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寨论文,规律论文,现象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寨”无疑是近两年中国最热门的名词之一。目前,我国各类“山寨”性质的消费电子产品快速发展,以较高的性价比,较快的技术更新和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场攻城掠地,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对国内品牌厂商和跨国企业都形成不小压力。部分“山寨”IT厂商近年来已主动实施从低端向中高端市场转型,从贴牌、代工到发展自有品牌,从简单的模仿装配到部分创新,从地下运作到正规化经营。但其中也有少数企业或产品涉及违法经营和侵权行为,或者测试、售后服务的环节不健全,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于这一现象,由于涉及企业、产品和利益主体较多,其中难免鱼目混珠,一味抵制或褒扬都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扬善避恶,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为“山寨”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本文将以历史上一些典型“山寨”现象和山寨手机(山寨机[1])、山寨笔记本电脑(山寨本[2])等当前争论的热点为基础,基于创新视角,对“山寨”现象进行全面的审视,对其发展规律和正负面效应等进行分析、总结和评述,进而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1 “山寨”现象的本质
对“山寨”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各个层面都尚无统一的界定,主要有下面几种典型说法[3][4]:
常见说法是:“山寨”源于粤语,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和平民化,主要运作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名牌产品,从行为上看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边缘。
另一种说法是:“山寨”是形容自己动手组装产品,模仿一些知名品牌的企业或现象,是典型的DIY(do it yourself)现象。
还有的认为,“山寨”指那些供应正规厂家配件的中小企业,或指生产成本低、质量不够稳定的厂家。
“山寨”企业和产品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普遍现象,我们将其统称为“山寨”现象。“山寨”现象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山寨”现象主要是针对“山寨”产品来说的,而广义的“山寨”现象还应该包括“山寨明星”、“山寨春晚”之类的社会现象,本文取狭义的“山寨”现象。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纵观世界各国许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对我国近期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山寨”现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违法和侵权行为并不是“山寨”现象的本质,“山寨”现象的本质是低成本下的仿制和模仿创新。它通过低成本仿制知名、畅销产品起步,取得成功后逐步增加创新成分,向模仿创新甚至自主创新发展。因此,“山寨”现象与人们常说的模仿创新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单纯的仿制不属于模仿创新的范畴;其次,低成本也不是模仿创新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产品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山寨”企业仿制或模仿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一些企业模仿知名品牌的外观,一些模仿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些利用专业化分工明细的优势进行产品组装而模仿其功能,也有一些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外观、功能等的创新,一些企业在完成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原始积累后开始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2 “山寨”现象的普遍性、易发领域与发展路径
研发实力雄厚的“先发企业”总是致力于原始性创新以获取巨额的先期垄断利润;而模仿能力强的“后发企业”则通过模仿、创新和低价促销使技术迅速扩散,使产品利润率快速下降并趋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进而迫使成本相对较高的“先发企业”因产品利润率的不断降低而逐步退出原有领域并将重心转向又一项原始性创新。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
从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看,“山寨”并不是中国特有或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实质上是很多“后发”国家、“后发”企业在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共同走过的一条道路。许多当今赫赫有名的企业,在创业伊始,都曾走过这种仿制和模仿创新的道路。依据“山寨”现象的本质对历史上一些典型案例及其后来发展的归纳(见表1),不难看出,“山寨”现象在不同国家、各类企业都较为广泛的存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实也走过“山寨”的道路,即使是美国一些标榜创新的著名公司,创业伊始也很“山寨”,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初期,也同样走过或正走在类似“山寨”的道路上。
“山寨”现象的出现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山寨”现象的出现需要满足下述一个或几个关键条件:
第一,核心技术黑箱化。“山寨”现象产生的基础是技术创造和技术使用分离,使用者可以在基本不了解核心技术原理的情况下方便的在其上发展新的功能,“山寨”厂商只需要专心进行功能利用和外观设计即可。比如汽车生产不需要了解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原理,只要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组合;最近“山寨”IT产品的发展,从技术角度说是因为SoC(系统级芯片)产生后,使用者不必过问SoC中的原理,就能方便的在其上发展新的功能[5],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联发科公司(MTK)成功开发出了集成手机主板、软件的廉价手机芯片,将手机技术壁垒打破,为“山寨机”的诞生创造了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条件。
第二,产品功能组件化。产品最终功能的实现,已经变成了由为数不多的组件组合而成,而不是由传统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同时,山寨产品的关键组件(最好是全部组件)要能够方便的通过外部采购获得,组件的标准化和兼容性程度高,否则仍无法实现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比如,数码相机目前就已基本上由几个组件构成,一位普通的电子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在市场上购买到各种组件组装出所需功能的数码相机,平板电视、电脑的情况也相同。
