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发展观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发展观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很快就要落下历史的帷幕了。在这个世纪中发生的全球性巨变,超过历史上的一切时代。这个巨变的历史进程,我们用一个新的词汇加以总括,那就是“现代化”。
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这个称之为“现代化”的历史巨变,既是今天中国与国际社会科学界注目的最重大的研究课题,又是对现今的社会科学界与人文学界,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提出新的挑战。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与分析框架,从19世纪现代社会科学建立以来,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新历史观最为宏大、系统、辩证。它是吸收了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构筑的宏观社会发展理论。这个新历史观的基本要点是:1.用“生产方式”这个新的科学概念(它是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体),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按纯粹的社会形态进行深入考察;2.认为历史变革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由于社会划分为阶级而产生的阶级斗争;3.初步考察了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基本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言未来将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新历史观对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现代社会主义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历史观初步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他们逝世以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本应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在19世纪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科学概括,被解释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遵循的发展图式。原苏联理论界按斯大林的观点,把极为复杂的世界历史塞入一个按生产关系定位的五种生产方式的单线发展图式之中;并把苏式社会主义规定为不同国家共同遵循的“十月革命道路”。这种单线的、甚至是直线式的斯大林图式,给俄国、中国、东欧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中的变革与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僵化的理论教条终止的地方,正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开始的地方。本世纪以来最惊人的全球巨变是亚、非、拉三洲从世界历史的后台进入世界历史的前台,卷入世界的发展大潮。整个世界正以空前的速度进入现代工业文明。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①a]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切巨变引出的新的探索,为填补马克思著作中留下的巨大空白,提供了丰富的建构材料。
本文下面所要谈到的历史发展观,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通过对近两个世纪世界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的再认识,对原苏联理论界的僵化而片面的历史观予以驳正,对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现时代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乞高明指正。
一、新历史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新历史观,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基本观点[②a]。
(一)首先,应该尽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愿意。马克思在早年受到过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即认为历史(社会)是按一定顺序单线发展的(顺便指出,今天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也是单线进化论),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从他的晚年著作来看,更是明确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古典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的典型序列,只在欧洲历史上经历过。把它扩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历史图式,是后来者附加上去的,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二)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使用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系统(要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生产诸力和发展的关系),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具有客观可比性,而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一般取决于社会公正原则,归根到底取决于解放生产力的程度。现代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GNP,人均GNP以及其他一些可变化的社会经济指标,是可以客观测量的,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迄今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生产力;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自然半人工形态生产力;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生产力。由此而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每一种大生产力系统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产关系系统,扩而大之,就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样,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适应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上可以构筑不同的上层建筑与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不能说手推磨只能产生封建社会,蒸汽机只能产生资产阶级社会。世界的发展是多线、多模式的;历史上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农业社会;同样,今天也有不同形态的现代工业社会。
(三)这里所说的“一元”,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在这里,三大生产力形态引导出的历史演进阶段,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演进一般必经的顺序和阶段。这就是说,大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构成社会发展的客观限界和共同特征。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第一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一元性”的中心意思。“多线”,是指在同一大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大体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多线性”的中心意思。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多线性是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样,对于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都是多维的,立体交叉的,网络式的。这样,对历史进化论的辩证的解释就代替了机械的、片面的和单线的解释。
