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中心小学 266408
一、提问数量过多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它能启迪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估教师的教是否科学、有效,从而调整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能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
为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有些老师一改过去“满堂灌”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课堂上一问到底,问个不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课,短短40分钟,讲课教师前后共向学生提问了50多次。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给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只能疲于应付,不假思索地回答。目睹这番景象,我在心里嘀咕:课堂上提问这么多的问题都有价值吗?要知道提问越多,教学效率未必就越高,课堂提问并非多多益善。
一堂课有没有必要提问这么多的问题值得商榷。问题多了.会不会有副作用呢?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想教师提问数量过多,课堂上还是教师在扮演主角,学生仍然是配角。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应付,心里紧张,忐忑不安,总是担心教师提问到自己,总是担心自己被提问后答不出来。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没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没有了,这样的提问还有效吗?
二、提问质量不高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并不是所有教师的提问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考虑到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能否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日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也没有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课堂提问信口开河,随随便便。有些问题太容易,人人皆知,学生无需动脑就能回答出来。问题简单、低级,学生不动脑筋,也不会有收获。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提问吗?有些问题过难过大,不着边际,学生费了半天劲也捉摸不透,回答不出来,致使提问陷入僵局。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学习的愉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提问对象不均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参与交流的机会,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这样。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把提问的机会留给他们,一堂课要提问他们几次甚至十几次。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被晒在一边,让他们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偶尔提问一次,也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课堂纪律。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对了,老师肯定、赞赏,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横眉冷对,有的还当场讽刺挖苦,学生学习热情提不起来。这样做对学生不公平,严重挫伤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走共同提高的路子。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对于他们发言中提出的见解,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让他们找回学习的信心,扬起进取的风帆。要让优生 “吃得饱”,又要让学困生“吃得了”,切忌提问时的片面化。要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有所成,使学困生学有长进。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才能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四、课堂主人错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课堂上教师扮演主角,垄断课堂;学生是配角,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现在有些教师习惯了这种角色,课堂上仍然高高在上,把持课堂,把“满堂灌”异化为“满堂问”。课堂上,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被动举手,仓促应答。这种课堂提问充其量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严重阻碍了学生心智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惰性。这样的课堂还是无视学生的存在,是教师师道尊严思想在作怪。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提问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脑、多感悟。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排忧解难。这样的课堂提问保证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提问时机不佳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时随心所欲,很随意,很盲目。由于没有把握火候、抓住机遇,学生徒劳而无功,达不到预期的提问效果。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规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 “愤悱”、求知状态。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切忌不假思索、想当然地随意发问,或追求形式,华而不实,为提问而提问。一句话,课堂提问一定要体现实效性。
论文作者:王晓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上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思维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