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中的机遇——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机遇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7年7月到1998年1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各国为了走出困境纷纷对本币实行了20%至50%,甚至100%以上的大幅贬值, 累计跌幅高达泰铢46%,马来西亚林吉特35%,印尼盾137%,菲律宾比索30 %以上,韩国币100%以上。面对着东南亚经济震荡, 独我国政府实行人民币坚挺的汇率政策。对此,国内舆论争议颇多,众说纷纭。其中一种普遍的担忧就是东南亚邻国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坚挺会对我国国际收支形成压力,主张人民币应该也必然实行贬值,以减少此次危机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的确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但人民币贬值却并非智举。下面本文将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此次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贬值理论中的条件分析
那种认为本币贬值便一定会大量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看法是对贬值效应理论的误解,它误导不少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一种逆差——贬值——逆差扩大——再贬值的恶性循环。国际贸易理论中描述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理论是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是否具有足够大的供需弹性。只有当满足了下述条件时贬值才能达到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的目的。
d[,x]d[,m]
──────(s[,x]+s[,m]+1)+(d[,x]+d[,m]-1)〉c
S[,x]S[,m]
(其中d[,x],d[,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S[,x],S[,m]表示出口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具体对出口商品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贬值要促进出口必须以充足的出口需求弹性和相应水平的出口供给弹性为前提。当需求弹性很小或为0时,本币贬值难以刺激国外需求的扩大, 出口数量即使增加也非常有限。出口的供给弹性则反映了本国的出口商品随国外需求的扩大而增加供给的能力大小。如果供给弹性较小,国内无法迅速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来满足需求的增长的话,汇率变化对出口增加的刺激作用就会因此受到严重限制。即使具备了足够大的供需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要能确实地发挥作用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其他国家没有同时采取类似的贬值措施或随后进行报复贬值,否则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比如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占其总贸易量的很大比重,同时各国的区外贸易在商品种类和地区结构上也存在很高的同构性。所以1997年7月以来各国货币贬值对区内贸易促进不大, 因此彼此的出口品相对价格并未便宜多少。而在对区外国家的贸易中,则可能出现相互循环贬值来压价竞销的局面,导致国外的消费者受益,而本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
二、危机对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
具体从当前的国际贸易实践来看,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东南亚国家出口品价格由于贬值大大降低了,同我国出口品产生竞争,导致我国出口下降;另一种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不景气,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少了。
第一种情况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考察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供需弹性。东南亚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在30%以上(除新加坡外),而我国则在15%以下,因此东南亚初级产品出口对出口创汇的影响大大高于我国。比如泰国为世界第一大木薯出口国,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0%,马来西亚为世界最大的棕油出口国,同时又被称作“锡和橡胶王国”。这些初级产品属于国家特有资源密集型,与我国出口产品重叠性不高,即使有重叠,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属于增长潜力有限的市场,并非出口增长和创汇的长远之计。
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东南亚的制成品出口以纺织服装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为主。与我国相似,东南亚纺织服装品出口多是中低档产品,附加值较低,出口竞争力多依靠低廉的成本优势,很难打入以美、日、法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档服装市场,这部分商品不仅同构性较高,而且还受严重的配额限制,需要尽快调整出口结构。
东南亚出口制成品中的加工类产品大多是进口技术设备或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的产品,由于进口品价格上升,所以贬值后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弹性不足。本币贬值一方面降低了这些产品的出口价格刺激了需求。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贬值往往还伴随着国内非进口品的价格和工人工资的上升以及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从而增加了出口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据预测,东南亚一些国家今年的通货膨胀水平将高达:印尼25%,泰国9—20%,菲律宾11%)。同时由于经济、 金融危机的冲击,投资者信心受挫和大量外资抽逃,东南亚国内目前缺乏资金来扩大生产。面临着严重呆帐的银行也不愿轻易向企业提供新的美元贷款进口原料和技术设备,危机后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也降低了东南亚国家及企业在债券等国际资金市场上的等级,使企业从国外筹资的困难和成本增大,因此进口成本的增加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货币贬值形成的加工产品的低价优势。比如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目前面临着无力支付棉纱、化纤等原料款项的困境,其他出口行业也处于同样境地。而菲律宾贬值后的电子产品出口虽然供求两旺,但是出口产品每获得1美元的销售收入,就必须用其中的60 美分来支付原料的进口成本。所以即使国际市场的需求弹性足够大,贬值后对这些加工产品需求扩大了,企业能够增加的现实出口供给能力也是有限的,企业因此仍然不敢大量接受新增加的订单,从而贬值对这国家的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和出口收入增加的刺激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印尼1997年10月出口额只比上年同期上升0.5%,韩国到今年1月出口只上升 1.4%,而马来西亚到1997年11月出口反而下降5.5%。
