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子恐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西南地区的实证分析_大学论文

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调查与矫治对策——基于西南地区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南地区论文,实证论文,对策论文,恐惧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众恐惧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指个人面对两人以上的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面试、办事时,个体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能力、知识与技能而表现出的以担心、紧张、焦虑、害怕为基本特征的情绪反应状态,有时还伴随有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具有面众恐惧的人在面众过程中,如上台面对听众发言、回答问题、接受面试、课堂或会场的讨论、提问、即席发言、临场表演、面众唱歌、交际说话等,常出现过度紧张、畏惧、焦虑、心跳加快、脸红、出汗、发抖,甚至言不达意、思维混乱、记忆中断等现象。[1]

面众恐惧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与竞聘、人生发展与成功、受教育的机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充分焕发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面众恐惧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绝大多数人都体验过面众恐惧。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在交流恐惧、社交恐惧等方面的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探讨,本文尝试通过调查的方法对西南地区大学生的面众恐惧做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洪礼主持的《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再探》研究中研制的《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2011修订版)作为调研工具。该量表是以面众恐惧为核心概念而研制的信度、效度均较高的调查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心理测量量表,其包括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共32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是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32个题项分别为:上台恐惧6个题项,面试恐惧8个题项,办事恐惧8个题项,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8个题项,另外增加了两个测谎题项。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22和0.831,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在0.749-0.870与0.622-0.781范围之间,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二)被试与主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四省市的12所高校抽取3277名大学生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被试2809名,有效率为85.7%。其中男生992名,女生1817名;大一学生578名,大二学生760名,大三学生1030名,大四学生365名,大五学生76名;文史哲类学生1363名,理科类学生1098名,工科类学生92名,医学类学生85名,艺术类学生171名。

主试由心理学硕士毕业的教师担任。实施调查时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被试以匿名方式填答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兼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MNOVA)等统计检验方法。

(三)面众恐惧计分评判标准

被调查的大学生在每个题项上回答是“2”(不太符合)或“1”(完全不符合),就判定为该被试的面众恐惧在该题项上程度较低。每个维度至少有6个题项,个人的面众恐惧维度题项均分为1时,判定为无面众恐惧;维度题项均分在1.01—2时,判定为有较低面众恐惧;在2.01—3时,判定为有中等程度面众恐惧;在3.01—4时,判定为有较高面众恐惧;在4.01—5时,判定为有高度面众恐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的一般特点

根据调查统计,获得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各维度(四个主要方面)的总体基本情况,结果见表1。

表1的维度题项总均分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中的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这三方面均较高,只有办事恐惧方面相对较低。表1中频数统计数据揭示的调查结果显示了五个方面的发现。

1.大学生有面众恐惧的占99.9%。其中,高度面众恐惧者占0.9%,较高面众恐惧者占14.3%,中等面众恐惧者占54.8%,较低面众恐惧者占29.9%,而无面众恐惧者仅占0.1%。

2.大学生有上台恐惧的占97.7%。其中,高度上台恐惧者占2.6%,较高上台恐惧者占15.7%,中等上台恐惧者占42.1%,较低上台恐惧者占37.3%,而无上台恐惧者仅占2.3%。

3.大学生有面试恐惧的占99.5%。其中,高度面试恐惧者占3.5%,较高面试恐惧者占26.7%,中等面试恐惧者占47.9%,较低面试恐惧者占21.4%,而无面试恐惧者仅占0.5%。

4.大学生有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的占99.3%。其中,高度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者占2.4%,较高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者占21.0%,中等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者占47.6%,较低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者占28.3%,而无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者仅占0.7%。

5.大学生有办事恐惧的占95.3%。其中,高度办事恐惧者占0.4%,较高办事恐惧者占4.7%,中等办事恐惧者占32.8%,较低办事恐惧者占57.4%,而无办事恐惧者仅占4.7%。

概言之,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极为普遍,99.9%的大学生都有面众恐惧。在面众恐惧所包含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严重的是面试恐惧,占99.5%;第二是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占99.3%;第三是上台恐惧,占97.7%;第四是办事恐惧,占95.3%。

(二)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在性别上的差异

分别以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以及面众恐惧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表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的总体和面众恐惧的四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大学生在面众恐惧总体及其各个方面都显著地高于男大学生。

(三)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在年级上的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和面众恐惧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MANOVA)分析,结果见表3。

表3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主效应,Wilks' Lambda=0.973,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和面众恐惧总体上,西南地区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多重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在上台恐惧方面,大二学生面众恐惧程度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五学生;在面试恐惧方面,大二学生在恐惧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五学生;在办事恐惧方面,只有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面众恐惧总体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五学生,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五学生。

