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感知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6年—2018年文献论文

国内旅游感知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1996年—2018年文献

王芳蕾 吴 军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摘 要: 文章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6—2018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旅游感知”主题的1 62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学者对旅游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以后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丰富;(2)核心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有较强的一致性,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但目前未形成联系紧密的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研究团队相对独立;(3)研究内容主要为游客感知、社区居民感知、旅游形象感知、旅游影响感知,偏重于实践分析,理论研究需要加强;(4)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主要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此外,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应用增多。未来旅游感知的研究应朝多学科、多方法、多融合的方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了解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同时关注旅游目的地发展需求,塑造有地方感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 旅游感知;计量分析;CiteSpace;文献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离开惯常生活地,在陌生的环境中求知探索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感觉自己“有必要旅行和度假”成为了现代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旅行似乎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认可,而且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休闲、消费等行为,也不仅仅只是人们因为简单的生理需要[1],学者们经常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这种社会现象。一旦旅游行为产生即便是还未发生,旅游者们已经开始进行各种旅游信息的感知。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感知的内容和方式因不同社会、不同群体和历史时代大相径庭,即便是同时代的旅游者,游客感知差异的方式也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心理学中将感知定义为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心理过程。

对一些不规则的漆膜脱落,确实存在脱落面积难于统计的情况。对此,为较准确地计算受损面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借助其它设备。下面是使用一款HIROX RH-2000显微镜测试的结果,其搭配的软件有自动测量功能,会显示实时倍数和标尺信息,可在指定范围内自动测量出脱漆的面积大小和占总面积比例。

翻转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由始至终的,实际上学生也同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开始的更早,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学生了。从图中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感知研究发展迅速,研究内容和主题也逐步深入。本文将中国知网作为研究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旅游感知”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侧重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与态度、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旅游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旅游感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客观地反映我国旅游感知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及指标解释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2004年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研发,该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识别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2]。在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N表示网络节点数量,E表示节点间连线数量,Density表示网络密度。Modularity Q值表示网络模块化水平,Modularity Q值越大,表示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Modularity Q值>0.3,说明其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表示网络同质性程度,数值越接近1表示网络的同质性水平越高,0.5以上表示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节点表示采用引文年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节点形状增加三角形、十字等样式。年轮环的大小反映引文数量,当可视化网络中节点的形状越大,则表示该关键词词频越高;年轮环的颜色可以根据时间进度条的颜色判断文献出现的年份。同时,可根据连接节点线条的宽度来判定共现次数,通过颜色来判断词频出现的时间。

对认知形象的研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或意象),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海岛旅游、主题乐园游、冰雪旅游等。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IPA分析为主,作者通过收集网络文本数据,研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景区吸引力评价和综述。郭英之(2003)[6]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旅游形象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程金龙等(2004)[7]、乌铁红(2006)[8]回顾了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程金龙等(2009)[9]分析了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提出塑造旅游形象的建议;2011年,进一步研究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徐小波等(2015)[10-11]对中国旅游城市类型进行分类,识别了有效区分各类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的影响因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数据收集来源,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6月10日,以“旅游感知”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获得2 027篇科学文献。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一步筛选整理,剔除期刊会议征稿、学术成果介绍、书评及主题不相关条目的无效数据,最终获取1 628篇有效分析文献,包括1 140篇期刊论文、20篇博士学位论文和468篇硕士学位论文。

2 旅游感知研究发展特征

2.1整体研究趋势

通过对1 628篇有效样本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到旅游感知研究历年发文数量(见图1)。回顾我国旅游学发展历程,由于特殊的国情,旅游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也是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创立的源头时期。这种旅游研究、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我国旅游研究很大程度上具有“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的特点,旅游感知研究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旅游感知相关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恰逢重大社会事件或政策出台时,相关研究会有较大的起伏变化。

