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全面的——对邓小平理论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2—0025—06
邓小平理论是全面的辩证的科学思想体系,我们在学习研究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时,力求全面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辩证思维,避免片面性,反对主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学风。要警惕国内外一些人对邓小平理论及其政策加以曲解。邓小平最崇尚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离开我们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他的业绩和思想理论。
一、全面理解邓小平“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从认识路线的高度对解放思想下了一个科学定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 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我认为这是对解放思想唯一正确、全面的理解。这个定义可以作双层理解: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可见,是不是解放思想是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来衡量的,再不能有其他的要求和标准。
“解放思想”的两种内涵和两个要求。根据邓小平给解放思想的定义,解放思想应该有两种涵义、两个要求。解放思想就是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保守,落后于客观实际。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打破这种落后观念的束缚,使之跟上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这是解放思想的一种内涵,一个要求。二是思想失去了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如脱缰野马,在盲目冒险中奔驰。纠正这种盲目的冒险的主观主义,就要使主体的思想观念回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根据的基础上,主观符合客观,要求谨慎一点,决不是鼓励其胆子再大点。这同样是实事求是的要求,同样是解放思想,这是解放思想的另一种内涵,另一个要求。根据邓小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规定,解放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两方面的,而不是一方面的。也就是说,面对客观实际,主观思想的“过”与“不及”都必须纠正、突破,因而都有解放思想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全面阐明解放思想的两个涵义和两个要求。当然,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针对特定的主体,解放思想的要求可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但在另外的情况下,又可能是针对另一方面的,这是针对主体的主观思想倾向而应该明确的要求。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邓小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定义,全面把握解放思想的内涵,有些同志把是否解放思想归结为胆子的大小,解放思想就是胆子大一点,再大一点。这样理解显然是片面的。是胆子大一点好,还是谨慎一点,胆子小一点好,这不能抽象下结论。如果在客观规律许可的范围内,客观条件又允许,那就应该充分大胆地工作,使实践达到最佳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缩手缩脚,裹足不前,这种“胆小”就会严重阻碍实践的成效。如果无视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只是凭“大胆”蛮干,那么,胆子越大危害越大。这时候,强调谨慎从事,“胆子”小一点,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解放思想要针对具体情况,有时应该要求胆子大一点,有时又要求谨慎一点。一般说来,当需要摆脱传统的保守观念的束缚,使主观思想跟上变化发展的实际,则要求人们胆子要大一点,甚至再大一点;而当要求摆脱超越时空的危险冒进的观念时,则要求主体应该冷静清醒,小心谨慎。这两种不同的要求,遵循的都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科学的解放思想的内涵。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胆子的大与小,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决定的,而是由主体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客观条件的依托决定的。违背规律而大胆,就是胆大妄为,必遭规律的惩罚。轻视规律而迷信胆量,这也是错误观念,被这种观念束缚的人,应该尽快摆脱这种观念,回到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立场上来,这就是思想解放。因此,可以结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胆子大,胆子大≠解放思想。
人们一定会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倡思想解放,邓小平一再强调思想解放,胆子大一点,再大一点。这不是强调胆子大吗?这是事实,但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邓小平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通过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思路。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这场革命,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准备不足,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非常深固,人们不敢对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政策和实践有任何怀疑和新的想法,因而在改革之初,一些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改革大潮面前犹豫观望,迈不开步,上不了路,胆小害怕成了改革的阻力。邓小平是坚定的社会主义领导者,为了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方面通过典型示范,让人们从实践中体悟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干部群众,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大家解放思想,胆子要大一点,再大一点。邓小平提倡胆子大一点是有针对性的。这时候,广大党员干部改革胆子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能否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胆子大小才标志着思想解放的程度。
“解放思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实事求是。那么,这里的“实际”、“客观”是什么内涵?我理解,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条件,实际情况;一是指客观规律,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主体实践的成功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实践主体的指导思想、理论符合客观规律,根据规律办事,凡违背规律,实践一定失败。二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物质手段。合规律性是前提,但还要一定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实践也不会成功。三是主体意志和热情干劲作用。主体无作为,不会有任何实践活动,但主体努力必须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依据规律和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
首先,解放思想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在规律许可的范围内展开主体的思想自由和实践自由。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扩大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自由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限制了主体的“不应该”的自由,另一方面保护了主体“应该”享有的自由。在规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展开主体的能动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科学的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规律,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而不是凭某个人或某个‘长官’的意志,就可以改变或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2] 因此,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的要求,首先就是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了规律,摆脱了规律的束缚,看起来自由度很大,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这只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使主体丧失任何自由,根本谈不上是任何意义上的思想解放。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说的解放思想一定要尊重规律,不是任意胡来;同时也是说,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决不是思想保守,而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我们说,解放思想要尊重客观规律,就是要尊重现知(已被发现)的规律,弄清这些规律的内涵,它所起作用的范围,阐明该规律的真理的适用界限和真理起作用的条件。