第三,属于易逝性产品。易逝性产品[6]是被“山寨”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山寨”产品最集中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视、时装等都是典型的易逝性产品。由于易逝性产品的特点(其价格会随时间快速下降)决定了其在上市之初定价较高,存在着很高的利润率,这就为“山寨”产品留出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如图1所示),也使得“山寨”产品在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图1 易逝性产品领域品牌产品与“山寨”产品的利润水平
第四,潜在市场巨大。“山寨”产品大多选择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存在巨大潜在市场(特别是低端市场)的产品作为对象。由于“山寨”企业在初期存在质量不稳定、过程控制不严格等问题且无品牌优势,因此高端市场显然不是“山寨”产品要满足的对象。例如就汽车而言,初期的吉利汽车抓住了当时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巨大的低端市场无法被独资或合资企业的高价车型满足的特点,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山寨”手机最早就是利用低价位进入农村市场,并很快占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战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共生产手机5.48亿部,其中1.5亿部为“山寨机”,大约40%销往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区[7]。
此外,代工条件好的行业或产品,由于具备了很好的生产基础,也容易出现“山寨”现象;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售后维护甚至免售后维护的产品也是“山寨”现象的易发领域,因为这样的产品易于大批量生产和销售。
那些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等的产品,将会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因此在这些领域不易出现“山寨”现象;另外,化工、生物制药等固定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或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市场专业性强,对后续服务要求高的工业品领域以及非标产品、定制产品等一般也很难形成“山寨”产品。
根据上述关键条件,我们认为,除了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易出现“山寨”现象外,还有诸多领域虽然并未显现,但同样容易出现“山寨”现象。比如玩具,我国的代工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产品功能组件化特征明显,产品又是标准化易于销售的,因此极易出现“山寨”现象。我们将“山寨”现象的易发领域归纳如表2所示。
客观地说,在未来,“山寨”这一名词可能会逐步销声匿迹,但在特定技术领域内,“山寨”这种现象和“山寨”企业还将长期存在,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山寨”企业的发展规律。归纳起来“山寨”企业一般有如图2所示的几条典型发展路径。
从图2可知,“山寨”现象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一般会比较顺利,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但进入发展后期,随着“山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利润率不断降低直至其中不少企业难以维持生存,同时“山寨”产品大肆侵蚀领先者的市场份额,也会使部分领先者掀起大规模反击,将产品竞争延伸到低端市场(在手机领域,Motorola、Nokia等企业已经在这样做了[8]),在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和领先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的双重打击下,“山寨”企业最终将走上如下几条典型道路:
图2 “山寨”企业的发展路径
(1)有些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采用原有的思维模式,继续寻找其他新的机会和领域,继续其“山寨”之路,不断寻找下一个“山寨”对象;
(2)有些“山寨”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可能转为专业的代工企业,但无法摆脱蛰伏于产业链低端,受跨国企业剥削的地位;
(3)另有一些企业在经营无法维系的情况下,可能铤而走险,走上抄袭、仿冒之路;
(4)还有相当多的“山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将被淘汰,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5)一些入行较早,有资金积累和创新意识的企业,会积极转型,正规运作,利用其创新特质做大作强,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甚至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表1中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最近产生的山寨机也是如此,金立和天语两家手机企业,就是从“山寨”起步,打败了无数国内企业,然后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向高端渗透,成为行业内的领头企业。
最后一条路径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也是“山寨”企业的最佳发展路径,走上这条道路的“山寨”企业越多,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3 “山寨”现象的优缺点分析
“山寨”现象之所以会引起广泛的争议,是因为它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和积极作用,同时又携带了一些与生俱来的缺点。根据国内近期对“山寨”现象的热烈讨论,我们将“山寨”现象的主要优缺点归纳如下。
“山寨”现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前以谈到,“山寨”的本质是仿制和模仿创新,尤其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模仿创新是“山寨”企业的立足之本,其中一部分“山寨”企业通过模仿创新积累技术能力后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少数还发展成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此外,“山寨”企业往往善于利用社会上各种资源进行集成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企业内部也蕴藏着浓厚的创新文化[9],这些正是“山寨”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源。
(2)通过“干中学”可不断积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仿制和模仿创新的“山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干中学”过程,技术创新理论表明,“干中学”是积累和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技术能力的积累又是下一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山寨”过程通过对技术和产品不断进行琢磨和改进,获得了“干中学”的宝贵机会,这对企业提高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敢于“山寨”、敢于实践。