营业员刚把衬衣放到后台,她挂在胸前的手机响了下,她拿起手机看了一眼短信,笑着回过头,对颜晓晨说:“这件衬衣你穿着很好看,真的不要吗?是特价品,打两折哦!”她打计算器,“打完折39块钱。”

图1 1996—2018年旅游感知论文发表数量

战役结束后,鲁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第一号嘉奖令:“平邑一区担架队,在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中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创造了辉煌成绩,荣获了‘陈毅担架队’的光荣称号”。

2.2作者共现分析

关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感知研究最早源于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主要从旅游活动产生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旅游影响进行态度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据文献统计,安徽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研究成果较丰富。从聚类时间线图中可以发现,居民感知研究区域选择多为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少数民族地区等旅游目的地,调查内容涉及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评价。还有学者结合旅游开发和扶贫政策,探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1)

式(1)中λ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文章数,N代表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要求。根据本研究文献数据确定取值λmax=24,计算得N=3.669 34,结合实际N取值为4。因此,本文将发文量高于4篇的作者确定为核心发文作者,详见表1及图2。

“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同样适合教学。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即使教学的内容相同,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方法和形式都要有所调整,每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教学的规划在设计时需要做多方面考虑,如学习目标、教授方式、情境预设等。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再根据学生的接收情况来设定教学进程,教师需要考虑到课堂所有的学生,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若是写教学的整体规划,一些细节的地方也需要考虑到,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表 1旅游感知研究核心发文作者

图2 旅游感知研究学者合作网路(局部)

同理,对发文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确定本文中核心研究机构N值为6。根据CiteSpace统计,排名第一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共发文48篇。其他核心发文机构有桂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1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见表2)。

2.3研究机构

根据图2中节点的整体大小,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合作子网络分别为以马耀峰核心的研究团队和以张捷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他发文较多的学者还有陈金华、黄燕玲、陆林、罗盛峰、王金叶等。其次,学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10 2,各节点之间连线较少,多呈独立分布,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再次,根据图中显示的发文时间,不同学者对旅游感知的研究存在时间序列上的阶段性差异,2002—2005年间核心作者发文量较多,即旅游感知研究的起步阶段。近些年的旅游感知研究,虽有学者间的合作,但核心作者的持续影响力较低。可见,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联系较少,若根据普莱斯定律评价旅游感知研究现状,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远不及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尚未形成研究较强的领军人物和紧密的研究团队,有关旅游感知的研究成果数量仍需进一步丰富。

发文机构的网络密度为0.009 7,合作网络呈现出整体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表现出了较强的中介中心性,学术影响力较大,吸引着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几个科研院所。南京大学和安徽师范、四川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地理所分别呈现了较强的合作联系。桂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成独立体系,与周边的科研院所相连。

通过研究机构大致的地域分布可以发现,我国有关旅游感知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西南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发展较早、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集中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术团队之间的学术成果差异较大,同为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超过10篇的仅有6所高校,其他高校研究成果数量不显著;根据普莱斯定律,旅游感知的核心发文机构发文数量总体仍需加强。

2.4研究主题

关键词可以简明扼要地表示一篇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当前关注的学术重点及热点问题。通过CitesPace分析旅游感知的研究重点,得到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图谱,结果发现有关旅游感知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游客感知、居民感知、旅游影响、旅游形象、形象感知、感知价值。本研究设置的时间分区是以3年为一个时段,通过对应时间颜色显示,自2005年起,旅游感知研究开始有明显的阶段性增长。近几年,旅游感知研究蓬勃发展,购买意愿、品牌个性、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竞争力等成为感知研究新兴领域。具体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就越高,相应的研究产出就多,学者对该主题的关注度也越高。

