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论文_梁洁玲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急诊科 广东 广州 511458)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5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观察组按照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心搏、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肌损伤、吸入性肺炎、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版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诊呼吸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新指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386-02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急诊科常见危急症状,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积极更新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对临床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随着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对2010版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性修改[1]。本研究对比2015版和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5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44.5±11.8)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7.1±12.4)岁;所有患者均为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时间在1~6min,平均(3.04±0.35)min,在抢救过程中发生呼吸心搏骤停31例,入院时已出现呼吸心搏骤停25例;致病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药物中毒12例、脑出血6例、急性心衰9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溺水2例、癌症晚期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心跳呼吸停止时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呼吸心搏骤停标准

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或停止,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性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皮肤黏膜苍白或紫钳,瞳孔散大;若患者出现叹息式呼吸,视作无效呼吸[2]。

1.3 心肺复苏方法

对照组依据《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给予胸外按压100次/min以上,深度达5cm。观察组依据2015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胸外按压频率达100~120次/min,深度5~6cm。两组均先行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行人工通气,对于无人工气道患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实行呼吸机辅呼吸,建立完人工气道后仍需胸外按压,2010版中两者不必同步进行,而在2015版中要求两者同步进行。对于无呼吸、无意识,仅存叹息样呼吸的成年患者先行胸外按压30次,若脉搏时间少于10s则再行人工通气[3]。选择靠近心脏的粗大且直的血管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抢救药物,如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患者低温脑保护,及早足量脱水,并使用糖皮质激素、高压氧疗等,保护脑细胞[4]。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心搏、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统计抢救期间有无心肌损伤、吸入性肺炎、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9.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见表1

观察组恢复自主心搏、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对于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治疗的关键。临床研究显示,心搏骤停发生后,脑血流即刻中断,10s后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min后即会发生不可逆脑死亡,而心肺复苏是挽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2015出台的心肺复苏新指南在2010版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了更为细致的修改。新版中要求加强团队协作,同步进行呼吸与脉搏的检查,以期减少首次按压时长,并且需要更为紧密的团队配合,同时进行胸外按压、通气处理,设置好除颤器;胸部按压不得停顿,按压应快速、高效、有力[5]。紧密的协作及高效的处理能够使第一目击者打消疑虑,使心肺复苏更易于普及,让患者获得再生的机会。在电击、按压顺序方面,新指南也做出改进,2010版中在AED就绪后,先采用CPR 1.5~3min,再除颤;而新版中指出一旦施救者可即刻获得AED时,对成年患者立刻采取除颤处理,若无法获得AED,应先行心肺复苏,待除颤器可使用时再尝试除颤处理[6]。这是由于电除颤的时机至关重要,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越早进行除颤,患者的成活率越高。本研究中,观察组恢复自主心搏、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肌损伤、吸入性肺炎、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有利于一线医护人员及时更新抢救知识,把握抢救时机,开展更为高效的抢救,各项工作协同进行,各人员之间紧密协作,以缩短抢救时间,争取获得心肺复苏成功。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应及时更新心肺复苏新指南知识,依据2015版进行抢救,能有效提高抢救效果,缩短复苏时间,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临床应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定期急诊专科技术培训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以打造高效、一流的急救团队,促进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陶莉,李景荣.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2):2082-2083.

[2]黄慧,胡玉冰,黄承芳.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64-566.

[3]李月明.新指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23-125.

[4]王晋霞.新指南指导下的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338-1340.

[5]郭彩萍.心肺复苏术在74例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5):446-447.

[6]赵翠红.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9):53.

论文作者:梁洁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  ;  ;  ;  ;  ;  ;  ;  

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论文_梁洁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