(3)提高市场活力和消费者福利。首先,价格低廉的“山寨”产品让更多消费者更早、更实惠地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合资品牌紧凑级轿车售价高达15-20万人民币的20世纪90年代,奇瑞就把同级别汽车价格拉低到10万区间。现在13亿中国人基本上都可以买得起手机,山寨机的贡献是显著的[10],即使是那些继续选择消费名牌手机的消费者,也因为山寨机的冲击得以享受到比以往更低的价格;其次,品种繁多、功能新颖齐全的“山寨”产品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迫使跨国企业把先进的产品引进我国,丰富了市场供应,使消费者有更充裕的选择空间;再次,“山寨”的冲击给市场带来“鲶鱼效应”,迫使一些具有政策优势的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否是只有死路一条。以手机为例,在山寨机的强势冲击下,现有的国产手机厂家,如果原来还可以靠“入网许可证”勉强支撑的话,现在不创新恐怕就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了。
(4)在我国现阶段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山寨”产品价格低廉,因而能极大刺激潜在购买力,有效拉动内需,这种拉动甚至具有乘数效应。比如山寨机的出现基本上彻底颠覆了手机作为身份象征的标志,变成了普通老百姓都买得起的日用消费品,使手机的普及率迅速提高,并大规模增加出口创汇,而手机的普及对于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乃至对移动运营商增加营业额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5)改变我国被跨国企业剥削的状况。“山寨”现象通过模仿起步,进而对跨国企业形成冲击和竞争,是典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能重建产业链的价值结构,使更多利润留在我国,正在改变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却长期被跨国企业剥削的命运。
当然,“山寨”现象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需要引起“山寨”企业自身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1)可能侵犯知识产权。“山寨”现象一旦规范不当,有时可能走上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道路[11],这也是“山寨”企业在发展之初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政府尤其要在其中做好规范和引导工作。
(2)涉嫌逃避管制、偷税漏税。一些“山寨”企业在发展之初,由于过分追求“短、平、快”和眼前经济利益,的确存在着不登记注册、逃避管制、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问题,这是需要严格控制和坚决打击的。但不能因少数“山寨”企业涉嫌违法违规就对“山寨”现象予以全盘否定,其实更多地“山寨”厂商还是正规运作的,比如大部分山寨机是采用MTK芯片的小品牌手机,他们与国有品牌的差异仅是没有获得许可证,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平等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能够光明正大的发展,地下运作这类问题自然将消失,国家还将因此增加大笔税收。
(3)售后服务不健全,欺骗消费者。售后服务不健全是部分“山寨”产品发展初期的主要缺点之一;同时,也不排除少数“山寨”产品的配置单和实际性能存在差异,有欺骗消费者之嫌,比如有些山寨机宣传其摄像头为500万像素,实际上只有300万像素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最近已得到了较大改进,越来越多的“山寨”厂商都开始提供售后服务[12],例如,最近山寨机在面对家电下乡的冲击时甚至敢于承诺,有质量问题3个月内直接更换新机。
(4)同质化竞争严重。“山寨”产品普遍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武器,因而竞争严重同质化,而且自己的盈利空间也被不断压缩,一旦跨国企业也将低端市场作为他们的重点,大力推出功能相同、价格相近的同类产品,“山寨”产品就极有可能举步维艰。2008年末以来,Nokia等跨国企业将产品线延伸到低端市场,推出价格只有几百元的手机,他们强大的品牌力量已经造成很多山寨机厂商的倒闭或转产[8]。
(5)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技术是“山寨”企业未来继续发展的最大隐患,但却不是“山寨”企业特有的问题,实际上国内不少品牌厂商在这方面也不比“山寨”企业强多少。仅以手机为例,国内主要的品牌厂商,他们也是使用MTK的第三方技术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只不过是名牌“山寨”,因此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不少企业都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在创新意识上,“山寨”企业却并不比国内其他企业差,例如,不少“山寨”企业能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发展大量新颖功能,产品的成本降到比国内品牌厂家更低,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创新。
必须指出,虽然有上述缺点存在,但“山寨”现象并不是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柠檬效应,而是市场细分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这种现象目前所存在的若干弊端必须客观公平地看待。
4 政策建议
“山寨”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规范,同时也需要“山寨”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通过积极的规范、引导和支持,“山寨”企业有可能成为我国振兴民族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4.1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山寨”企业的规范和引导。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时候,“山寨”企业都会鱼目混珠,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山寨”企业和“山寨”产品不同而已。因此引导和规范“山寨”企业的行为,是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时期“山寨”企业和“山寨”产品的不同特点,出台相关的引导和规范的政策和文件,对“山寨”企业进行规范和引导,为“山寨”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使这些企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健康成长。对那些违法违规,屡教不改的“山寨”企业,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2)为“山寨”企业发展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清剿、打击“山寨”产品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本质上是没有认清“山寨”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致,也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在作怪。政府主管部门要清楚地认识“山寨”现象的必然性、合理性及其产业潜力和创新潜力,努力消除各种人为障碍和偏见,为合法经营的“山寨”企业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与其他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使其充分展示其创新潜能,逐步走上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健康道路。
