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作为一项工程施工的首要环节,其施工控制意义至关重要,必须严格加强其质量的控制,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充分保障施工质量,才能有效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
1.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1.1 基础轴线的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通常指的是其基础由大放脚砌到室内标高处,而其轴线却与上部的墙体轴线发生了错位。这种问题通常会在建筑工程内横墙处发生,这就会使得上部的墙体与基础之间有偏心压,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承受能力和受力性能。因为对于基础而言,通常是先砌山墙与外纵墙部位,等到在砌横墙的基础时,其基础槽的中线会被封于纵墙基础的外侧,所以不能吊线找中,这时轴线就更易产生很大的偏差。还有些槽边的控制桩会保护的不太好,易被碰撞而产生移位,使得轴线发生位移。
1.2基础标高出现偏差
在基础砌到室内的地平处时,通常有标高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现象。在基础标高的相关比较大的时候,那么就会对上层的墙体标高控制产生影响;在基础下部基层的标高相差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对基础砌筑标高控制产生影响。
1.3基础防潮层的失效
假如防潮层开裂了或者它的抹灰不太密实,那么地下的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的这一现象就不会被有效的阻止,从而会导致墙体潮湿。防潮层的施工前,若基面上未清理,未浇水或者浇水不足的话,防潮层的砂浆和基面粘结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操作时,如果表面的抹灰不实或者保养不好的话,防潮层就会早期脱水,从而使其强度与密实度不合格进而有裂缝出现。在冬季,施工防潮层就常因受冻而出现失效的现象。
2.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概述
2.1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2.1.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房屋建筑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从而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1.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数据资料。
2.1.3单栋高层建筑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4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1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2.1.4从基础的地面算起,详细勘察勘探的深度,将勘探深度控制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上,地基的底面宽度大于5 m,设置地下室或者裙房的抗浮桩和锚杆,保证勘探孔的深度达到抗拔承载力的评价需求。
2.1.5取样和测试时,根据地层的结构和地基土的均匀性质,确定勘探点的数量,当地质性质不均匀的时候,可以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桩基的施工要求
在桩机吊桩的工程中,应注意:桩和桩架间垂直距离应小于4m,偏吊的距离要小于2.5m,吊桩时不仅要慢起还要稳定桩身;吊桩前锤应被提到一位置固定,防止它会在吊桩时坠落;吊点务必准确无误,要把桩身的附着物清理干净,起吊后要禁止桩下有人员行走;在吊桩和运桩有干扰时,不能运桩;插桩的时候,手脚一定不能伸入到桩和龙门架间;在用工具对桩矫正时,用力要适宜;打桩时要选择合适的桩帽和衬垫;锤击的过程中,保证其不偏心,开始时的落距要尽量的小,若遇到桩身断裂等严重的情况时,应立刻停止锤击,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再继续工作;在套送桩的时候,要保证桩锤、送桩、桩的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拔送桩的时候选择适宜绳扣;在拔出桩后,及时对地面孔洞回填或者加盖;在桩管伸入至设计的深度之后,将桩锤与桩帽升高4m 以上再将其锁住,再对桩管或者浇筑混凝土进行检查;用钢丝绳将耳环和骑马的弹簧螺丝绑牢,防止其落下时伤人;对于成孔钻机的这类操作一定要将其放平放稳,避免钻机的突然倾倒活落下发生意外。
2.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在施工前,要认真熟悉图纸,一些关键部位要采取放大样的方法。在进行钢筋绑扎时,技术人员应针对施工工序以及操作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所使用的钢筋规格、数量、位置,尤其是特殊部位的钢筋,应准确详细的核查落实。严格控制柱插筋位置,严禁钢筋发生位移。注意面板负筋的高度,尤其是悬挑部位,可设置钢筋支架及跳板,防止钢筋高度由于踩踏而降低。对于结构上的钢筋,必须严格依据图纸所规定的型号来施工,不得随意代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钢筋经过预埋件或者管道等位置时,必须对钢筋进行割断,但是割断后必须留加强筋。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需有专人对钢筋进行看护,防止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造成钢筋偏移。
2.4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的大体积应用日益广泛,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温度,采取合理方法降低水泥水化热,如采用粉煤灰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水化热较低的水泥等。其次,充分结合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再次,应选择粒径大、级配良好的粗集料。最后,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需长期保温养护,缓慢降温,避免产生裂缝。
2.5沉降控制技术
2.5.1应力消除法
应力消除法,是通过改变原有结构基础中的应力分布,对基础中的应力情况重新分布,以达到控制局部沉降量的目的,从而消除不均匀沉降的方法。施工时要一边打孔,一边用高压水对孔进行冲刷,充分清除其中泥浆。在打孔时,应力大多集中于孔壁处,使得孔周围的土由侧向挤出,改变了边界条件受到,导致应力重新分布,使得建筑基础整体发生沉降。一般沉降速度外部大于内部。受土壤的结构特性的影响,应力消除法更适用于饱和软黏土。
2.5.2后浇带法
后浇带法是高层建筑常用的施工技术,后浇带指预留的临用来连接主楼和裙房时的带型缝隙,其宽度一般在9m为宜。在此法施工过程中,先对高层主楼和裙房单独施工,一般主楼施工完毕之后才浇筑后浇带。在主楼的地基是岩石层,发生沉降不显著,且主楼满足一定的高度的情况下,通过观测相应的沉降数据,可以在主楼施工完成之后直接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结语
建筑基础工程技术既有其现今完善的地方,又在施工中存在通病,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可靠技术,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工程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整体建筑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楷.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
[2] 杨嫦娥.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园艺.2011(11)
论文作者:张治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基础论文; 钢筋论文; 标高论文; 轴线论文; 应力论文; 地基论文; 主楼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