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燕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321017)
【摘要】目的 探讨泻肝健脾,平调寒热法联合用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70例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以乌梅丸为组方改汤剂联合灌肠方;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及研成粉剂灌肠。两组共治疗14周。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结肠镜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能明显改善C反应蛋白(P﹤0.01或P﹤0.05),试验组改善较为明显,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黏膜病变疗效治疗组显效率51.4%,对照组中显效率37.2%。结论 泻肝健脾,平调寒热法联合灌肠方治疗脾虚肝郁、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改善电子结肠镜、C反应蛋白均优于西医对照组。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泻肝健脾 平调寒热法 灌肠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263-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限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们以泻肝健脾、平调寒热法配合灌肠方治疗UC,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70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及临床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7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济南)标准。[1]
1.3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2)。
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肝郁、寒热错杂型)主症: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下利脓血便,次症:胸胁胀满,神疲,纳差,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符合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者可即可诊断。
1.4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采用内服与保留灌肠结合的方法治疗。内服方以乌梅丸加味:乌梅20g、桂枝15g、细辛6g、黄连3g、黄柏6g、党参15g、干姜15g、当归10g、制附片6g、制没药10g。水煎,每次150ml,早晚2次口服。神疲明显者加白术10g;脓血便者加血余炭10g、三七10g;里急后重明显者加用槟榔10g。灌肠方:云南白药粉1瓶、锡类散2瓶、败酱草30g、煅牡蛎30g、白芨20g。水煎,每次约100ml左右,每晚1次,保留灌肠。(上述药物均由金华市中医院药剂科)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1g/次,4次/日,三餐后口服;另以美沙拉嗪缓释颗粒2g溶于150ml水中,保留灌肠。两组均治疗14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治疗UC的中西药物。两组均在14周结束后停止服药,停药后1周内复查结肠镜,并进行疗效评定。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2007年济南《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共识意见》。[1]
1.6 观察指标:C反应蛋白及电子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的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Z 检验,非参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表1: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表(x-±s)
3 讨论
本病病机特点为脾(虚)寒、肠(湿)热、肝郁,证属脾虚肝郁、寒热错杂。湿热为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寒热夹杂为最常见病理状态;脓疡为其局部病理改变特点。
乌梅丸在《伤寒论》中用为厥阴病主方。纵观本方,肝体阴而用阳,五味为酸,重用君药乌梅,敛肝之体,既能滋肝,又可养肝,扶脾之功,且本药酸敛,可收涩止泻之功而治标;臣药党参健脾益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止痢,又能制方中诸药温燥之性;佐以附片、桂枝、干姜、细辛共奏温脏祛寒、振奋脾肾之功;当归养血活血可助乌梅养肝体。全方标本兼顾。温、补、涩、调、清等法熔为一体,方药对证,使寒热升降调和,气机通畅,气血并调,有利于调整脏腑气血和阴阳的平衡。
自拟灌肠方具有化瘀止血、收敛生肌、解毒祛湿多重功效,用来灌肠时直接与病灶接触,局部药物浓度高药物可在病变局部形成一层保护膜,能控制及防止感染;白及胶可将药液直接粘附于溃疡病灶上,直达病所,可被本机吸收而起到修复破损组织的作用,促进粘膜再生,故肠镜粘膜病变减轻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期刊论文]-中华消化杂志2007.
论文作者:邓志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灌肠论文; 寒热论文; 乌梅论文; 溃疡性论文; 平调论文; 疗效论文; 结肠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