(3)加速行业政策改革。我国“山寨”现象频发的产业一般都有行业管制存在,而行业政策改革的速度明显滞后于技术和行业自身的发展速度,这是行业走向自由竞争的桎梏。比如我国手机产业管制从最初的生产牌照,到后来的核准制,再到目前的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的手机检测和入网许可证,虽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明显落后于行业发展,使很多想参与手机生产却无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的企业不得不采取“山寨”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针对容易产生“山寨”现象的不同行业研究其经济和技术发展规律,以前瞻性眼光加速行业政策改革,才能跟上技术和行业进步的步伐,这是规范、引导和支持“山寨”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关键。
(4)帮助“山寨”企业跨越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障碍。对于那些积极转型,正规化和品牌化运作,努力开展自主创新的“山寨”企业而言,各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跨越发展中的关键障碍,主要包括两方面:充当媒介,联通“山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提供帮助;充分运用政府文件和新闻媒介等途径,积极帮助“山寨”企业改变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打造自主品牌,逐步走上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道路,比如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发出了帮助山寨产品转型升级的明确信号。
4.2 对“山寨”企业发展的建议
除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转变外,“山寨”企业更需正视自身的优缺点,与政府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1)确立“山寨-正规-主流”的发展路径。“山寨”企业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壮大,首先要确立“山寨-正规-主流”的发展路径,积极转型升级,逐步摆脱游走于产业政策边缘,“亦正亦邪”的尴尬地位。名正则言顺,只有首先转变为正规运作的企业,才能在政府提供的平等竞争规则和安全的产业环境下健康成长,否则只能长期蛰伏于地下,不可能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已有少数“山寨”企业成功完成了前期蜕变,并获得了更加健康、迅猛的发展,为“山寨”企业树立了榜样,如天语、天时达、金立等由“山寨”演化而来的手机品牌就是如此。
(2)重点打造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众所周知,在“山寨机”的冲击下,很多自身不具备核心技术国内品牌溃不成军,其实这也同样给“山寨”企业敲响了警钟。当一旦面对同时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两方面优势的跨国企业的冲击,“山寨”产品的生存将受到严峻考验。打造自主品牌应该主要从提高产品品质、完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改变企业形象着手;发展核心技术应该从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着手,相对于其非凡的营销能力而言,“山寨”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弱,因此在发展核心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开放式创新优势,采用合作创新战略,主要是与研发能力出众的大院大所展开合作。相对于开发核心技术而言,提升品牌可能是“山寨”企业更艰巨任务,因为市场对其存在着仿制、质量低劣的认识误区,因此“山寨”企业要做好持之以恒、长期奋战的准备。
(3)坚持自身特色,积累核心能力。“山寨”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创新特质,正是由于具备这些特质“山寨”产品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要坚持发扬这些优良品质,这正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如果“山寨”企业顺利完成了转型,乃至成为行业内的主流企业,但却失去了这些创新特质,其实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支撑。另外,“山寨”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重视自身核心能力的总结和积累,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和抵御风险的最好武器,无论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模仿创新的能力,还是外观设计能力、“代工”的能力等,都有可能成为“山寨”企业的核心能力。
(4)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之路。高水平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大多数“山寨”企业的弱项,如何最大限度将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创新,是每一个“山寨”企业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都是“山寨”企业可以选择的技术创新的道路,关键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技术创新之路。广东东莞市不少以前主要从事“代工”的企业,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开发和转化了许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适销对路的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重视知识产权战略。易出现“山寨”现象的领域大都存在市场领先者可供“山寨”企业模仿创新,这也隐含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先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往往已经通过专利网或庞大的“专利池”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技术垄断;二是“山寨”企业早期以低成本模仿为主,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漠,这从我们对若干“山寨”企业的访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山寨”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可能不是主动的)或落入“专利陷阱”。因此,“山寨”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在创新过程中按照知识产权规范办事,在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的申请专利的授权许可;二是注意研究梳理已有的专利体系,找出“技术漏洞”以破解专利壁垒,并防止落入“专利陷阱”;三是在创新过程中要积极构建自身的专利体系,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四是要积极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专利管理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