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及其评价技巧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教师论文,技巧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
(一)清楚地了解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首先必须确定教师评价的性质、功能、类型与方式。
评价是对人物或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手段。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旨在教育的价值性判断。它是强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评价,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变得既无目的又无方向。教育链就会出现断裂。
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即通过教师评价,使学生接受具有倾向性的影响,不断改变或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观、审美观,从而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向;激励功能,即通过教师评价,强化学生正当行为,激励他们不断上进或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警戒功能,即通过教师评价,可使学生对不良行为产生警戒心理,防微杜渐;参照功能,即通过教师评价,构成学生行为参照系,使学生群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具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并据此重塑形象;替代性功能,评价总是简单明了、立竿见影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其它复杂的教育工作。同时,教师评价也可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得到替代性满足。
教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从值域(价值区域)看,可分为正值评价(表扬或肯定)、零值评价(无明确褒贬态度,常常作为一种教育机智或策略出现)、负值评价(批评或否定)、双值评价(肯定中有否定,这是一种辩证评价,而非折中主义态度);②从评价者的态度看,可分为积极评价(带有明确的目的,及时主动地作出评价,真实地反映评价者的内心看法)、消极评价(无目的,被动地为评价而评价,言不由衷,虚情假意);③从评价的内容看,可分为道德行为评价、智能水平评价、体美劳技评价、人际交往评价及其它能力评价;④从评价时距及时效看,可分为预期性评价(对发展趋势、潜能的评价)即时性评价、滞后性评价、错时性评价(故意错开评价时间,形成一定时距)以及长效性评价,短时性评价;⑤从评价的效果看,可分为正效评价(评价产生积极的影响,匡正或强化学生的行为)、负效评价(评价产生消极的影响,使行为人向评价者相反的意愿发展)、零效评价(评价不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概括而言为显性评价和稳性评价两大类。显性评价又称之为直接评价,包括言语评价(主要用于课堂教学、集体教育、个别谈话等场合)、书面评价(主要用于作业批改、品德评定以及其它不宜公开的场合),态势语评价(通过教师的表情、动作,表明教师褒贬抑扬的态度)。隐性评价,称为间接评价,主要通过暗示、双关、旁衬等手法,包括衬比式评价、引喻式评价、即景式评价、借媒式评价、交互式评价、设疑式评价、擢汰式评价、自检式评价(这一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二部分阐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式多数体现在言语评价和书面评价中,只不过它们是曲喻的,而非直白的。
(二)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及观念产生作用力,促使学生的行为或逆变、或加强。
如果把学生的行为比作一只鸟,那么,“行为鸟”的双翅应当是由心理和观念构成。作为双翼,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平衡和推动飞行。因此,心理与观念的改变,会使“行为鸟”向不同的方向飞行。而可以改变双翅的三个气流层分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我们不妨图示如下:
众所周知,学生入学以后,其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对住校生而言,更是如此。学校不仅仅是其汲取知识的重要源地,而且也是其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学生行为养成的问题上,我们一般将注意力集中于行为规范及其它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上,通过学校的行政命令,以强制约束等手段来匡正学生行为,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诸如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等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尤其是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更是所论殊微。这就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德育资源。
教师评价之所以能对学生行为养成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情绪)、观念等的改变而实现的。我们不妨图示如下:
学生的心理和观念,在教师评价作用下,发生变化,使他们对原有行为进行反观,并对原有行为或校正,或强化,或弱化,从而产生新的行为,而这一过程可以不断循环进行下去,构成一个行为链,这一行为。链的纽带就是教师的评价。
如前所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并非总是产生积极的影响。零效评价和负效评价,在学生行为养成过程中极具破坏力。评价正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来的老师的原因。
二、教师评价技巧的优化
(一)要优化教师评价技巧,必须首先把握教师评价的五大原则:公正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情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尊重性原则。
