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刘雪丽
青州市人民医院 262500
【摘 要】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予以俯卧位通气的效果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 2015 年 1 月—2017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50 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观察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对照组采取仰卧位通气。分析 2 组患者氧合指标(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氧合指数)经过护理后的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氧合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有助于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指标,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为患者更换通气方式,提高其舒适度以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效果
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使患者处于俯卧式体位。在1974年俯卧位通气首次被Bryan提出,通过改善背侧肺通气,从而改善血氧饱和度。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观察可知,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可通过降低胸腔内压力梯度,促进分泌物引流和肺内液体移动得到明显改善,证明了俯卧位通气的优点。呼吸衰竭属于一种严重的肺部通气或换气的功能性障碍,临床研究表明,治疗过程中,通气方式的合理选择对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对收治的 25 例呼吸衰竭患者实行了俯卧位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 年 1 月—2017 年 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0 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 45 岁 ~78 岁,平均年龄(61.5±7.6)岁;其中重症肺炎 5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4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 21 例;按照与病患家属沟通的结果,所有入选对象均同意本次研究分析,分别为 2 组患者施行俯卧位通气和仰卧位通气。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俯卧位通气前向家属和意识清醒的病人说明俯卧位的目的、作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其次,由5~ 6人实施体位的转变。改变体位前患者处于平卧状态,1人站在病人床头负责发出口令,床的左右两侧各站2~ 3人,将病人移到床的一侧(与翻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两手伸直,紧贴身侧,先使病人转为侧卧位(90°),进而俯卧于床上。两旁人员在转位时给予病人身体每一部分有足够的支持,以防止病人受伤,同时注意防止病人身体的其他导管或仪器脱落。一定要在转换体位前稳定病人血流动力学;选择最适当的翻身方法,有足够的人手,保护好病人。因重力作用,口鼻腔内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应专人进行监护,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口周污染敷料,并保持干燥。俯卧位时辅以背部叩击,自下而上,由外向内,高频率叩击胸壁,以利分泌物排出,促进肺泡扩张。为减少局部受压,应尽可能地增加受压面。前额和颧骨是头面部的主要受力点,尤其要注意面部皮肤保护,每0.5~ 1h检查一次前额和双颧骨受压情况,并调整水囊位置。俯卧位时身体的主要受力点是两侧肩峰前侧面,两侧肋骨、髂前上棘、膝、胫前、脚趾等部位。摆放体位时,仔细检查评估患者身体每个受力点情况,如遇瘦弱、肥胖、俯卧时间较长的患者,加厚海棉垫,加宽加大垫枕,使压强减小,缓解局部压力,预防皮肤受伤。给予镇静,减少耗氧量,防止病人因紧张、恐惧、挣扎导致受伤或导管脱管,转换体位前后给予吸纯氧2~ 5 min;翻转过程中密切注意病人的情况。最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血压、呼吸、SpO2等。进行定时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观察病人意识及瞳孔对光反射,如果清醒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挣扎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追加镇静剂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尽早防范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扭伤,眼球或角膜损伤,眼眶周围或结膜水肿,压疮及导管脱落等。
1.3 观察方法
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在接受通气治疗 4 h和 24 h 后的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呼吸衰竭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比如肺部组织、呼吸道、胸廓部位病变等。发病后,患者肺部的正常呼吸功能将会出现严重的损伤,通气和换气都会出现严重阻碍,具体表现为吸入氧气困难或是二氧化碳滞留于体内等。呼吸对人体正常机能的运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呼吸衰竭将对患者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当,很有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俯卧位通气法对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我院为了证实这种观点的真实性,选取 50 名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俯卧位和仰卧位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俯卧位通气也就是改变患者的正常体位,使患者俯卧于病床上,目前,已经有帮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的翻身床和翻身器,但是,为了尽量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院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人工的方式改变患者的通气位。然而,如果患者长时间采用俯卧位治疗,其身体与病床长时间接触,很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压疮,或者由于局部的压强过大等问题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舒适感。因此,在本次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事先准备好了枕头和海绵,并将其分别放置于患者的头部下方、双侧肩膀下方、髂部下方以及腿部下方。通过后期的询问可知,患者在俯卧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对本次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比较认同。
俯卧位通气可促进气体交换,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减少并发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本项研究也显示,俯卧位通气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氧合状况。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稳定型脊柱及骨盆骨折、胸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俯卧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应相对禁忌。此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和观察,尽早发现并防范并发症,才能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郑玉玲,黄庆萍,杨凤玲,等.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200-1201.
[2]张英,董宏,王艳,等.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的护理措施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271-272.
[3]李廷玉.俯卧位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63-164.
[4]苗玉良,李金保.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J] .中国急救医学,2002,4(4):243.
[5]黄志俭,陈荣昌.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06,26(6):452-453.
论文作者:赵婷,刘雪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病人论文; 体位论文; 过程中论文; 统计学论文; 身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