最早,陆林(1996)[3]将实习大学生作为旅游者进行旅游地感知研究,从旅游吸引、旅游环境、旅游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地居民五个方面对比分析黄山、庐山两景区的游客感知差异。黎洁(2000)[4]设计有关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等方面的17项指标对西安入境的美国团队游客进行感知研究。白凯(2005)[5]等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入境游客对北京旅游形象的感知情况。通过文献统计,以陕西师范大学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显著;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感知研究集中在旅游形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纪念品、旅游安全感知方面,研究对象包括青少年、大学生、老年人等;入境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港澳地区,进一步发现入境游客偏好于西安、北京、成都、上海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知名度高的城市旅游地。受国家旅游政策的影响,全域旅游作为新兴热点词汇,成为学者们逐渐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表 2 1996— 2018年核心研究机构

此外,通过节点的突发性的检测可以了解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或发展趋势,该算法由Kleinberg J于2002年提出。根据表3提供的突发性指标大小排序,依次为旅游影响、网络文本、网络游记、内容分析、扎根理论、生态旅游、智慧旅游,其中旅游影响的突发性值为13.26,表示该主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旅游感知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他新兴热点主要集中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方面,如网络游记和网络文本、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可以认为是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借鉴。针对研究内容的暂时性突现,大多与社会发展动向或时事热点有关,也存在部分政策导向原因。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统计,还能够得到各个聚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进一步反映各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变。根据聚类网络参数显示,Density=0.042 1,Modularity=0.452 2,Silhouette=0.453 2。得到的旅游感知聚类时间线图合理,进一步归纳整理得到旅游感知领域的研究重点。

表 3旅游感知核心关键词

2.4.1 居民感知

CiteSpace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互引关系,本文根据普莱斯定律(Price Law)确定核心发文作者数量。普赖斯定律可以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通过洛特卡定律推导得出的文献计量公式:

2013年,国家推出“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新获得学者的关注。生活在旅游目的地的民众(尤其是景区周边居民)虽然不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但旅游活动的发展却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当旅游活动与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冲突时,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浪潮,旅游发展带来的各种城镇化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4.2 旅游者感知

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2.91亿人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群体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需求多样,研究旅游者感知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几个老家伙对老冬瓜的话起了兴趣,在食堂里吃了晚饭,拉了老冬瓜,来找老鳜鱼。老鳜鱼生活有个特点,从不吃晚饭。吃啥晚饭,晚上又不干活,不是浪费吗?老鳜鱼从年轻的时候,就持这种观点。他还说,我那时候每天都吃不饱,一年四季围着肚子打转转,我被饿怕了,现在能吃饱了,我却不适应了,我还要保持当年挨饿的那种感觉。

根据普莱斯公式,结合CitesPace提供的中介中心性指标,得到旅游感知的核心研究主题(见表3)。中介中心性是用来发现和衡量文献重要性的指标,一般认为,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作为研究热点领域。

2.4.3 旅游影响感知

当旅游规模较小时,个别的旅游活动不会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现如今,全球化浪潮下的大众旅游时代,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加之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旅游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变得不可忽视,旅游影响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旅游影响又称旅游效应,传统的旅游效应按照内容结构可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1]

通过对中国知网获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历史古村落和自然生态保护区为主的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文献数量居多,涉及旅游地生态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变迁、旅游地扶贫等。针对出入境旅游者及生态观光旅游者,出游风险感知的研究逐渐增多,还包括部分重大事件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感知。

1.关联性企业是否通过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或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为支持组织的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通常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经济特征的证明需要立足组织的收入来源、组织的资金流转等方面。”

2.4.4 旅游形象

徐杰(2007)在《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中分析了语言学研究的民族性特点以及在全球学术研究一体化浪潮中我国的语言研究如何从本民族学术源流中汲取优秀元素,从而为世界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马宏程(2012)关注到在语言政策的比较背景下如何推行双语教育。王建华(2006)在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层面上总结当今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王烈琴(2013)介绍新的语言观及分析、探讨新的语言观如何影响各国的母语教育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及外语教育政策,并提出必须站在国际高度,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制定、实施及评估一国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建议。

