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社会发展战略,是指指导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规划设计和策略方针等。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思想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设计,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治国安邦的战略方针,以及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方针。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具有三大特性。一是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邓小平认为,发展问题既是中国的关键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他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来观察和解决问题。〔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要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上,来认识中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二是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察我国社会的发展战略问题。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持续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思想是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现代化建设正反经验教训的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有关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针。三是以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选择为主线。建国以后,我党一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中间虽然发生了曲折,但是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一直不动摇,而且我党一直是围绕着不断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的协调持续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三步走”发展我国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的设想在70年代末已经开始萌芽,他在1987年明确提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有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2〕
“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步骤,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与步骤。社会发展是以经济的增长和进步为基础,所以要实现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的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现过程,既是我国经济的逐步增长的过程,又是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从世界发展的过程和战略来看,“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后发展国家的经济赶超战略。我国不同于欧美等“原发式”国家,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要在下世纪中叶前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就得重视速度,以较快的速度实现经济水平的提高,况且发达国家也在发展,我们只有比别人发展得更快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是赶超式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在50年代说过,中国如果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被开除球籍。邓小平也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现在是说我们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4〕“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5〕而且这种赶超发展战略又是可以实现的,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雄心壮志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立足点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欠发达,我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到下个世纪中叶这一战略的实现,就将意味着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上将成为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将意味着我国走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社会改革和社会开放乃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过程、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也是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和走向更加开放状态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改革开放所推动的进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曾不同程度地论述过社会改革开放的问题。他们提出了科学的社会革命论,同时也对社会改革、社会改良和社会开放等问题作过论述,引出过一系列的结论。他们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也是不断改革的社会,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封闭走向开放和走向更加开放的状态的历史,是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向“真正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过程,从“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再向“自由发展个性”的社会转变的过程等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改革和开放的思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开放”等范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理论,强调改革开放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是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的高度论述改革开放的。
首先,通过改革为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更新、自我调适,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是改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能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环节的过程。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必须推进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使公有制为主体的占有关系同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相结合,即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新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解决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矛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不仅在基本制度上,而且在具体体制上都要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优化来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它相应的体制”,其中包括“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6〕, “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7〕
其次,通过开放为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经济环境。邓小平深刻地观察和思考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全局,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一著名的结论,从时代、世界、社会的开放性和开放趋势上论述了我国实行对外对内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把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他强调,必须对外开放、打开国门,走出国门,“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 〕为促进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社会开放政策。对内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即覆盖全社会、全民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地区之间、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开放。对外开放也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既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办的经济特区,也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开放城市和开放区;既包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俄国东欧国家开放,也包括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开放;既在经济领域内实行开放,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开放。这样,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不但能搞活国内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在经济上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汇入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潮流。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不是“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9〕总之,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 推动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就象邓小平1989年所讲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不能变,“因为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10〕
三、“两手抓”: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方针
“两手抓”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系列战略方针。其内容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方针,是一个全面的方针,它涵盖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两手抓”的方针,是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方针,是邓小平治国安邦战略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这一战略方针。
“两手抓”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目的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繁荣发达、健康运行,必须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没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和繁荣,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能搞活经济。所以我们要抓“经济建设”,抓“改革开放”,抓“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具有消极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社会效应,如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生活的某种无序失衡状态,引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不公,这些消极影响又容易侵入政治关系和权力机构,滋长以“权钱交易”为特点的腐败现象。所以我们同时要抓“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抓“民主法制”,抓“精神文明的建设”。其次,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它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保证的;它也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本身包含了法治,要求法治,要求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里同样要求“两手抓”。再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求发展民主,又要求实行法治。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迫切地要求用法律的手段和机制去加以确定、规范、协调、处理,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基础方面、上层建筑方面,还是从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都要坚持“两手抓”方针。
“两手抓”是治国安邦、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的战略方针,是保持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我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独立自主和长治久安。坚持“两手抓”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保证。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丑恶现象也在复活。因此,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全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两手软,或一手硬一手软,都会断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动摇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以上是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思路。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战略方针,如改革的有秩序有步骤的具体战略,对外开放的梯度推进的具体战略,经济文化、军事建设的具体战略方针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
注释:
〔1〕〔2〕〔3〕〔4〕〔5〕〔6〕〔7〕〔8〕〔9〕〔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2、226、255、255、237、322、131、373、134、347页。
标签: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