教师评价必须端正目的,出于公正之心。但某些教师犯有“印象病”,用老印象看学生,抱有较深的成见和偏见,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还有的教师以一己亲疏好恶为评价尺度,甚至借评价显示个人权威,给学生穿“小鞋”,发泄私愤。如此就只能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行为鸟”就会偏离健康的航道,滑向病态甚至邪恶的“百慕大”。反之,如果教师动机纯正,与人为善,爱心可掬,那么,即使偶尔出现评价失误,也会得到学生的谅解。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心理尚未成熟,情绪变化很大,可塑性很强的少男少女,因此,评价的效果与针对性的强弱具有很大的关系。综合起来考虑,教师评价的针对性应主要体现学生的五大实际:①年龄性别实际;②个性心理实际;③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实际;④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和当时心境的实际;⑤学生已达到的行为水平实际。如果能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评价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情趣性是教师评价的主要“调味品”。虽然情趣性本身并不具备评价功能,但它能使评价产生无形的磁力,能将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住。教师幽默的品性,开阔的情怀,都是评价能否实现情趣性原则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都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尤其是高中生,成人感更为强烈,因此尊重、理解和关怀学生,成为评价技巧优化的重要途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对自己的评价充满自信,也乐意不断地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使自己的评价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科学性是教师评价技巧所要达到的高境界。前述四大原则、目的都是要使教师的评价尽可能科学化。教师评价要达到科学化,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主观愿望再好,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此外,教师还必须加强修养,端正态度,优化师生关系。这是因为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好坏,而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又会影响评价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二)了解并掌握教师评价的五大原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评价就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因为这还关系到教师评价具体操作过程中技巧的运用。教师评价的技巧很多,我们将之归结为四度八法。
所谓四度是指力度、梯度、频度和弹性度。
评价,无论是正值的还是负值的,都应讲究力度(包括语气、用词等),做到轻重适宜,强弱相当。有的时候还要注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同的评价场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要使用不同的评价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评价应当是一个科学有序的系列,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评价的步骤与层次,形成必要的评价梯度。这个梯度既表现在整个评价系统中,也体现于某一次具体的评价中。频度,主要是指评价的次数和几次评价之间时间的长短。如果刺激频度过低,易被学生“忽略不计”;过高,又会使学生产生兴奋压抑,产生麻木感。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调整,使评价的频度恰到好处。教师评价时话不能说死,得留有余地,使自己的评价尽可能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也就是制造一定的弹性,从而做到伸缩自如,游刃有余。
所谓八法是指引喻法、衬比法、自检法、即景法、借媒法、交互法、擢汰法、设疑法等,就它们的特征而言,都属于隐性评价。它们比之直白式的显性评价,更讲究策略性和艺术性。
引喻法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评价方式。它包括引典(名人事例)、引言(名人名言)、引故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或直或曲,或显或隐地表明自己的评判观点(注意这里所谓的“直”与“显”,并非前述“显性评价”,它只是不同层面上的隐性评价相比较而言的)。例如当两个学生吵嘴时,我们即可以引用陶行知的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都是借他人的嘴骂自己”,因为这种名言和寓言中所隐含的价值评判是固定而显见的,不至于使受教育者产生歧见。
衬比法是一种指桑评槐的方法,即以肯定甲的行为来否定乙的行为。例如,班上一些学生没有按要求佩戴团徽,我们不必急于去批评他们,而是要大力表彰那些时时不忘自己是共青团员,让团徽在自己的胸前闪闪发光的学生。这样就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自检法是一种高尚的评价方法,教师通过对自己生命中某段经历的反思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即景法,是指通过对当时环境气氛的评价来暗示自己对行为人的看法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产生一种幽默和谐的效果。例如两位学生闹别扭,互相睹气。一位教师作了这样巧妙的评价——“谁在这里放鞭炮了?”两位学生异口同声的否定。教师:“那怎么会有这么重的火药味呢?”两位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师:“你们平时放过鞭炮吗?”学生都说放过。教师:“你们知道鞭炮燃着以后的结果吗?随着一声巨响,便成了灰烬。我想你们是不愿意学鞭炮的。”老师的这一番话,即是对这两位同学行为的巧妙批评。
借媒法,是指借助传媒间接地传达出教师观点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师生关系暂时处于僵化、教师对学生还不很了解或评价内容不宜于教师本人传达等情况,这时候,就可通过同学、家长或其他受评者信得过的人间接将教师评价传达给学生。
交互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介绍经验或总结教训,通过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交互评价来实施教师评价的目的要求。
擢汰法,就是指教师将行为养成突出的学生提拔上来,加以重用,而对有较明显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以降职或撤职,以此表明教师的评价态度。这种方法的建设性和破坏力都很大,用时当慎之又慎。
设疑法,是指教师不明确表态,而是留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中悟出教师内心情感的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在墙上乱涂乱画,乱踢脚印时,教师不妨问:“假如这是你家里的墙你会这样做吗?你在家里乱涂乱画爸爸妈妈会高兴吗?”等等。
(本文获首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标签: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