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了解心理学的父母_心理发展论文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了解心理学的父母_心理发展论文

孩子健康成长呼唤懂心理的家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成长论文,家长论文,孩子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家长不懂儿童心理造成的

孩子能给家庭带来幸福,给父母带来希望。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发生矛盾,甚至产生很严重的冲突。比如,孩子幼小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东西都想摸摸、动动,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试,可是父母的口头禅却是:“别动!小心摔着(碰着、烫着)!”孩子在外面玩,喜欢玩水、玩沙子,喜欢跑跑跳跳,家长怕孩子弄湿、弄脏衣服,怕孩子受伤,偏偏不让孩子玩;孩子长大一点,在学校调皮捣蛋,老师找到家里来了,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训斥;孩子上了中学,开始不服大人的管教,迷恋流行歌曲、追星、穿奇装异服,结交“坏”朋友,对此,做父母的认为孩子不干正事,学坏了,于是打骂孩子,限制孩子外出活动,限制孩子与朋友来往……诸如此类的矛盾,往往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用成人的心理标准来要求孩子所造成的。

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要使家庭和谐、幸福,家长懂得一些儿童心理的科学知识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也才能反省自身,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

要当好家长必须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正确认识遗传与教育的关系

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个人主观努力等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就拿智力来说吧,研究发现,智力50%由遗传决定,剩下的50%由环境决定。遗传决定智力的一个范围,如同人的身高一样。所以,一个儿童如果不具有某种遗传素质,即使后天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这些方面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比如,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家长非逼着他学音乐,并期待着他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父母自己智商平平,学习不好,却要求孩子要成绩好,考重点,上名牌,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气质类型也与遗传有关。从儿童出生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不同的差别。有的婴儿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比较活跃,爱哭爱动……长大后,孩子的性格也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好奇心特别强,有的则对什么都兴趣淡漠;有的特别敏感细腻、小心谨慎,有的则粗枝大叶,大大咧咧。这本身并没有一定的优劣之分,但是,有些家长刻意将孩子向一个所谓的“理想性格”方向培养,没有考虑到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搞不好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难以接纳自己,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影响自信与自尊水平的发展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孩子本身天生的个性为基础,帮助他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不要想把内向的孩子变成外向、大方的孩子,但是帮助他增加一些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和兴趣,帮助他提高自我表达的愿望和能力等等,然后再附加上原来就有的内秀特点,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了。

家长还应该了解,遗传素质对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作用和影响也不完全相等。比如,在身体素质方面、气质方面,遗传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在个性、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遗传的影响就比较小。从年龄阶段来说,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相对比较大,年龄越大,它的影响就小,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就大。

总之,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正确认识遗传与教育的关系,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发扬遗传素质中的优势,以适当的教育弥补遗传素质中的不足,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2.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任务

我们所说的了解孩子心理有两个含义:一是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年龄特征。二是要了解孩子独有的个性。前者可从书本上学习了解,后者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有助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任务,概括来说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期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幼儿期(主要是学龄前阶段)身体快速成长,大脑迅速发育,4岁时脑的大小已与成人十分接近,动作、语言都得到飞速发展,思维具有片面性(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和自我中心性(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应该与自己完全一致,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幼儿阶段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培养亲密依恋。所谓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最为关键,母亲 (或其他看护者)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或其他看护者)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如果母亲(或其他看护者)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 (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少儿期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少儿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力量和运动技能得到更大发展,逐渐掌握书面语言,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基本克服了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开始重视并建立同伴关系,发展出自我概念与自尊。

这一时期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要的是发展自尊与自信。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因为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的不顺利等,突然感觉不那么相信自己了,有些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暂时退化到幼年时期,更多地依恋父母,想从父母那儿重新获取自信的资源。家长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降低孩子的焦虑。同时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并发展自己的长处,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自信与自尊。千万不要夸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在建构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上增加沉重的负担。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要支持和维护儿童与其他同伴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为孩子和其他儿童接触提供机会,并要在孩子如何与其他儿童交往、交往的深度、行为规范等方面给予指导。

*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1.智力发展迅速,抽象和逻辑思维逐渐发育成熟;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人格初步形成,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进取,总是寻找机会展现自己,希望获得成功;4.情绪不稳定,时时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不成熟性和波动性,在遇到难题和矛盾时,容易产生困惑、烦恼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5.性意识萌发、觉醒并逐渐成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由于成人感的出现,从而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于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你说东我偏要往西,你越不愿让我干的事情我越要去尝试,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时候家长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表现出适当的无知,倾听他,尊重他,让他体验成人的感觉,这样他反而找不到逆反的动力了。如果家长继续采取以前对待幼儿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因此,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想法,决不要马上驳斥他。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反而会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问题是矛盾性。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追星,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但对自己认定的偶像又盲目崇拜;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常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又迫使他们去依赖父母;他们渴望向他人敞开心灵,出于自尊心,又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又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此时的家长要对孩子保持好奇和兴趣。兴趣就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父母要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观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使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这些矛盾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第三个问题是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家长对此首先要有接纳的态度,不要横加指责,因为这正说明他的性别发展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和家长讨论他的困惑,给予感情和行为上的指导。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

心理发展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良好的物质条件可以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合理的膳食,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资料及玩具等。此外,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孩子得不到促进心理发展的足够刺激,产生消极情绪,反之,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儿童生活得快乐、满足,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有利于形成开朗、乐观、积极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有利于儿童智力水平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精神条件则是指家庭内部温馨、宽容、民主的情感氛围。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表现得愉快、豁达、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如何做人处事提供榜样,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心理。家庭关系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孩子心理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出现心理障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独裁可能使孩子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形成自卑、胆怯、缺乏主见等性格特征,孩子良好的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

家长应留意儿童心理异常的求助信号

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喜欢自己,接纳自己;(2)能够用包括语言、情绪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3)能够与人交往;(4)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我中心性的冲动。具备以上几点的孩子,就非常地健康了。

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在诸多方面出现异常变化,它们是儿童心理异常的求助信号,家长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警觉性,以便在孩子发生问题时,及时给与有效的帮助。

这些异常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心理能力方面的表现:1.智力低下,接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反应迟钝;2.孤僻自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不佳;3.智力虽无异常,但学习不良,厌学、不愿做作业,拼音不好,朗读不流畅,错读、漏读、添加字词,记不住生字,听写、抄写错漏,阅读理解困难等;4.动手能力差,动作笨拙,不灵活;5.注意力不集中,丢三拉四,拖拖拉拉,行为控制能力差等。

二是情绪方面的表现:过分恐惧、焦虑,不必要的担心或害怕;任性,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等。

三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如离群独处,行为怪异,刻板重复;不愿面对生人、缄默不语;对人冷淡,漠视或对人有敌意,过分警惕、怀疑心重。

四是生理方面的表现:睡眠不安、惊吓、恐惧,常做恶梦;早醒,入睡困难;头部、腹部疼痛,头部、面部、肢体某部位频繁抽动;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但经医院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的证据。

如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就是已经或即将出现“心病”的信号,家长都应予以重视,并及早求治。

标签:;  ;  ;  ;  ;  ;  ;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了解心理学的父母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