其次,解放思想还要求主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大加深对事物内部本质联系的认识,深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或者说去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新的层次和规律及其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发现了新的规律,就使我们获得了新的自由。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就会越全面越深刻,建立在对这种规律认识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就越有深厚的基础,思想的自由度就越大,思想解放就越有根据。总结起来,解放思想就是要在“求是”上下功夫。一是要按规律去想,按规律去做,不能想入非非,胆大妄为;二是要深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发现新的规律性现象,找出新的“是”。在新“是”的基础上,主体思想解放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再次,解放思想一定要重视客观条件,要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者是有条件论者,无条件论不是辩证唯物论。注重条件不是思想保守,“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是形容物质条件的缺乏,而不是说实践的“零”条件。小米加步枪也是一定的物质条件,无此,不能徒手打仗。当然,条件并不都是现成的,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并不是坐等条件的到来,而是发挥主观努力去积极创造条件,以致达到起码的条件,使主体能进入实践活动,但是应该清楚主体创造条件也不仅是主观干劲的意志结果,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规律,还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这里也不是从“无”到“有”,想到就能办到。坚持有条件论,重视条件,积极创造条件,这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也是解放思想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解放思想是以坚持实事求是为前提的,应该尊重规律,努力去寻找和发现规律,在规律许可的范围内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重视客观条件,当条件不具备时应当努力去创造条件,在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去争取实践的成功。
二、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从来都是问姓“资”姓“社”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一开始,西方舆论就关注中国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说过,西方舆论说中国开始搞资本主义了,或者最终会走到资本主义去的。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西方的这种舆论一直在扩散。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宣布搞市场经济,西方也有舆论说,中国一只脚已经踏上资本主义的路,还有一只脚(公有制)再踏上(私有制)就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了。国内对姓资姓社的议论不是完全没有,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发表以后,有些人的这种误解就更加加深了。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南方讲话”中有关姓“资”姓“社”的一段话。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3] 372—373
邓小平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那么是不是胆子大到连资本主义都不怕,无所顾忌呢?根本不是。邓小平说“看准了的”,才能大胆地试、闯。“准”,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根本利益的,即符合“三个有利于”。他具体分析了办特区的姓资姓社问题,肯定特区姓社不姓资,因为: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政权在我们手里;三是“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四是特区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手段。因此,深圳特区姓“社”不姓“资”。这几点看“准”了,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创出一条新路。这里根本不存在鼓励人们不要怕资本主义,不是要人们不要问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只要改革就行。恰恰相反,邓小平看准了姓社不姓资,才要求人们迈开步子,不要畏首畏尾,即使出些问题,还可以改过来。虽然冒风险,但不是冒搞资本主义的风险。
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不移的立场。毛泽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毅然决然地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前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以斩钉截铁的态度宣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 31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首先提出,必须坚持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写入宪法,作为全体中国人民遵守的最高法则。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的是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我们只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在实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后,针对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和一些人的片面认识、怀疑,邓小平不知多少次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3] 208“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 63可以断言,在邓小平著作中是绝对找不到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可以不问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内容的;相反,我们见到的是反复强调、申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允许搞资本主义。邓小平理论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很有影响的“猫论”,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不问姓“资”姓“社”的论点。其实,“猫论”是有大前提的,这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各种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都可以试一试,哪种办法最能发展生产力就用哪种办法。邓小平的“猫论”,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三个“有利于”,这怎么成了不问姓资姓社的例证呢?作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原则,有十分明确的社会主义目标,在社会主义的原则范围内,他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新的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他既能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原则,同时又以极大的灵活性来设计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能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跟他坚定的原则性与方法手段的灵活性完美结合有重要关系。这一点,在关于计划、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上又再一次体现出来。在邓小平看来,因为市场与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所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但社会主义用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选择灵活手段,一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选择,二是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服务,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捍卫四项基本原则。谁要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管是以改革的名义,还是别的什么名义,他都旗帜鲜明、毫不留情地批判、斗争,他的有名的两手——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他既反对思想僵化,阻碍改革开放的“左”的错误倾向,也反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名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这些都历历在目,怎么可能从他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不问姓资姓社的根据呢?请看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3] 110—111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是非常重视姓资姓社的,他决不是反对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混淆姓资姓社。国内外有些人试图将邓小平理论自由化,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现代化,才能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会充满信心,才会建立对社会主义的依赖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才能把人们的立场引向美好的未来,从而产生最大的凝聚力,从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才是可能的、现实的。苏东剧变以后,中国人大多数担心私有化,少数人侵吞生产资料,出现社会的两极分化。人们对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公有制经济效率低很有意见,希望改革,但人们普遍不希望私有化。私有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意味着在中国出现贫富两极对立,这是中国人民所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素质,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心理。
