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开放20年来西藏的历史巨变_西藏建设论文

浅谈改革开放20年来西藏的历史巨变_西藏建设论文

浅谈西藏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巨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巨变论文,二十年论文,浅谈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积极拼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西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发展经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前进并迈向新世纪的科学指南。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巨变和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西藏改革开放的艰苦探索

1、西藏改革开放的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党委于1979年元月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了在西藏如何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切实把党的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上来的问题。会议虽然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定,但是在有些问题上认识不清,思想没有转过来,还继续强调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1979年下半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当时西藏实际情况,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三年调整工作。11月制订颁发了《关于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有关问题的要点(草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其核心是调整,其首要任务是把农牧业这个基础搞好,工交、财贸、基本建设、文教卫生等其他事业要围绕加快农牧业发展这个中心进行调整,把西藏经济纳入按比例地稳步发展的轨道。从此西藏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2、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的改革注入活力。1980年3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西藏工作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在理论上澄清了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随之进行了落实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在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等思想解放运动。5月,自治区召开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指示。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治穷致富的具体政策,具体概括为“放、免、减、保”。即放宽政策,尊重队、组、户的自主权;免征农牧业税两年,取消一切形式的派购;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保证必要的供应。

3、农牧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发展,正当全区各族人民沿着治穷致富道路不断前进的时候,中央书记处于1984年2月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这次会议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对西藏的特殊性进行了一次“再认识”;从进一步放宽政策把经济搞上去入手,对农牧区经济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免征农牧业税到土地、牲畜承包30年不变,从荒山果树承包50年不变等到开发性经营允许继承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各行各业干部、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8月份,在中央的指导下,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一个解放”、“两个转变”、“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的方针。“一个解放”就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和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出发,充分发挥西藏的优势,勇于探索,善于改革,制定适合西藏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对凡是不符合西藏实际的,有碍于调动群众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一切旧观念、老套套,都必须坚决破除。“两个转变”,即一是要从封闭式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经济,增强自身活力,逐步实现西藏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二是从供给型经济转变为经营型经济,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两个为主”,即按照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两个长期不变”,即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在农牧区的这些改革政策的执行,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据1984年底统计,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农牧业达到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1%,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00元,比上年增长39%以上。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成倍增加,勤劳致富的典型不断涌现。大批种地、放牧能手和各种能工巧匠的特长得以施展,一些现代化的机具及科学知识在生产中得到运用,地方的部分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传统的农牧业开始向专业化、社会化转化,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农牧民群众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开始确立,搞副业,加工业、运输业、商业、建筑、旅游业、服务业等各种经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全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不断完善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1982年《关于对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西藏对过去三线建设项目中长期亏损的33个国营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1985年,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治发出了《关于改革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迈开了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先后对计划、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商业外贸、国营企业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①国企改革。西藏企业改革是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基础上起步的。1984年根据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先后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第二步利改税的政策。1987年4月,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及相应的各项配套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逐步成长起来。1989年底,西藏有全民所有制企业511户,已实行承包的企业达50%,盈利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6.6%。经营性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3.3%,比1987年下降了10%。政策性亏损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0%。全区税收1989年比1984年增长163.8%。企业职工人均收入1984年为1807.28元;1989年为2685.79元,增长48.6%。1991年开始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国有企业享有14项经营权的改革。1993年11月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西藏也开始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的改革。政府开始转变职能,使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之后,西藏一些企业也进行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试点。现在西藏有国有企业625家,成为西藏经济的重要财源。②计划体制和价格改革。1984年后对农牧业生产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农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调节,国家所需的农畜产品实行议购、换购或合同定购办法。工业产品除水泥、木材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其他均实行市场调节等。价格改革按照“放调结合,分步前进”的方针进行,即全部放开了集市贸易价格和畜产品的购销价格。③税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农牧业税和农牧区集体、个体的工商税、旅游业税免征时限进行了调整。1985年开始,对大多数国营企业实行了第二步利改税等改革。对区外来区内的集体、个体经营者均按本区税法一视同仁。西藏财政主要由中央补贴,在原来递增比例上,有所调整,通过“分灶吃饭”和“盈亏包

