的保存越来越困难。但是,传统的民俗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舞台,为方言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生存空间以及表达语境,使得方言能够有一块栖息之地。如今,民俗学已经将方言、俗语以及一些本地谚语等当作研究对象,进一步纳入到学科范围之中,这样就对方言的保护以及保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3.传统民俗是方言使用的制约因素

通过方言记录传统的民俗事件,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具体,而且很多的民俗都是需要借助方言的参与才能更好的传承。在举行民间的祭祀习俗时,祈祷作为其中一个部分,而念咒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意味着方言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在一定的环境下,传统民俗只有融入方言的使用,才能够真正将民俗表达出来,呈现出本质的特征。方言作为传统民俗中最生动、最具体的载体,总是要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生活状态、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有着各种联系。同时,方言也在传统民俗的发展中起到了优质传声筒的作用,通过方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传统民俗最本质、最纯粹的特征完整的保存下来。

2.方言承载、表现着传统民俗

方言的使用是要受到传统民俗的约束的,同时民俗还影响着方言的发展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流变。如果某一传统民俗发生了变化时,相应的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语也会随着改变,一旦民俗消亡,那么与之对应的方言词语也会渐渐地淡出生活舞台。一些传统的农业用语,如“扬扬”、“拐磨”等,如今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方言词语已经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职能从人们的记忆中保存下去了。

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来说,其分类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后期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与各行业数据的符合性,由此可见图斑分类的重要性。在成果数据中,有时会由于作业时分割或合并时出现误操作,导致图斑分类码的填写错误,特别是对于面积较大的图斑,也是质量控制中的重点所在。

(二)方言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方言是一个城市最古老、最具历史性的一种文化载体,对于探索当地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方言代表了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轨迹,显示了一个城市的与众不同,也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多样化。而传统民俗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书写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故事,拥有一方土地的独特灵魂,保留着每一个城市的与众不同的文化记忆。民俗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更突显了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城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方言和民俗都在用各自的力量和影响力一起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基因,不断的创新城市文化,记录城市文化的变迁,体现城市文化的风貌,投射城市文化的特色,最终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

1.方言记录、保存着传统民俗

在我们研究传统民俗的时候,方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如果我们把民俗比作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那么方言就是能够打开宝库的钥匙。与普通话相比较,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方言表达得更加直接、通俗,能够更加清晰地把传统民俗的原本面貌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在进行传统民俗的调查时,民俗学者往往最关注的就是方言,他们知道一些最为重要的民俗事件的记录都与方言密不可分。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民俗事件,虽然有些已经消失不见,但是我们都是通过方言可以寻得一些蛛丝马迹。如“传席”原本代表着一种婚俗事件,要求新娘子在婚礼上不可以让脚落地,因为那时的人们觉得天与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为了防止地神大怒,新娘子的脚是一定不可以与大地接触的。根据这项习俗,新郎家需要用一些席子或者袋子铺在地上,以便于新娘子行走,而且刚刚走过的席子或者袋子必须马上传递到前面,放在地上继续让新娘子行走,就这样持续走到新房。人们利用“席”的谐音为“息”,“袋”的谐音为“代”,“传席”一词暗含“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之意,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祈福子女的愿望。如今,“传席”的习俗早已消失,故这一词语也不再出现,偶尔会有一些老人在婚礼上会提起。

4.传统民俗是方言流变的影响因子

一旦社会环境以及生活习俗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对方言的运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方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如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地理的影响,当然也会受到当地的一些民风习俗的影响。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的一些特定的需求以及习惯,传统民俗对方言有着更为严格的控制。新年的时候,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对于家人的平安、顺利的愿望,人们就会将一些平常使用的方言词语进行临时的更换。如把饺子称作“弯弯顺”,开花馒头称作“开口笑”,馒头蒸裂了,人们不能说“裂了”,而要说馒头“笑了”。这种对于方言的制约作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方言的表达内容,但是也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围;通过方言的更换使用,虽然丰富了方言的地域文化,但是也进一步限制了其交流空间。

经过现场勘察,-8米层未发现有接地电阻测量预留点,与图纸不符,可以从-4米平面图发现4路来自-4米的接地线进入-8米层

1.传统民俗是方言产生的优良土壤

其实,方言在传统民俗的形成、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很多的方言,既能够真实的记录当地的传统民俗,也能够更好的维持民俗的完整性以及其稳定发展,所以说,方言也是传统民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标签以及符号特征。如果缺失了方言,就很难将民俗继续传承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行为,对民俗进行传承,但是只有单一的行为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借助方言的力量,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将民俗传承给下一代。方言使传统民俗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特征,也使得传统民俗以一种更加特殊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从而得以传承。

