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职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求职论文

困难职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求职论文

困难职工群体状况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群体论文,困难职工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这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困难职工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工会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帮困送温暖活动,在就业、生活等方面帮助部分困难职工摆脱了困境,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目前仍处于比较贫困的生活状态。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上海卢湾区困难职工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探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会组织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困救助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主要状况

为了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群体生活、就业的现状,卢湾区总工会开展了专项调查工作。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卢湾区不在岗职工共有13755人,其中签协保人员9496人,因患病、残疾或无法就业等原因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的有1440人。调查显示,在困难职工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中有四种现象比较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值得关注。

1、因病致贫矛盾突出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下岗失业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淡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低收入家庭、待就业职工的精神压力正进一步加大,这些人群中患重病者逐步增加,导致困难职工家庭的生活费主要用于支付大量的医疗、药品费用,大量医疗、药品费用的支出使本来还能维持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相当多的家庭为此负债累累,生活不堪重负。

2、子女就业难成为困难家庭脱贫的障碍

对困难职工家庭来说,孩子是摆脱困境的最大希望。在对困难职工脱贫信心的调查中,表示脱贫信心来源为孩子学成工作的占70%以上。但是,目前一部分困难职工子女就业难,成了这些家庭脱贫的最大困扰。在377例调查对象中,目前困难职工子女中有52人(主要是职校和中专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这给困难职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困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波多折

政府推出4050再就业工程以来,大部分不在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是,调查中发现,这些职工在实现再就业后,往往聘用期较短,有不少职工在一家单位工作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甚至有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走马灯似地不断解聘用工人员。同时,还有的用人单位以貌取人,设置种种障碍,使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无疑给困难职工就业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压力。

4、困难职工正在丧失脱贫和生活的信心

在对困难职工生活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有40%的职工表示对摆脱困境没有信心,有48%的职工表示说不清,仅有12%的职工有信心摆脱困境;但当问及其今后的打算时,又有60%的职工表示目前没有较为明确的打算。调查显示,困难职工群体面对困境,情绪、心态正在走向低谷,有的职工患重病,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就医,而是想不拖累家庭选择离开人世;有的职工家庭成员中患重病,既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家里老小,家庭重担使他们感到生活无助。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困难职工非常渴望摆脱目前的贫困状态,但在社会机会面前,他们往往处于竞争弱势,加上困难职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已经陷入了“下岗→患病→丧失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的恶性循环,使贫困加剧。

二、困难成因

从困难职工群体目前存在的生产、生活问题来看,其成因是多方面,既有困难职工自身的因素,也有公共政策、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在其中。从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因素的角度来说,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困难职工家庭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困难职工群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很低,弱势和贫困使他们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家庭仅有的生活费只能维持温饱,所以家庭抵御变故的能力极低。这些职工家庭平日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一旦再有风吹草动,如家庭成员突患重病或下岗失业等,将使这些家庭在贫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2、困难职工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在过去的帮困助学模式中,主要是在学费上对困难职工子女进行资助,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能力上的关心。困难职工子女在学校担心同学知道他们家庭的窘迫,怕受歧视,故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救助和学杂费的减免。他们要完成学业,有的还要照顾父母,一心靠读书来摆脱家庭的困境,学习压力很大,加上很少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更缺少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这些都容易导致困难职工子女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并影响学习。另外,有的困难职工家庭认为子女读职校或中专可以早工作,从而较早地减轻家庭负担,以至于部分困难职工子女因低学历、能力不强造成就业困难。

3、待就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和协保人员普遍因年龄偏大、缺乏适应再就业的技术技能和文化水平不高等特点,限制了他们再就业的选择范围和就业机会,很难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工作。又因为离开了工作单位,缺乏组织的关心和引导,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接收也比较闭塞,缺乏就业的主动权,因此实现再就业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职工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的企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职工较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造成不少职工因不明就里而吃“哑巴亏”,利益受损还以为命该如此;有的职工自我合法权益保护意识差,受到利益侵犯后,往往因找不到维权门路而束手无策,因为不能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造成无故失业,经济利益受损,使生活陷入困境。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困难职工群体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困难职工群体自身谋求发展、改变困境的信心和能力不足,容易导致贫困加剧。贫困所诱发的社会矛盾,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进程,制约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政府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应当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维护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利益,积极拓宽帮困救助渠道,完善帮困机制,合理解决困难职工群体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教育、帮助和引导困难职工群体正视困难,树立信心,走出困境。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困救助工作。

1、拓宽帮困送温暖渠道,进一步完善工会帮困网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明确工会组织帮困工作的定位和作用,不断调整、完善区工会、大口工会、基层企业工会三级帮困网络,实施有效措施,让困难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心。

一是积极拓展帮困形式。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物质帮困要向政策帮困、精神帮困发展,给予困难家庭精神救助,通过送亲情、送文化、送政策、送岗位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体面解困;

二是建立健全帮困信息。建立“困难职工帮困数据库”,与有关救助部门联网,实行电脑化、动态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增强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把温暖送到最困难的职工手中,真正发挥工会“知情人,责任人”的作用;

三是积极发挥社会福利社团、慈善团体以及个人捐助的作用,建立社会捐助救济基金,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体。

2、为职工牵线搭桥,提升职工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现在,单纯依靠工会干部“一事一解”式的维护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会组织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大力开展各类政策培训和法律咨询,主动送政策上门,帮助困难职工掌握和熟悉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以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帮助困难职工成为一个“明白人”,避免许多因无知而导致的难题。

3、拓展助学帮困新模式,关心困难职工子女的成长

对困难职工的子女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外,还要在生活、思想、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引导,使他们树立面对困境的信心,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目前在已有的智力助学、信心助学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拓展能力助学的新模式,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困难职工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同时,工会组织在困难职工子女就业的问题上,应当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尽可能地为困难职工子女增加就业机会,开辟“绿色通道”。

4、发展职工生产自救组织,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职工创业

重视挖掘下岗职工的潜能,引导、支持他们走生产自救的创业之路,并从政策上、渠道上予以帮助和疏通,从观念上、业务上予以引导和培训,在经营管理上组织劳模、优秀企业家与他们结对子,手把手教,在创业阶段,千方百计地在技术、人员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植。同时建立生产自救组织档案,系统地予以指导,树立典型,广泛带动,形成一批生产自救先进带头人和生产自救创业示范基地。

5、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两大保障计划,构筑困难职工抵御风险的保护屏障

据统计,目前卢湾区职工补充住院保障计划理赔1789人次,金额99万余元,特种重病保障计划累计理赔107人,金额88万余元。职工参加两大保障计划,一旦患病就能获得一份补充保障,特别是为低收入家庭、患重病等困难职工减轻医药费支出的负担。因此,应动员各级工会加大宣传、推广和组织的力度,提高职工自觉参保的意识,在职工中大力倡导“为社会献一份爱心,为自己留一份放心”的互助精神,广泛组织职工参加两大保障计划。同时,鼓励和帮助各级工会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互助互济活动,构筑多层次的保障机制,为困难职工编织抵御风险的安全网。

6、建立“综合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过去的思路是,在配套政策中强调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优惠政策,如对他们中有劳动能力者再就业创造条件,拓展社区服务,尽量为困难户自力更生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但这样还是不能解决困难职工的不同困难。因此,建议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为“基本生活救助金”、“特别需要救助金”和“酌情发放救助金”三部分,其一是满足生存需求的部分(日常基本生活费),其二是需要而给予救助的部分(医疗、教育等),其三是指贷款基金,用于个人发展,逐步建立综合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稿 张金平

标签:;  

困难职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求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