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质是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为了完成这一重任,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工作的指导。
一、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外历史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其他社会的建立不同,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逐步建立和完善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从建国初就深谙这一特点。针对建国后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和思想领域出现的问题,他始终如一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其具体体现为:
(一)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特殊性更凸显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邓小平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他不仅从未忽视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而且将之作为完成根本任务的前提和保证。1956年我们党在顺利地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艰巨任务后,及时地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面对成就,一些干部产生了国家现在建设起来了,我们革命了这么多年应该满足个人要求了的贪图安逸的思想,以及在建设中贪新求大、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倾向。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但是搞建设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件新任务,要面临很多困难,上述思想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他提出“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1](P184)。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邓小平复出后首先抓整顿,抓国民经济。他指出,党和国家提出的到20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P279)他还指出,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2](P209);如果“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3](P705-706)。
(二)治理党风和社会风气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党风是党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社会风气是社会在一定时期流行的行为习惯。党风决定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党风和社会风气又决定着社会的风貌,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着社会的聚合力。为此,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依据党员和社会成员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受思想支配的,人们的思想作风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密切相关的情况,邓小平在强调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时,都是注重从思想上找原因,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人手。如建国之初,人民解放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可是在党内却出现了一部分人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为此,中央决定在全党进行整风,对全党进行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八项条件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次整风主要是查思想、查作风,主要是看我们的同志对革命事业抱什么态度,是否符合毛泽东思想。整风的目的是克服思想和政策上的混乱现象,达到思想统一,政策统一。之后,他又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内出现的“官气”,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倾向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指出,要改变不正之风,就要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进行批评教育。针对“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内各方面工作混乱的情况,邓小平决定进行全面整顿。为此,他又指出,进行整顿必须以思想领先,必须狠抓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教育。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这一政治路线的确立是以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以重新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这一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在同“左”和右两个方面思潮的斗争中进行的。斗争的实质是坚持还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潮,十年后又演变为散布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的精神污染;演变为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造成了思想领域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在分析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出现的原因时,邓小平坚定地指出:问题“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4](P305)在总结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经验教训时,他又指出:“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4](P325)“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4](P287)为此,邓小平特别提醒全党:“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4](P45)因此,要坚持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时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他深入思考的结晶。邓小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既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缺一不可。他指出,“搞现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内容”[3](P705)。他还认为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其关键是使广大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他说,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因此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与核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起着统领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为此,首先应该解决建设中的方向性问题,即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与核心。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2](P114)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3](P63)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在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特别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邓小平始终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强调坚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毛泽东思想是统一的。正因为此,邓小平凡是在提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时,都必定提到坚持毛泽东思想。
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邓小平同来自右的和“左”的思潮进行斗争,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如,针对经过“文革”动乱、粉碎“四人帮”和给部分老干部平反,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思想错了、过时了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思想,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毛泽东本人要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评价,对毛泽东思想要坚持。针对有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邓小平指出,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正是邓小平力挽狂澜,捍卫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搞共产主义。”[4](P137)“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4](P190)邓小平认为,人的因素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4](P190)为此,他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4](P111)。他还根据历史的经验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P110)
邓小平在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建设的重点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时,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一个过程”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远大的理想,奋斗的目标,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将之视为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因此,一定要引导广大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能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一致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明天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此,他在谈到理想目标时总是将两者统一起来,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4](P116)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和途径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战略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他既高瞻远瞩,统揽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当代与未来,提出了加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脚踏实地提出了加强的方针与途径。邓小平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一)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但他不是“意识形态决定论”者,也不是“唯意识形态论”者。他始终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他在领导岗位上虽几上几下,但一个信念始终坚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4](P171—172)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提出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观点,邓小平批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P314)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我们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生产力沿着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正确方向发展,是为了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归宿点。
(二)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由于受解放后“左”的思想特别是“文革”中极左思潮的影响,在社会上流行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片面、僵化的理解。这些理解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与科学含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此,邓小平不仅明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深邃理解,指出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一致的。因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P364)。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的方针,打破“左”的思想的束缚,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这一点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2](P183)“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P14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科学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定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国后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1](P258—259)这一原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第七、第八两次党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1](P258)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再次强调这一原则,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4](P63)“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5](P322)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而且身体力行。他在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特点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统一,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而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必然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此,邓小平早在建国初就反复强调,他说,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F23(P183)。他还以苏联的教训为例,说:“斯大林犯过错误,就是搞得太死了,搞得太单纯了。”因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时期衰退了”。[1](P272)1979年,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初,他又强调“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2](P183)。
邓小平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途径是:
1.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要的也是根本的是要坚持其根本特点,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了保证这一前提落实到位,邓小平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认真地学习、深刻地领会、深入地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说:“要引导大家认真读点书”,“主要是学哲学”。[2](P381)还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问题的道理,不必多讲。这几年的教训是,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体会不够。我们有许多错误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1](P315—316)“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讲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就成了说空话吗?”[2](P181)
2.党的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身体力行。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做主导意识形态的捍卫者、代表者和引导者。面对20世纪80年代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邓小平一再提醒、反复要求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这场斗争中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开放后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邓小平又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2](P367)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具有较强的社会诱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宣传工作。对如何加强宣传工作,邓小平提出了以下思想:(1)明确宣传目标,坚持正确方向。他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4](P110)(2)宣传态度鲜明,坚持扶正祛邪。邓小平指出,要“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进行有力的斗争”[2](P364)。还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2](P255)(3)宣传内容科学,坚持正确导向。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2](P176)还说,目前“特别要着重宣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2](P176)。宣传工作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增强其在社会中的可信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其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价值。
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邓小平不仅重视宣传工作,而且重视教育工作。他多次指出,思想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所以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解决,主要靠教育来解决。他认为进行教育应该做到:(1)明确教育内容及重点。他说,根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着重进行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2)明确教育对象及重点。他指出,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包括全体党员、全体干部、全体人民、全体学生。重点是青少年。在讲到进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品德及法制教育时,他都强调要“从小开始培养”,要“从娃娃抓起”。(3)实现教育合力。邓小平多次指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单靠某一方面的教育不行,必须靠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合作,齐心协力。
4.进行全方位建设,增强整体战斗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各个要素的建设,使之形成整体合力。为此,邓小平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包括的方面,即理论工作、宣传工作、新闻工作、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2](P364)其次,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紧密配合,形成合力。1996年,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2](P209)
5.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制。
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属于社会的“软件”,要使“软件”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必须有“硬件”作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除了高度重视,还要有组织和机制的保证。对此,邓小平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有健全的、符合思想领域特点的领导和组织机制,要充分发挥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必要时还要辅之以某种专政手段、纪律和法律手段。
6.做好经常性的工作。
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作风,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他肯定为了完成工作在一定时期搞一些有规模、有声势的运动的必要,但更强调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需要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他指出,解决思想领域问题,在某一时候要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热闹的形式,但更需要的是经常的、细致的思想工作[1](P288),大量的日常工作是基础。其次,他认为经常性的工作要突出个性差异,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2](P106)再次,他认为经常性工作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可靠基础。他以党的历史上的农村工作、禁鸦片烟工作、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工作为例,指出,这些工作都是在没有登报,没有搞大型热闹形式的情况下完成的,靠的就是家喻户晓的、极端细致的工作。[1](P288)
总之,新中国建立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精辟的思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斗争愈益复杂、激烈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深深地感到它仍是光辉的灯塔,指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