(四)世界历史上有两种形式的大变迁:一种是大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在历史上迄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大变革是10000年到8000年前发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它使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产方式。第二次大变革是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它使人类开始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两次大变革都是创新性的社会巨变。另一种是在同一生产力形态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例如,在过去几千年间,农业社会经历过从原始农业到古典农业的若干发展阶段。西欧的农业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占主导的生产方式向封建制占主导的生产方式的明显转变,在东方国家中,则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或农牧业社会缓慢的渐进演变,等等。这两种形式的历史运动,大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同一大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迁,都不是由于单纯的生产力直线式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最重要的是: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七大因素。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而不是单向运动。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还必须指出,世界的演进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是曲线式的上升,有时甚至出现大倒退。例如,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包含着巨大的社会革命,它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和奇特的凑合,而且许多大变革几乎都是与某种突然性“灾变”联系在一起,因此是难以预测的。单线升进的进化观是一种庸俗的历史宿命论的进化观。历史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任何历史的规律都只是表示一种趋势性,不能随意曲解历史必然性。
(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换方式的限制,农业文明都是地方性的,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多中心的。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它把各区域性文明联成一体,汇合成为世界性文明,世界历史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这样,世界历史的格局就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发展”第一次成为对现代世界具有整体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的人类共同主题。
以上五点,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在马克思的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理论的充实。斯大林的单线历史发展图式完全不符合活生生的现实,它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意义,是为了突出革命的作用,这在一个时期似乎发挥了很大政治作用。但是,从这里引出的阶级斗争万能论和社会主义单一模式论终于变成一种自我思想禁锢和僵化的教条原则,阻碍了原苏联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严重滞后了体制内部的改革与创新。
二、走出僵化的世界发展图式
如果我们认定生产力轴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主轴,并认定大生产力形态的变革是世界历史各种变革中最大的最根本性的变革,那么,我们就不难认定在两百年前由蒸汽机和冶炼技术带动的那次工业革命是人类一次新的大生产力形态转换的开端。在这两个世界之中,在现代生产力推动下,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以不同速度和不同方式突破原来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向某种形式的工业社会形态转变,或发生某种适应性的变革。这是人类从8000年前的农业革命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全球性大变革,就这次变革的广度、深度与速度而言,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已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①b]。这个由现代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引发的全球性变革的大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这个科学概念中的“现代”,是从18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仍在持续进行的一个大变革时代(顺便指出,当前我国学术界使用的“近代化”一词完全是对“现代化”概念的误解[②b])。
从这个新视角来透视近期世界的大变革,我们今天可以大致看清这次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世界性变革的基本线索与趋势。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出现过三次现代化的大浪潮,它推动我们这个延续了许多千年之久的农业世界分区分批地向现代工业世界过渡。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推动英国进入工业化进程,开创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19世纪下半叶出现现代化第二次大浪潮使工业化扩散到西欧、北美和东亚的日本等地区,并使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多模式。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在连续不断的革命与战争打击下,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了30年。但俄国却利用独特的历史机遇选择了崭新的发展方式走上了赶超型社会主义方式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下半叶,在新的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全球性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潮,把亚、非、拉大片地区推上新兴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现代工业社会的类型与模式也愈来愈多样化了。但地球上还有一部分最不发达的落后地区迄今尚未进入现代变革的过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是直线的,而是异常曲折的、复杂的、跳跃的。近两百年世界发生的大变革与大动荡尤为惊心动魄,诡谲莫测。但不管怎样复杂多变,不能被历史短时程的小变化模糊了历史长时程的大趋势。如果说,本世纪上半叶中出现过巨大的发展性危机,仿佛现代生产力已面临不可解救的桎梏,那么,本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工业革命的大势头,工业化从中心向边缘地区的大推进,区域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等等,却明显预示了世界性的大变革进程仍在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本世纪以来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现代发展这个主题长期裹足不前,几乎始终没有离开过“崩溃论”、“革命前夜论”、“垂死论”等观点,因而不可能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发展进程做出合乎实际的解释。由于把现代工业社会以不同模式和选择的不同道路完全纳入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图式,从而排斥了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共同基本特征与现代工业世界发展的整体关联性的应有的认识。这是长期以来国际共运中的“左”的路线的思想基础。
三、从新发展观看东亚的现代化进程
下面,我们不妨通过近两个世纪东亚发生的历史巨变,进一步阐明新的历史发展观特别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东亚,从地理上讲,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岸的边缘及大陆地带,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东南亚区域;从文化上讲,大体上是汉字文化圈影响所及的地区。两千年来,这个地区就形成了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的独立的古典农业经济—文化圈。从这个角度来看,东亚的历史不同于西亚,更不同于欧洲,很早就具有长时期的整体关联性。19世纪初以来,英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以印度为殖民据点,率先侵入马来半岛(当时称为荷属东印度)和印度支那半岛,在40年代又用炮舰叩开中国的南大门,东亚形势为之一变。50年代,美国舰只叩开了日本的大门。60年代,法国侵入并占有印度支那。这样,到19世纪中叶,东亚地区已处在西方新兴工业强国的巨大的经济、军事与政治力量的冲击下,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到19世纪末,东亚发生的基本变化是:1.以中华帝国为中心、以朝贡贸易—册封体制为特征的东亚国际体系完全解体;2.东亚被逐步纳入以英国为中心、以远洋贸易—殖民体制为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全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现代商业与现代工业——在这个地区逐步成长、导致东亚原先的农耕社会逐步解体。这些变化可简称之为东亚的内部衰败化与边缘化(即殖民地化)。
但是,由于东亚已被卷入一个新的世界体系的扩张运动之中,入侵的结局就不仅仅是旧制度的解体,同时也是向新制度的转换;而衰败化与边缘化所产生的内压力与外压力又推动了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由此而引导出各种形式的改革运动与革命运动。所有非西方国家的外源性现代化都是这样被启动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与日本的维新运动可说是同时起步的。朝鲜则在70年代宣布开国之后,仿效中国和日本搞了一点不成气候的改革与开化运动。越南则在这一时期前已沦为法国殖民地,于是抗法勤王就成为民族振兴的最初形式。总之,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启动从一开始就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启动以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各国以不同方式沿着不同的道路进入了各自的现代变革的进程。