(四)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

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和面众恐惧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专业类型主效应。Wilks' Lambda=0.973,F=4.763,P<0.001。具体表现为在面众恐惧的四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专业类型差异,并且从总体上看,文史哲类大学生面众恐惧情况较普遍,艺术类大学生面众恐惧则较少。多重事后检验发现,在上台恐惧方面,文史哲类大学生显著高于艺术类大学生;在办事恐惧方面,文史哲类和理科类大学生都显著高于艺术类大学生;在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和面众恐惧总体上,文史哲类、理科类、工科类和医学类大学生都显著高于艺术类大学生,换言之,在不同专业类型上,艺术类大学生的面众恐惧显著少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

(五)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以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和面众恐惧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的面众恐惧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主效应,Wilks' Lambda=0.980,F=3.533,P<0.001。具体表现为:在面试恐惧、上台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和面众恐惧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检验发现,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的老大、老二和老四在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三个方面和面众恐惧总体方面,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换言之,独生子女大学生面众恐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六)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以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和面众恐惧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存在显著的家庭经济状况主效应,Wilks' Lambda=0.992,F=2.744,P<0.01,表现为:在上台恐惧和面试恐惧两方面,存在显著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多重事后比较具体表现为,家庭贫困型大学生在上台恐惧方面显著高于家庭温饱型大学生;家庭贫困型和家庭温饱型大学生在面试恐惧方面都显著高于家庭较富裕型大学生。换言之,家庭较富裕型大学生在上台恐惧和面试恐惧两方面显著低于贫困型和温饱型大学生。

(七)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差异

由于父母文化为研究生的学生在调查样本中少有,所以将父母文化为研究生的极少量样本并入父母文化为本科的大学生中进行数据统计。以父母文化程度为自变量,面众恐惧的四个维度和面众恐惧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表7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父母文化程度主效应,Wilks' Lambda=0.982,F=2.509,P<0.001。具体表现为:在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面众恐惧总体上,存在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显著差异。

从总体情况看,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的大学生,其面众恐惧相对较低。事后多重分析发现,在上台恐惧方面,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的大学生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专科和本科的大学生;在面试恐惧方面,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大学生,均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是本科的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初中的大学生其面试恐惧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是专科的大学生;在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面众恐惧总体方面,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的大学生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专科和本科的大学生。

三、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的状况与原因

(一)西南地区女大学生面众恐惧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女大学生的面众恐惧极其显著地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观念相一致,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中,往往男生在家庭中比较得宠,而女生在家中得宠相对男生少得较多,长期的家庭文化传统,导致女性可能较敏感、情绪波动大、自卑感强,加上当今社会压力较大,在面试求职、各种招聘、人才选拔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等不公平观念,势必导致女大学生在面众恐惧各方面都极其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二)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本调研表明,从总体上看,西南地区高校多是低年级学生的面众恐惧高于高年级学生,但对大二学生来说,又是例外,大二学生在面众恐惧的多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大一新生,其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进校时间不长,涉及上台、团组与校外交流、面试、办事的活动很少,加上大一新生的课程较多是公共课,较多情况是几个班合在一起上大课,由于人数太多,上课教师点名让他们即席发言、上台发言或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发言的机会极少,涉及面试更少,因而他们较少有上台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的真正体验。

一旦进入大二,情况就不同了,大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整个大学时期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接触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习适应、人际交往和向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各种要求也随之增多,专业课较多,专业课教师点名让他们即席发言、上台发言或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发言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大二学生真正开始体验到了面众恐惧,于是出现大二学生在面众恐惧的多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大一新生。在面试恐惧方面,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可能是大一新生刚刚进校还处于开始接触大学生活和适应的阶段,他们对大学还充满一种新鲜感,主动参与招聘面试的机会极少,因此面试恐惧的体验也较少。

(三)西南地区文史哲类大学生面众恐惧较为严重

本调研表明,文史哲类大学生的面众恐惧最严重,艺术类大学生的面众恐惧较少,并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就有在别人面前展示、表演或表现自己技能或才艺的多种经历与经验,且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和表演活动,促使他们已习惯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其面众恐惧较少。文史哲类大学生面众恐惧最严重,则使人感到意外,特别值得深思和反思。

对文史哲类大学生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应是较强的,比较能说善辩也应是其强项,为何他们还会出现最严重的面众恐惧呢?究其原因,这可能就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可能要回到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上去找原因了。中学阶段的教育极少有对学生进行上台演讲训练、面试训练、团组与校外交流及发言训练,文史哲类学生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受到的学习和训练自然也是死记硬背的纸笔考试类,因而他们在上台、面试、团组与校外交流、办事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面众恐惧也不奇怪。

(四)西南地区独生子女大学生面众恐惧相对显著较少

本调研表明,在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面众恐惧总体上,独生子女大学生都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儿时的成长过程中,在家人面前比较自由,极少受约束,较少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与责备,做事也很少考虑或担心后果,加上他们一般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在家庭中一直享有家长极多极高的关注、教导甚至是训练,这就使他们在上台、面试、办事、团组与校外交流中,较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信心和更好的行为,因此面众恐惧相对较少。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儿时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中受到的特别关注少,受到父母的批评责备多,优越感相对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在为人处世上较多考虑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的行为举止会不会被别人责备,进入大学校园后比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出更严重的面众恐惧。