从东南亚货币贬值对我国对其出口的影响情况来看,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稳步上升,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到1997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分别为我国第7、15、 16、17位贸易伙伴国,与这些国家双边贸易的波动必然会对我国外贸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对东南亚国家主要出口机电设备、钢材、纺织品、原油和成品油,其中多数商品具有明显的价格弹性。上述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进入了经济全面调整时期。调整措施包括紧缩财政开支,推迟或取消很多房地产投资和大中型基建项目,减少进口,政府还在国民中大力提倡“购买国货运动”,这些举措无疑都会大大减少东南亚国家的进口和我国对其的出口。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进口需求缩减首先遭到限制的就是初级产品、低资本技术密集度的初级加工产品以及伪劣产品。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价格也有不利于出口国的发展趋势,不是我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挖掘的市场。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在1997年我国3250.6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增至86.9%,而初级产品比重则由14.4%降至13.1%,所以初级产品出口减少无关大局。而工业制成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尽管有进口限制,优质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该国内暂无技术、资金实力生产的产品仍然是有很强竞争力的。所以目前东南亚国家整顿国内经济,没有资金、精力进行技术、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和增加供应能力的时间,正是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增加对其出口的制成品比重和技术含量的大好时机。
同时从进口角度看,对方贬值以后我方进口价格降低,我国就可以在比以前低廉的价格水平上从东南亚进口更多的原材料和资源产品,以及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本身。比如我国从东南亚进口较多的棕榈油、木材、有色金属、橡胶和部分化工原料。进口这些廉价原料后再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提取、制成精加工产品,来满足原来依靠进口的需求或出口返销东南亚或进军国际市场,从而弥补了我国某些稀缺资源的供给不足,也降低了进口成本,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三、危机后的外贸政策取向
汇率是影响外贸的重要变量,但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贬值并非万试万灵治疗国际收支逆差的灵丹妙药。从近几年来我国的贸易实践来看,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归功于人民币贬值。1996年与1994年初相比人民币实际升值44.5%,与此同时出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顺差增大。1997年末我国贸易顺差达到了400亿美元, 表明我国企业的非价格因素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所以盲目地跟随周边国家对本币进行大幅贬值来增加出口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过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冲击,我们仍应进行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增加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改变普遍的鼓励出口政策,实行有选择的优惠政策。由于制成品附加值高,种类繁多,形成同构性过度竞争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无疑是政府鼓励和扶植政策的重点,特别是对其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更应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我国也可利用货币坚挺,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产业优惠政策等优势,吸引、鼓励外国投资流向这些产业。通过实行一定的进口限制,优惠贷款等保护措施,争取实现规模效益,并鼓励这些产业尽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发展。
而对于我国已形成标准化技术和相当规模的产业如机械制造、家电等行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鞋帽、玩具、运动用品制造应逐步取消对它们的出口优惠政策,促使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参与国际竞争。也可鼓励它们向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利用当地更为便宜的劳动力和原料来增强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贸易的地区风险。一方面继续深度开发美日欧等传统市场,这些购买力很强的市场与我国有很大互补性,所以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另一方面更要努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我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比较符合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继续发扬与这些国家在建筑服务行业和双边贸易中长期良好的合作传统,抢先占领有大量人口的潜在市场。近年来我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有很大发展,199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6.7亿美元,比上年上升了40.6%。
第三,坚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政策。为减少出口企业所受的冲击,可用出口补贴、增加出口退税率等优惠政策来扶持出口企业。我们也可利用边贸、加工贸易、对销易货贸易等多种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和结算方式来增强出口竞争力,这样即节约了双方外汇支出,符合了东南亚外汇短缺的现象,又扩大了双方的出口,各取所需。
第四,加快纺织服装类产品的结构调整。东南亚与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类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不高,具有较大的同构性,且受欧美国家配额严重。所以我国应通过技术改造或向高档服装出口大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学习产品设计等途径提高产品档次、由中低档出口向中高档的丝绸织物、时装等产品出口过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多样性。这样既避免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过度竞争,又提高了出口利润和配额利用效益。
总之,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抓住时机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