各大高校社团活动竞相开展,但由于在校学生数量庞大,活动的宣传活动往往很难展开,传统的进班宣传和海报宣传,效率太低并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时大学生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平台来展示社团活动。

2.4.5 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研究属于实践型研究,主要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管理和营销,研究内容多涉及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消费意愿、行为意向及旅游市场服务等,检索到的文献大多是硕博学位论文。张迪(2006)[12]测量了游客对乡村的感知价值,探究其与驱动因素的内在关系。黄燕玲(2008)[13]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调查。王朝辉、陆林等(2011)[14]根据上海世博会构建了重大事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模型。佘晶晶(2012)[15]对黑色旅游的旅游者感知价值和消费意愿研究分析。韩春鲜(2015)[16]探讨了游客感知价值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周淳(2016)[17]以历史遗产地游客感知价值为切入点,研究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路璐等(2018)[18]对滑雪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关系进行调查。

2.4.6 旅游感知研究方法

传统旅游学研究中比较经典、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研究员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再利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如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通过文献统计,多数旅游感知研究也采用实证研究范式,数据处理的方法相对集中。自2010年以来,内容分析法成为旅游学中发展迅速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各大网站发布的网络游记作为文本数据,结合相关分析软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此外,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直接从实际经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在旅游感知的研究中使用增多。

基于语料库的南海问题美国(去)合法化话语策略研究 ………………………………… 龚双萍 张 韧(1.13)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96—2018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旅游感知”研究的1 62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目前旅游感知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感知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马耀峰、陈金华、张捷、黄燕玲、陆林为核心的研究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是核心科研机构。研究内容涉及游客感知、社区居民感知、感知形象、旅游影响;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为研究主题;数据处理方法在传统的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但是,国内旅游感知研究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网络,学者和研究机构尚处于相对分散的科研状态,需要加强合作交流。

旅游感知伴随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体验后的感知态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此外,现代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愈加明显,研究手段和方法也更加先进。旅游感知作为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本就内容繁杂,更需要加强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交流与合作,补充相应的学科知识,不能拘泥于旅游学、地理学范围。在当前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一片繁荣,如何改善旅游过程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旅游感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塑造具有地方感的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更是学界和业界应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1-46.

[4]黎洁,赵西萍.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51-56.

[5]白凯,马耀峰,李天顺.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3):63-67.

[6]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280-284.

[7]程金龙,吴国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73-77.

[8]乌铁红.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8-103.

[9]程金龙,王发曾.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与塑造策略[J].经济地理,2009,29(10):1753-1758.

[10]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3):142-146.

[11]徐小波,赵磊,刘滨谊,等.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7):1367-1379.

[12]张迪.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3]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4]王朝辉,陆林,夏巧云,等.重大事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模型及实证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5):90-96.

[15]佘晶晶.基于旅游者感知价值和消费意愿的黑色旅游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6]韩春鲜.旅游感知价值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J].人文地理,2015,30(3):137-144,150.

[17]周淳.历史遗产地游客感知价值对重游意愿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18]路璐,刘春玲,刘琳.滑雪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以崇礼密苑云顶滑雪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5):202-208.

A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m Perception Research ——Based on Literatures Published from 1996 to 2018

WANG Fanglei WU Ju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1,628 papers published on CNKI from 1996 to 2018.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y of tourism perception started in the 1990s,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accelerating since 2005. (2) The papers published on core periodicals show strong consistency: their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areas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high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no closely linked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the research team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3) The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tourists’ perception,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tourism image perception and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and most of them are case studies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4)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ified including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such a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increasing qualitative studies such as contents analysis and the Grounded Theory.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of tourism percep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multi-method and multi-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l-for-one touris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learn the need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the trend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unique and attract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Key Words :tourism percep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CiteSpace; literature review

基金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编号:WWC2018/-060。

作者简介:

王芳蕾,女,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吴军,男,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11( 2019) 05-0077-06

标签:;  ;  ;  ;  ;  

国内旅游感知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6年—2018年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