(五)家庭经济状况对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存在显著影响

本调研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相对于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在面众恐惧上显著较少、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其生活较宽裕,性格中的自信成分较高,从小就被培养出了优越感,因此在各种场合的表现欲望也较强。另外,他们更容易得到在各种场合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所见所闻可能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多更广,家庭给他们提供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较多,这就使他们的面众恐惧相对较少。

(六)父母文化程度高的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较低

本调研表明,在面众恐惧的各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的面众恐惧程度越低,其原因可能是父母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对自己的子女在面众交流上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帮助、指导,传递了较多的信息与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知识,这就有利于促成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在面众恐惧程度方面较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大学生显著低而少。

四、克服和矫治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建议

(一)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积极引导

大学低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转变的适应阶段,还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而往往迷茫,特别是大二学生,他们在这个阶段课程较多较重,既迷茫又忙碌,难免导致更严重的面众恐惧,所以高校要从大学低年级抓起,积极引导大学生矫治面众恐惧。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由于中学教育往往以高考传统的纸笔考试为目标的教育为主,学生们都在题海中拼争,进入大学后怎样使大学新生向全面发展的要求转变,这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来提高大学新生对各方面的认识以及进行正确引导,这样才可能减少大学新生特别是适应性较低的大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面众恐惧情况。

2.辅导员要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全面了解、关心和辅导。大学辅导员是与大学生长期直接交往最多的大学老师,辅导员应对低年级大学生的交流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多加关注与指导,从而促进他们克服面众恐惧。首先,辅导员要重点关注本班各个宿舍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寝室成员降低面众恐惧。其次,辅导员要注意了解并掌握追踪那些性格内向的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尽量引导他们克服面众恐惧。

3.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定期给本校辅导员做各种心理健康与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促进辅导员能深入探讨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原因及其矫治方案。在矫治大学生面众恐惧的过程中,应采取及时发现、团体辅导、运用多种咨询方法以至重点追踪的方式和举措。首先,要运用心理测评手段来了解和掌握大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面众恐惧状况。其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应该采取团体辅导等方式来帮助面众恐惧较突出的大学生克服面众恐惧。再次,对于那些面众恐惧极其严重的大学生,要重点追踪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情况,运用多种心理咨询方式来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接纳的提高,从而逐步克服面众恐惧。

4.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大学社团的作用。党团组织应领导学生会和大学社团,发挥其在帮助大学低年级学生克服面众恐惧中的作用,使社团每次活动都能让每位成员真正得到交流锻炼的机会,积极开展可以提升上台发言、面试、小组交流等专门锻炼社团成员的活动。

5.积极开展各种集体活动,避免大学生不擅社交成为“宅男宅女”。“宅男宅女”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导致极其严重的面众恐惧。建议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能让大学低年级学生都参与的文艺、体育、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中活动中积极交流交往加强锻炼。

6.各任课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更多面众交流的学习锻炼机会。不管是文史哲类还是理工科类大学生的各种课程,任课老师都应在课堂上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面众发言讨论机会,让大学生在面众发言讨论的锻炼中去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对文史哲类的大学课程应开展各种主题演讲与小型辩论赛,使文史哲类大学生能把自己具有的语言文化底蕴尽情展示出来,克服上台恐惧。

(二)对大学高年级学生有的放矢多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大学高年级学生即将参加实习和各种招考应聘,减少面众恐惧实现面众成功对他们极其重要。学校应为高年级大学生定期举办有关招聘面试、从容应聘、面试技巧、上台演讲技巧、社交礼仪、调节面试心态等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讲座结合实践锻炼引导学生预防和克服面众恐惧,实现面众成功。对师范类大学生而言,学校应制订合理有序的实习试讲计划,实习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讲课技能技巧的培训,使每个师范类大学生都能在实习期间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各院系还应定期为师范类大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技能比赛,通过实习与竞赛去克服上台恐惧。

(三)引导大学生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

有面众恐惧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和自我评价不恰当。因此,大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不应过度关注和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增强对别人的信任,学会自我表露,敢说敢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自己犯错误,重点关注自己是否敢于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中及时更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与错误。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情感情操,增强自尊、自信、自我接纳和学会处理各种应对方式,这样才能从个人方面尽量克服面众恐惧。

(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预防面众恐惧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作对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自我肯定,要善于发现并客观看待青少年的优缺点,做到事事赏罚分明和公平。其次,建立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模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稳定的活动计划,学校与家庭主动沟通、定期交流,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社会要根据学校制订的各项规定与要求,向青少年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净化各种文化市场和影视文化作品,以健康积极的内容陶冶青少年,积极预防面众恐惧,实现面众成功。

课题组组长与首席专家:王洪礼。本文通讯作者:潘运。

标签:;  ;  ;  ;  

大学生面子恐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西南地区的实证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