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害怕”走向“喜欢”论文_王磊

从“害怕”走向“喜欢”论文_王磊

——对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思考

陕西省彬县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王 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 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 养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作文难,作文 难,提起作文就心烦。”却表现出许多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写作。学生害怕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 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 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 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在批改和讲评中,挑剔 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对写作感到恐惧。长 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 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会全身 心地投入到写作创造中来,才会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在现 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通过思考,进行有意选择,写出精彩文 章。那么学生的文章就是抒发灵性,是个体内心情感的自然流 露。文章的内容就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内心积蓄的自然宣示,写作就成了个体情感的需要和 表达的需要。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摸索出如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内心倾诉的欲望——平等对话

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喜欢写作文,也不知道写什 么、怎么写。这样势必要我们教师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内在的 需要,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倾诉的欲望,只不过好比矿石,没有被挖掘采集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对老师有种天生的敬畏,而学校教育也没能给师生足够的交谈时间,不是忙于上课,就是 忙于改作。所以有话一般都不敢或没空闲当面与老师交流、讨 论。

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孩子和老师、和同学、 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写作,因为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把 思想表达完整。而老师面对本子,能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也就不会枉下断论。因此,为了常能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及时 有效地捕捉学生内心的讯息,我布置了一个百字短文的作业, 每两三天一次,不求字数,不拘形式、内容。

起初学生写的很短,内容也很单一、枯燥。我并不责怪。 面对一个学生连着三次“秋天……”“冬天……”“春天……”

我答:“一年四季的确很美,看来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 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美景,也有许多有趣的、难忘的事,记下来 也会很值得回忆的。”还有一学生抱怨 “今天又写百字短文, 虽然只有百字,可我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什么呢?写以前写 过的东西,您肯定不喜欢,唉……”看得我当时哭笑不得,我回话:“你能写出心里所想,我很高兴。写心理真实的想法, 也可以成为一篇佳作。比如你可以写写对老师的想法,只要是 真实的,我都喜欢。”

就这样不管他们写什么,我都认真地真心地与他们对话, 渐渐地他们把作文当成了自己生活中倾诉的对象。他们不必担 心惹怒老师,不必违心地编一些道貌岸然的谎言;不必担心因 立意不高、篇幅太短受到教师的指责;也不必担心暴露了心中 的稚嫩,而被别人耻笑。总之,畅所欲言,表现他们对生活的 最真实的感受,自然而然地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 通的平等的桥梁。如“您有的时候很温柔,让我……,有的时 候您却凶得可怕……”“今天班上发生这样的事,让您很伤心 吧,其实老师我认为……”……

二、保持学生倾诉的兴趣——倾听

有教育学者从人类学的观点将学生的写作分成三个阶段, 儿童时期是兴趣写作,少年时期是率性写作,青年时期是公民 自由写作。当面对的是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善于 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孩子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话语, 我们还要努力确保他们倾诉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做最好的聆 听者,让孩子乐于想向老师倾诉。而且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 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同喜同悲,这样 才算是真正的倾听。

由于师生的身份角色不同,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也有了 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评价作为衡量孩子习作的唯一 标准,那么势必会约束孩子的言行,不利于思维的发展,长此 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甚至还编一些空洞无物 的内容来欺骗老师。试问我们自己:当你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时,是不是感到孩子们又退回到写作的起点了呢? 在一年一度的六一节活动过后,我布置习作,让孩子们写一件在六一节感受最深的事或活动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想他们肯定会写很多五花八门的主题:游园活动、看电影的感受、主题班会……

可结果大部分孩子都写了游园活动。我不能批评他们,因为他 们写了自己内心最渴望表达的东西,正如新课标提到的“……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虽然内容雷同,但语句描写、写作方式却各 不相同,这都是“鲜活”的生命呀!也有个别同学文章很不尽 人意,表达了自己厌倦六一的情感,我在文中是这样评价的:

“六一节的活动每年都差不多,所以你有点不开心啊,其实学 校也很为难呢。那么你能给六一节出谋划策,提点建议么?”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多样 化。”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 极性,所以耐心的倾听是最好的对孩子尊重的表达方式。有同 感的写下你的共鸣,有歧义的写下你的见解,有同情的写下你 的安慰,没有感觉的最好什么也不写,留给孩子自己去思考、 体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三、拓宽视野、汲取营养——观察、发现生活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常常会固守一个内容。那么如 何拓宽学生倾诉的内容,让他们的作文百花齐放,姿态纷呈呢? 在作文中我们既允许学生倾诉,发牢骚,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 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避免学生长期沉 浸在低落或其他不健康的情绪中。那就需要我们引领他们走进 生活,学会观察、发现。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 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之所以 会思路狭隘,是因为他们生活素材积累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 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 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 寻求作文的素材。在这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 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如自然界中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 四季变化;动物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自己常接触的人 的外貌、言行和个性特点等。此外,我还经常创造条件,丰富 学生的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参观、游戏和文体等 户外活动。在每次活动前都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学生的生活 面广了,视野开阔了,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

其次,引导孩子生活绝不仅仅指身旁无聊的琐事。有些孩 子经常会写一些诸如逛街,吃饭,周末的一天等没有明确中心 的文章,很容易派流水帐。我们要针对这样的孩子,给出老师 及时的意见。例如:“如果你的周末一天和别人的一样,那有 什么意思呢?不妨思考一下,可以搞些什么活动,让老师和同 学印象深刻?”“到外面去吃饭,你有留心观察过饭店里其他人么?留心去看看人家的长相,表情,动作,也许会发生意想 不到的事呢!”“如果你觉得逛街很累,而且也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发生,那么可以写下你 的心理话,以‘痛苦的事’为题,也许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 章呢!”渐渐的,学生有所领悟,以《假如,这样的周末》为 题,学生写了一首诗歌,表达了自己想要轻松一下的天真可爱; 以《父亲的爱》为题,细致地记录下了一位父亲给女儿夹菜、 剥壳的感人场面;以《真痛苦啊》为题,真实地表达了一个男 孩陪母亲逛街的无奈和苦恼。他们会发现生活,从不同的角度 去思考生活,捕捉生活的微小的闪光点,加以展开。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 学会用广阔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避免作文“小家子气”和“内敛”的趋向。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饮食、 起居都应该是作文的内容。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 的眼睛。只要他们学会了观察、发现、思考,就会明白生活处 处是作文。

四、从“害怕”走向“喜欢”—— 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 快乐

在作文中,提倡打“高分”。这里指的“高分”,不仅仅 指分数,还指我们教师要慧眼识宝,懂得在学生的众多的练笔 中发现好的作文。有些教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打“高分”,岂不知,打高分会刺激孩子的成功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作文还 行。小学生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几句情真 意切的赞语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帮助他们克服“文章 难写”的畏惧心理和“写好文章难”的悲观情绪。作文好坏不 在长短、形式,而在真情实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 如有些作文程度差的孩子常写不长作文,但是遇到一些他感兴 趣的内容,总能写出几句精彩的,真挚的话语。我都会给予高 度评价。通常我还会把学生的好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板报上, 进行展示,还在语文兴趣课上宣读,评价。

孩子们习惯边写边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把他 们的好文章留底保存起来,适时让他们去投稿,参加征文比赛。 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自然品尝到了写作的喜悦,写作的兴趣 和积极性就大大增加了。

当孩子充满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才能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 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样 才能击活我们的写作课堂,才能使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 性,有魅力,让学生面对写作从“害怕”走向“喜欢”。

论文作者:王磊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  ;  ;  ;  ;  ;  ;  ;  

从“害怕”走向“喜欢”论文_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