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论文_李剑楠

浅谈如何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论文_李剑楠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138000

一、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接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从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到是“学习各门知识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工具”,到“是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的辩证统一”,到“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历尽艰辛,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体现了对现代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适应了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但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并不能保证在实践中不出偏差。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割裂,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重,都可能导致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泛化,加上“矫枉过正”的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泛化。八十年代初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是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为科学的认识,但由于在实践中偏重了工具性,以致后来导致了工具性的泛化,把工具性当作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部,从而导致了繁琐机械的练习,导致了人文性的丧失(当然也包括思想性),以致爆发了九十年代末期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工具性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有可能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矫枉过正”,因为曾经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我们对工具性存在诸多忌讳,如对“训练”的忌讳,少做练习乃至基本不做练习;对阅读分析的忌讳,不管什么文章都是整体感知;对写作方法指导的忌讳,习作课不是立足于学习表达,而是一味强调“自由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人文性,我们则情有独钟,极力弘扬。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改进了以知识、能力组织教材的做法,变成以专题组织教材;对学习方法,推崇自主、合作、探究,而惟独缺少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有可能出现人文性的泛化的。而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 语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文性,一面是工具性,而语言就是其共同的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离开了语言,人文性、工具性就都不复存在。

二、 坚持大语文教育观,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

大语文教育观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成果。课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在课标中,实施建议部分专列一节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及的课程资源多达27种,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倡导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理念。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抓主要矛盾的问题。对事物起主要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科书起着奠基的作用,教科书的学习是特别重要的,课堂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在历次语文课程改革中,都把教材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本次课改也不例外,原因也就在此。没有课本的学习,哪来超越课本的智慧;没有课堂的学习,哪来超越课堂的能力。课标实验教科书(包括大修订教科书)充分体现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和现代语文教育规律,成为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凭借,成为与其他学科融合、向课外延伸的支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使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坚持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统一,防止二者的分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工作,都要做到目标与策略的统一,策略要为实现目标服务。策略与目标的分离,只能使实现目标的努力更加艰辛,甚至可能使目标难以实现。遗憾的是,在用课标指导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目标与策略分离的现象。有鲜明的课程目标,是课标的一个亮点。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目标是科学、合理的。如,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既有叙事性作品与诗歌的阅读教学目标,又有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第四学段还增加了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与“诗歌”的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与“简单的议论文”的阅读是“非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有其阅读指导策略,“非文学作品阅读”也有其阅读指导策略,两者不尽相同。 对“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阐述较多,是课标对过去几十年忽视人文性的必然反映,是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课标并不忽视“非文学作品阅读”的指导, 既多处强调“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也提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现行教材和实验教材,都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和诗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生搬硬套“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的现象,如对说明性文字也要求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以致影响了对这类文章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揣摩。其实,阅读说明性文章,应指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写法。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诗歌,还是说明性文章,都是“文章”。在二、三学段,应特别关注文章阅读的共性要求与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抓住主要内容。

论文作者:李剑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论文_李剑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