4.方言生动、美化着传统民俗

钻孔验收合格后,根据汇总的造孔记录分析推断预裂面的岩层结构,并绘制预裂面岩性分析剖面图。根据岩性分析剖面图调整预裂孔局部线装药密度,减小对软弱夹层和岩石破碎带的爆破影响,控制预裂面超欠挖,提高预裂面半孔率和平整度。预裂药卷制作,要求使用宽3~4cm竹片,竹节必须削平,用胶布将药卷按设计间距牢固的绑扎在竹片上。竹片尽量单根满足长度要求,如需搭接时必须保证接头绑扎牢固。将制作好的药卷按对应的预裂孔编号,并在每个预裂孔旁边安置一个“身份证”,“身份证”上注明预裂孔的编号、孔深、调整后的装药结构等参数。

方言最大的特征就是给人一种直观地道的感受,在表现、传承以及发扬传统民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方言作为表现民俗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进一步给民俗活动增加一些魅力和影响力,并且通过方言,能够使得传统民俗更加具有灵动性以及趣味性。如,苏北地区著名的“淮海戏”,融入了当地的一些渔民号子以及传统调调等元素,再加上演员在表演时,把当地的方言也融入其中,进行一场声情并茂的说唱,使得其受到大家的喜爱。还有其他的,如玩麒麟、牛屋讲古等民间说唱活动,它们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就是由于它能够将极富感染力和表演力的方言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传统民俗活动都是如此,其魅力所在就是通过融入方言,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如果失去了方言这一要素,可能就要失去吸引民众的魅力。

5.方言继承、创新着传统民俗

任何一个城市的方言都具有其特有的语音和语义,从这些语音和语义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得到这个城市的民俗活动发展的起源等信息。对于原有的民俗文化,通过方言可以更好地改造它们,还能进一步创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新民俗。透过方言,我们能够对当地的传统民俗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数字,我国大部分的地域都比较忌讳“四”,崇尚“八”,这主要是由于“四”的谐音与“死”相像,而“八”则寓意“发”。这种谐音的发展在我国各地域的传统民俗都比较常见,如果能够利用一些较为巧妙的手段,使之广为传颂,即便人们清楚地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话语,但是却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宽慰,其实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习俗。

老巴没睡着,音乐也传到他的房间。他突然拿出几盒磁带出来,递给阿东。老巴说:“你姆妈以前喜欢玩录音机,不晓得这里面有没有她唱的歌。”

四、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

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出现,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一种社会现实,它不受我们的主观意识影响,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够找到其根源。多元文化共存就是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个文化元素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这是其本质内涵,也是最终的价值追求。但是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我国的方言民俗在发展进程中就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尊重传统文化,用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有选择地判断、吸收以及创新发展。我们保护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过程中,首先就是能够深入民心,然后逐渐的走出国门,使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而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艺术、科技,进一步渗透到大众生活中。我们始终要“和而不同”,在求同存异中发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特有的特征、价值观念以及精神本质。当然,我们一定要在多元文化中融入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创新点,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使得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早已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的局面。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既丰富了传统的语言学,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给民俗方言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难题。我们需要很好地将多元文化融入到本民族的发展中,在多向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方言,从而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元素,使得语言发展更加多样化。

交通方式划分是以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为依据,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时所选择的交通方式,从而建立模型预测交通需求的变化.主要方法有转移曲线法、重力模型的转换模型、回归模型法、概率模型法等.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盛银花.方言: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书写[J].应用新闻研究,2016(11):94-96.

[3]刘勋宁.民俗调查与语言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47-51.

[4]邢璇.方言是传承民俗的独特载体[J].文学教育(下),2009(02):32-3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the sp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is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Diversified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a timely manner.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folk culture,we will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s.Using dialect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culture.Dialect is not only a means of language transportation in a region,but also a recor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customs and customs of the region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society.Nowadays,under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e,folk dialects are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impac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folk dialects,and makes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on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folk dialect;multicultural;education status quo;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23-0061-03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语境下民俗语言的阐释和嬗变——以微山湖渔村民俗语言为例”(批准号:16CZWJ39)

作者简介: 杨晓红(197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标签:;  ;  ;  ;  ;  

多元文化冲击下民俗方言的教育现状及未来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