干”的办法,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在金融方面,扩大了信贷规模和范围,放宽了现金管理,开办了邮政储蓄,配合住房制度改革等,支持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④劳动工资和商业贸易体制改革。改革劳动工资制度,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受到许多企业和用工单位的欢迎。商业方面改革了批发体制和批发渠道,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等。贸易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统一对外的原则下,下放了对邻国贸易的经营权和地市外贸企业管理权,实行进出口代理制等。⑤坚持对外开放,发展横向联合。1984年,区人民政府宣布了西藏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大批区外的国营、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入西藏,开办商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和加工业等,繁荣了市场、活跃了经济,打破了西藏长期处于封闭的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藏加入了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与西南四省区五方以及青海、甘肃、新疆等兄弟省区开展了经济联合与协作,签订了各种协议近500多项,引进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对外技术合作方面,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西藏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33572工程和联邦德国对拉萨皮革厂技术改造等国际援助项目5个,到1989年,争取外援资金达1641万美元。西藏改革开放在探索、借鉴中不断前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历史性的巨变。

二、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西藏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基层政权不断巩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进步,社会政治局势保持稳定,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对宗教的再认识及其管理、教育走上正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西藏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

1、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近几年来,西藏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一是1997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76.98亿元,平均增长13.2%;比前五年平均增长速度提高了7.4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连续四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年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2亿元相比,增长13倍之多。其中,1997年的农业总产值41.45亿元,与1978年的3.92亿元相比,增长近11倍;1997年的工业总产值11.76亿元,与1978年的1.49亿元相比,增长了近8倍;1997年的第三产业产值23.77亿元,与1978年(当时不称第三产业)社会商品零销总额3.07亿元相比,增长了近8倍。二是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初具规模。通过1984年的43项工程和1994年62个援藏项目工程建设,西藏的交通、工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3项工程中,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共投资4.8亿元。63项工程中,原计划投资23.8亿元,目前已达到36.67亿元,加上区内和各对口单位、省、市的支援,在近五年中共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2.2倍。国家还对西藏有些重点项目给予专项投资,如“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利用,“川藏公路整治”等。这些国家支援建设和区内少量投资建设的项目,已经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预计这些项目特别是62个援藏项目平均每年产生的区内生产总值额将占全区总产值的4-5%左右。这为西藏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西藏城乡经济日益繁荣。在“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原则下,“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深入人心,农牧民群众的市场观念不断增强,走向市场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国企改革通过“三改一加强”和借鉴内地成功经验,将稳步推进,其它各项配套改革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日趋完善。全区上下经济改革,经济繁荣,市场建设等各要素正在健康有绪地向前发展。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西藏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五年来,经批准的内联项目120个,协议资金9亿元。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7.9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了2.7倍;接受目标援助项目35个,援助资金4149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6330万美元。五是宏观调控明显改善。自治区着力在物价涨幅、产业结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调控和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各种生产关系适应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六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元,比1992年增长66.2%,比1979年的147元*

长7.3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97年达到5135元,比1992年增长1.6倍,比1979年的680元增长7.6倍。当前,各级政府开展了“送温暖”和“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启动了安居工程,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收入不断改善。到1997年,全区48万贫困人口已有29万人脱贫,18个县已有9个县摘掉贫困帽子。

2、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兴旺发达。一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7年,全区人口已达到240万,比1978年的178万增加了60万,受教育程度和接受使用科学技术、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比20年前有明显提高。二是科教兴藏战略实施顺利。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实施“科技兴藏”战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技投入,设立农牧科技推广奖励基金和科技推广专项资金,开展了科技承包技术服务活动,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工作重点放在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开发和利用上,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28%。1997年教育投资达4亿多元,各种集资3000余万元,共修建希望小学100多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8.2%,各级各类学校4361所,在校生达到了4.8万人,比1978年增1.3倍。当前各种教育形式不断出现,自修大学、函大、扫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中学、中专、小学等办学方式全面发展,为在2000年实现“两有八零”和“三六九”的教育目标创造了条件。三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协调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为”方针,在繁荣文化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文物、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61%和52%,出版发行各类图书达7000多万册。社会科学研究进展顺利。四是卫生体育不断发展。卫生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以农牧区为重点,加强了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和初级卫生保健网建设,不断重视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登山健儿登上了7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为在世界登山舞台上确定中国人的重要地位作出了贡献。

