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物质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利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动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研究人们物质利益的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有必要从分析物质利益的社会功能特征入手来理清思路。
一
关于利益的社会功能,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利益具有离散功能和整合功能;也有的学者认为,利益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即最符合历史必然和人民需要的利益,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实际活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物质利益的社会功能特征,它体现的必然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在对物质利益的谋求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一)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物质利益具有维持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功能。物质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除了像动物一样要保证生存以外,还要谋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饥肠辘辘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取得食物,而不是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起码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从事生产、科研、艺术、政治、理论、宗教等方面的自我实现活动。否则,人类社会的存在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二)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们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因,物质利益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性功能。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利益驱动着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形成人的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成为人的积极性的“启动器”。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法国革命时指出,历史上许多思想原则为什么不能实现?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些思想原则“远远超出了”它所反映的那部分群众的实际利益的界限。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把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同广大农民结成强大的同盟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对物质利益的谋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中间媒介,物质利益具有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性功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进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一方面要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如果完全与社会隔绝,是无法实现好自己的物质利益的。马克思在剖析欧洲市民社会时指出,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的保护”。由此可见,利益是使人们联系起来的天然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纽带。
(四)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分析是人们观察事物的锐利武器,物质利益具有把握社会现实的工具性功能。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人们思想、行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人的思想行为离不开利益,利益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归宿点。同时,利益也是人们认识、评价、判断事物的立足点、依据和尺度。因此,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分析,绝不能抛开物质利益的因素。通过对利益关系的分析来观察事物、把握事物,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
二
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利益原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在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过程中,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一切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归根到底都要以对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为基础。通过对物质利益社会功能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把握人们思想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曾说:“利益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者无所谓,把他们看成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在这里,他指出利益不但是衡量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更是衡量人们思想意识、主观判断的准则。物质利益是人的思想动机产生的基础,思想动机则是物质利益的反映。要把握人们的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产生的原因,就要从利益关系上来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思想,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来了解掌握工作对象思想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在个体层面上,要把握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对立与转化给人们在处理利益问题时带来的思想变化。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利益分析,涉及到一个人性假设的问题。人性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及其他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意在对考察的活动主体即人的现实本性、所需所求做一种真实的理解和把握,以便为人所进行的活动提供根据、原则、重点和方向。研究人与利益的关系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离不开正确的人性假设。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在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说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一特定问题来说,需要把握“经济人”与“道德人”这两个假设。18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是驱动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事实上,人不仅仅有自私的一面,人还有其道德的一面。“经济人”反映了人们思想行为中利己的一面,而“道德人”反映了人们思想行为中利他的一面。“经济人”与“道德人”事实上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只不过对于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况下,其表现有所侧重。有些情况下,人们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利益问题,有些情况下,人们又从“道德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在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时,就要把握好具体的工作对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对待利益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际。
2.在社会层面上,要把握好“大利益”与“小利益”的矛盾与融合给人们在处理利益问题时带来的思想变化。人是社会的人,在处理利益问题时,必然要涉及个人的“小利益”与集体和社会的“大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大利益”的实现方向相比,“小利益”的实现有时是与其相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这必然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教育和引导人们要以自己的小利益服从集体和社会的大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认识到,“大利益”的实现,也要以满足大多数的“小利益”为基础。“大利益”的实现是否满足了大多数的“小利益”,也是人们思想变化的重要原因。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来把握人们的思想问题,就要把握好这种由个体利益到社会利益、由社会利益到个体利益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利益互动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利益追求的方向,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谋利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具体目标和手段是不同的。有的目标追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的目标追求,则可能影响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利益追求手段,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正确追求利益。
1.对利益的追求,源于人们的需要,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调控好人们的需要,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利益追求目标。需要是形成利益的自然前提。人的需要,有些是不能调控,只能满足的,如维护人生存的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要;有些则是可以调控的,如人的发展的需要。调控人们发展需要的根本,在于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利益追求目标。调控人们的发展需要,必须要肯定他们正当的利益需求,同时要帮助他们确定好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一个人把享乐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他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其利益追求的目标就是吃、喝、玩、乐;如果一个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它就会把利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上。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引导人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把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正确的利益追求目标。
2.如何追求利益,会受到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影响,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平,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追求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利益追求手段。在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往往是与利益的追求相对立的,似乎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就是要以舍弃对利益的追求为代价。事实上,道德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归根到底是从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中吸取伦理观念的,我们不能离开利益基础抽象地谈论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反过来,在一定利益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对人们的利益追求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人们以什么方式追求利益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利益追求上。要使人们在对利益的合理追求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同时,要以不断提高的道德水平来指导人们谋利的手段和途径,自觉地进行有道德的谋利。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调节利益关系的矛盾,增强人们物质利益需求的满意度。利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在对利益的谋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利益关系,产生一定的利益矛盾。产生利益矛盾的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在对利益的追求中,客观上会出现利益分配的不均,如果这种客观存在是产生于非公平合理的原因,就会使人们产生不公平感,利益矛盾就会随之产生。二是人们在对利益的追求中,一方的谋利行为可能会影响另一方,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为此,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调节利益关系的矛盾。
1.教育人们辩证地看待公平内涵。公平的本质表现为现实的人对现实的社会存在所作的道德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对性概念。对公平的不同理解,会使人们在面对利益矛盾时,产生不同的主观评价。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必然存在着优胜劣汰,必然带来人们所得利益的不一致。这时,如果还用传统的公平观来看待这一变化的客观现实,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是指参与竞争机会的公平、竞争过程的公平、所得利益结果与劳动付出相对应的公平,而不能只从所得利益结果这一绝对角度来看待公平问题。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一方面,需要在政策上采取措施,减少人为形成的在不公平基础上出现的利益分配中的不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来调整人们的思想认识,缓解利益矛盾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压力。
2.教育人们正确地进行利益比较。人们对公平思想的认识程度受个人利益比较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影响人们公平感的利益比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比较,即以自己现在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投入的比值与自己过去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投入的比值相比较。如果现在的劳动报酬对劳动投入的比值小于过去的劳动报酬对劳动投入的比值,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另一种是横向的比较,即以自己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投入的比值与他人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投入的比值相比较。如果自己的劳动报酬对劳动投入的比值小于别人的劳动报酬对劳动投入的比值,也会产生不公平感。在这两种公平中,通常人们更多的是关心后一种公平感。人们通常容易过高地考虑自己在劳动报酬上同别人的差异,而忽视自己在劳动投入上相对于别人的不足,因此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特定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要调整人们在分配评价上的主观偏差,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利益比较,教育人们科学地确定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比较。
3.教育人们自觉地追求伦理公平。社会利益的分配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按经济上的公平原则,即按劳分配或按投资收益分配,遵循的是市场规律;第二次是按政治上的公平原则,即通过国家税收等形式进行调节,将其中一部分收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第三次是按伦理上的公平原则,即通过援助帮扶等方式实现,如我们提出的“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助残工程”等,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经济公平原则和政治公平原则是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客观上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在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充分保证人们的利益需要满足的情况下,而要实现伦理上的公平,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度,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自觉地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扶弱济贫,以此来减少因客观原因造成的利益矛盾冲突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