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肥皂和合成洗涤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成洗涤剂论文,肥皂论文,厨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厨师、肥皂和合成洗涤剂之间有何关系呢?翻开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肥皂的发明正与厨师有关呢!那是三千年以前,埃及国王胡夫举行盛大宴会,选用上等羊肉为佳肴。有一位厨师不小心将刚从热腾腾的羊肉锅里汲出的一盆羊油打翻在厨房里,他怕人指责就连忙抓起炉灶边上的炉灰加以掩盖,并一把一把地把它捧到外面,当他处理完这桩“窝囊”事以后洗手时,竟然意外地发现,手上沾的羊油被洗得一干二净。以后,他便经常把这种羊油灰捏成一个个小团送给其他人用。不久,羊油灰能去油污的消息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经过试用对此十分赞赏,这可能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肥皂。渐渐地,这项“宫廷专利”传到了罗马,以后又传遍欧洲,这样,肥皂就在世界上普遍使用开了。
那么,羊油灰为何具有去污作用呢?古埃及人当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经过化学家研究之后弄明白了。原来,羊油是脂肪类化合物,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高级脂肪酸,而在炉灰中则含有钾、钙、镁等碱性金属。羊汤中有水,混合后发生了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的盐。在高级脂肪酸盐的分子中,一头是以碳为骨架的脂肪链,另一头则是金属离子。(如图所示)
现在使用的肥皂就是用烧碱跟动植物的油脂反应而制成的:
其结构与上式相似。这类分子结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整个分子可以分成两部分。A部分即脂肪链它是亲油憎水的,称亲油基;B部分即羧酸钠则相反,它是亲水而憎油的,称亲水基。这种分子是“两栖型”的。当它们遇上油渍时羧酸钠一头全趋向水,而脂肪链一头全趋向油,随着洗手或洗衣时的搓揉,油污就会被“两栖分子”中亲油的那一头所溶解,并被亲水的另一头拉入水中,这样油污就被洗干净了。(图示如下)
读者在洗衣服时可能碰到这样一种情况,用普通冷水洗衣服时,肥皂往往会形成很多的块状沉淀,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要从水的成分谈起。
天然水(江河湖泊、泉水,井水等)都有硬度。所谓硬度是指水中含钙镁矿物质的量。由于水中含有Ca[2+]和Mg[2+],遇到肥皂就会生成高级脂肪酸钙(镁)的沉淀,从而影响洗涤效果:
因此,在洗衣服时,可先在水中放一点纯碱(Na[,2]CO[,3]),即可除去水中大量的Ca[2+]和Mg[2+],使硬水软化。
这样不但节约肥皂,而且洗涤效果更佳,这也是洗衣服的一点小窍门。
肥皂有很多种类,如常见的黄色的洗衣皂,淡黄色而透明的硼酸洗皂;红色的石炭酸药皂,还有五颜六色、香气浓郁的香皂等。肥皂作为一种常用的洗涤用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肥皂也有弱点。一是制皂要消耗大量动植物油脂。每生产一块肥皂约耗费150 克油脂;二是在硬水中使用,肥皂会转变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既浪费了肥皂,又会使纺织品变硬泛黄。
合成洗涤剂的发明弥补了肥皂的这些缺点。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它是由石油中的十二烷烃经过这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获得的: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构与肥皂(硬脂酸钠)的结构类似,它也有亲水基团(-SO[,3]Na)和亲油基
所以合成洗涤剂的洗涤原理与肥皂相似。
有人说,肥皂和洗衣粉不能混合使用,理由是肥皂显碱性,洗衣粉显酸性,酸碱中和会使其去污能力降低。
上面已经提到,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由于制皂时要加入一定的碱NaOH,再者由于本身的水解作用,
故显碱性。
而合成洗涤剂的种类很多,按其结构可分为三种: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其中广泛使用的是阴离子型合成洗涤剂,即上面介绍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由于制造时加入了过量的碱和本身的水解作用。
而使溶液呈碱性。
非离子型洗涤剂在水溶液中不离解,是中性化合物。如“海鸥洗涤剂”。
只有阳离子型洗涤剂在溶液中水解而显酸性。
由此可见,洗衣粉并不都显酸性,当然不会发生中和反应,只有阳离子型洗涤剂不能与肥皂混合使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新型的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低泡沫洗衣粉和增白洗衣粉。它们比普通洗衣粉具有更强的去污效果。原理如前所述,其主要特点是在普通洗衣粉中分别加入了蛋白酶、皂苷和荧光增白剂,成为洗涤剂家族中的佼佼者。
标签:肥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