3、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各种法规、条例基本建立,并在依法治藏的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各级政权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巩固。在改革中,完成了撤区并乡的农牧区体制改革和政权建设。二是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在全区包括宗教寺庙中深入开展揭批达赖分裂祖国、祸藏乱教、破坏民族团结的反动行径,提高了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和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挫败了达赖集团策划的“骚乱”、“闹事”、“和平挺进”、“全民公决”、“不合作运动”、“班禅灵童转世”和偷运武器、政治渗透、传播反动流毒等阴谋破坏活动。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等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4、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按照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集中精力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权利。重视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通过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壮大了民族干部队伍,提高了民族干部素质;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不断得到重视;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表彰了一些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20年来,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对宗教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过去“全民信教”、“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参与宗教活动是联系群众”等观点所导致的危害有了明确认识。这是在西藏特殊环境中对宗教认识的一次理性飞跃。基于这种理性上的认识,在实践中,既保护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合法效益,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又在全区寺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正常秩序工作,调整充实寺庙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维护了藏传佛教的声誉和正常的宗教秩序,对稳定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是和平解放西藏以来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最正确的举措和实践。

5、援藏工作是邓小平理论“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在西藏的伟大实践。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于1980、1984、1994年先后召开三次援藏工作会议。特别是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62项援藏项目、八大优惠政策,以及新的“对口支援、分片包干、定期转换”政策,为西藏经济实现跨世纪腾飞,使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到的“两个绝不允许”和“三个涉及”给西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15个对口援藏省市,大力支援,无私奉献,不但给予大量物质、资金支援西藏建设,还按照“选优挑强”的原则,选派了700多名援藏干部参与西藏经济建设。他们以孔繁森为榜样,学习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视高原为故乡,视群众为父母,创造性地工作,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在此期间,除62项大庆工程外,全区又落实援助、合作项目668项,资金达8.8亿元。全国支援西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是邓小平理论指导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巨大功绩。

6、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首先是邓小平理论在全区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得到检验和确立。在看待一切新事物时,始终把坚持“三个有利于”和邓小平同志在《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的标准作为我们判断事非得失的尺度。三是领导重视。自治区领导在不同场合提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治乱治愚和坚持破立结合的原则。四是创建活跃。爱国主义教育、“四观”教育、“四有”公民教育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目前,全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三大创建活动示范点已达108个。五是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使广大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素质得到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水平普遍提高。农牧区群众移风易俗,宗教观念淡化,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迎接新世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了艰苦探索的道路,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不少经验。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关键时期,怎样以新的姿态、新的成绩迎接新世纪,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全区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采取各种新的举措和对策,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新世纪的到来献上一份厚礼。

1、明确任务和展望奋斗目标。以辉煌的成就迎接新世纪,这是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愿望。西藏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异成绩实现这一愿望。到2002年,区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不含税收返还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4.9%;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360元。国民经济的整体规模及质量、效益有较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展望下世纪,到2015年,即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实现区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力争人均区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水平,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松,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即西藏和平解放100周年时,和全国人民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结合西藏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当前首要的任务。西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陈旧。“平均主义”、“大锅饭”,封闭意识,排他意识,对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因循守旧、照老框框办事的思维定势,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等是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要扫除这些思想障碍,破除陈旧观念,一是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把《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一文提出的一个“关键”、“两个怎样”的重要论断作为判断是非得失和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努力转变传统的所有制观念,改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真正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摆脱等、靠、要的懒汉、懦夫思想。四是坚决摒弃自我封闭、安于现状的思想和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

3、努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按照中央部署,力争三年内对西藏国有重点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小企业基本放开搞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和“三改一加强”的原则,对国有优势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国有民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来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

4、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这是历史的教训。因此,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绝不能忽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继续贯彻中央提出的“七个不动摇”,坚持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牧业经济稳定增长和小康目标的实现。

5、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奋斗目标,民主法制建设是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为实现依法治藏创造条件,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民代表的意见和批评,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依法治藏,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快我区的立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6、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我区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要开创新局面就要抓住主要问题。首先是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全区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特别要注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供榜样。二是针对我区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治乱治愚入手,治理达赖集团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在人民群众思想上制造的混乱;治理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束缚群众的状况,反对愚昧落后,坚决抑制宗教的消极影响。三是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四是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努力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五是排除干扰,采取切实措施,继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六是深入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活动,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弘扬“老西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七是要不断开展拥军爱民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广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八是深入开展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教育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维护西藏社会长治久安。九是深入进行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努力使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浅谈改革开放20年来西藏的历史巨变_西藏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