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来建设社会主义。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以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不需要公有制,因为公有制也只是一种手段。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但却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本质应坚持公有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373。这里邓小平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而且这个“本质”概念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事实。能不能据此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可以不要社会主义公有制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认识。邓小平并不是像写教科书那样给社会主义本质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在这里,邓小平主要讲社会主义要谋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一定要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要人们解放思想大胆去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很自然的。而且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中心任务与所有制结构来看公有制不是小了,私有制、外资、三资不是多了,目的不是发展公有制,而是应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因此,这段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未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可以理解的,小平同志的着眼点在生产力。能否据此就认为,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排除了公有制呢?不能。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说特区姓“社”不姓“资”,因为“从深圳的情况,公有制是主体,外资投资只占四分之一”,这是公有制姓“社”不姓“资”的第一位的根据。
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后多次讲到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每次讲话都是有针对性的,因此,着眼点不完全相同,我们不能把他的每一次讲话都理解成邓小平给社会主义本质下的完整定义。
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要全面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今天我们也要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思想体系,我们不能单凭某一次讲话就下结论,而是要全面把握他的思想体系的内涵。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规定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体现本质可以是一方面,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基。其次,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或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最后,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三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者缺一不可。传统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缺乏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明确规定,这是一个大缺陷,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最大贡献,就是阐明了这一重要观点。但是,小平同志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时,他并没有忽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有《邓小平文选》中几十处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作证。
再进一步看,上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的体现,也并不是并列的,按我的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深层的本质。因为第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4] 这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我们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中国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中国的所有制变了”。邓小平提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根据什么判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呢?主要的根据中国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根据生产力水平。第二,发展生产力自然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但千万不要忘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最深刻的原因。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早就揭示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如果不比资本主义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还要公有制干什么?第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是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3] 149,共同富裕有两个前提,一是生产力水平很高,否则就是普遍贫穷,二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除了发展生产力,还要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很高的生产力,为什么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因为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中,是内含着公有制为主体的深层内容的,或者说,这里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说法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前提的。如此说来,公有制为主体当然是社会主义本质诸方面中最根本的最深层的方面。第四,“没有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我们共产党执政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物质手段。”[5] 145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保证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和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在这个问题上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大原则不能动摇,但国营经济必须改革。发挥国营经济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是为了发展国有经济,不是削弱国有经济,是为了改好,不是改掉。
诚如江泽民所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要使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 48
标签: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客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