首先,日本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东亚各国甚至也是非西方世界最早取得现代化巨大成功的一个特例。日本是位于东亚边缘的一个岛国,它的农耕文明与稻米文化都受益于中国古典文明,而它的社会结构则是介于中国式的中央专制体制与西欧式的松散的封建体制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日本在19世纪初没有经历内部的衰败化,只受到很轻微的西方冲击(半边缘化),而它吸收西方现代技术的能力却很强。另一值得庆幸的是,明治维新是一次相当和平的政权转移,强藩的革新派与下层武士相结合,仿效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建立了天皇制的现代国家。日本一方面通过渐进的改革直接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另方面通过急速的对外殖民扩张,加深东亚地区的边缘化而使之崛起成为东亚的新中心。
日本现代化走的是结合自己特点的资本主义型发展道路。一经选定之后,就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本世纪中叶日本因发动太平洋战争失败导致它所建立的东洋帝国的破灭与现代化的中断。但在美国的干预与扶持下,日本走上了非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迅速重新“起飞”,到80年代已进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最前列。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东亚各国中经历时间最长、波折最多的一个发展特例。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在人口、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等各方面都远远优越于日本的“天朝大国”,其现代化与日本基本上同时启动,但启动的力量要微弱得多。这是因为清王朝遭遇了严重的内部衰败化与西方资本主义侵入造成的半边缘化。在旧王朝体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历了自强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三次大波折。特别是在90年代中国被新兴的日本打败(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深入的严重民族危机和王朝体制解体引起的严重政治危机。在本世纪上半叶近半个世纪中中国没有享有过和平与安宁,这不能不给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带来致命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独特的内外环境(这里还应包括本世纪上半叶世界资本主义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发生了多次变换:从仿效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转为仿效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制,最后又转为仿效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模式多变,难以定型,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漫长而曲折的一个突出特征。可以说,一直到最近十几年推行邓小平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线并实行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才开始实现了向现代工业化大国方向持续前进的重大转变。
再次,韩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般所谓的“四小龙”型经济发展道路中较突出的一例。朝鲜半岛在19世纪时处在十分落后的东亚边缘地位。被迫开国以后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关系之中。内部衰败化与边缘化交织,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另一种命运。经历了40年殖民地型的畸形经济增长,在1945年获得独立后,重新起步建立稳定的共和体制。韩国在60年代转向资本主义的赶超型现代发展轨道,抓住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机遇,确立了国家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在短短的30年中就一跃而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以上是迄今东亚各国转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三条不同路向。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变型和混合型,例如中国台湾省、越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泰国、马来西亚等等。三条道路中只有日本型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型与韩国型都是极不平稳的断裂式推进。就是日本也因发动侵略战争失败而遭遇罕见的大波折。新加坡与香港地区经历殖民地资本主义化阶段,属于城市型现代化的特殊案例。但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是通过何种方式(激进的还是温和的,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走向现代化,其发展趋向都是现代工业社会。这并不是说选择任何方式都可以达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每个国家都将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但必须注意,某些适应现代发展的特征的基本经济规律与其他相关条件,是具有共性的。
战后东亚的巨变已经完全改变了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发展格局。东亚从落后一跃而转为先进。它所实现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8—10%,创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最高纪录。以日本带头,经过朝鲜半岛、中国大陆沿海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泰国、新加坡等,一条新兴工业化带已经形成。东亚地区还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梯级:日本作为发达工业国,已在经济上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头等超级经济大国;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正在向工业化成熟阶段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迈进;中国在下个世纪中叶将进入中等发达工业国的行列;泰国与马来西亚等正在转向初级工业化阶段。这是西方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过的新格局[①c]。新的国际分工将带来世界政治格局与文化趋向的大变化。东亚的多元化趋势正在加强,但由于全球工业化的大趋势,东亚又可能出现新的一体化趋势。
运用新的历史发展观透视两个世纪以来东亚巨变的大进程,充满了危机与苦难,前进与倒退,断裂与曲折,但历史的总趋势——工业化与现代化——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切说明:现代生产力对东亚面貌的改变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展开,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历史巨变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不断进行再认识,从而对以往的历史理论将进行再检讨,对人类未来的前景也将进行再探索。
尽管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发生了许多人们不曾预料到的变化,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形态变革的天才论述至今仍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②c]
同样,恩格斯在一个世纪以前对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深刻的评述,至今读起来也仍然发人深省。这就是: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①d]。
*罗荣渠先生是本刊的老作者,生前撰写此文,未及发表。本刊特发此文,以志纪念。
注释:
①a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②a 有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理论阐述,请参阅作者主编《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三、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b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b 参见拙文《“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c 参见拙文《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新崛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c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d 《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标签:生产方式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