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分异——乌鲁木齐市在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鲁木齐市论文,严峻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乌鲁木齐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它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转变正在改变以往的平等社会状态,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一方面是走在发展前列的暴富阶层,另一方面是没有一技之长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是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社会空间分异日益增长,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居住上的空间分异。
1 居住空间分异在乌鲁木齐市已经初露端倪
城市居住空间不只是城市地域空间内基本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它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同时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1]。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乌鲁木齐市“单位大院制”住房现象也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开发商在各个片区内见缝插针式的商品房、高档公寓写字楼以及在环境优越的近郊兴建的各类别墅。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高度的城市化,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在城乡结合部安营扎寨,形成一个个基础设施和治安环境极差的“盲流村”,在城市景观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仅通过新疆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广汇房产股份有限公司8年来在乌鲁木齐市兴建的43个小区分布区位及其销售价格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规律。
从位置上来看,广汇集团开发的住宅小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区位:
(1)商业中心附近
(2)物资集散中心附近
(3)教育网点附近
(4)公园附近
(5)医疗机构附近
(6)交通便利的公共交通路线附近
从价格上来看,广汇集团商品房住宅销售平均价格:多层在1700-2800元/平方米之间,高层在2800-3600元/平方米之间;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多层在1250-1750元/平方米之间,高层在2500-3200元/平方米之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在“十五”期间,小康居住水平应该达到“人均一室,户均一套;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的要求,以家庭为单位,每户3人,住房的价格以2000元/平方米来计算,每套住宅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房价为家庭年收入的3-5倍是最合适的房产价格,200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户均现金收入为9153.1元[2],乌鲁木齐市住房价格已远远超过工薪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广汇集团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中上收入阶层,可以推测这些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社会服务设施齐全并且已经销售出去的商品房,主要归中上收入阶层所有。广汇集团之所以能够成功,它的秘诀在于以最低的价格选择国家投资改造好的优势区位修建尽可能大的居住面积,满足中上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
2 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
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使社会交往和居住空间的双重隔离正日益成为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使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以及收入上的平均主义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区位的竞争和分化,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而越来越明显。由于住宅市场的形成使不同的收入层次和不同的区位条件产生直接联系,使居民可以选择居住和活动空间,因而使各个获准的市民和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同质性。那些交通状况、购物娱乐状况、社会服务状况都优越的地区正逐渐被高收入阶层所占据,经济和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弱势人群则因为没有竞争力而只有被隔离出主流社会。乌鲁木齐市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是一个拥有208万人的多民族特大城市,目前自治区政府提出要把乌鲁木齐市建成现代化国际商贸城,随着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大量人才的引进,必然会导致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社会阶层发生更大变化,为了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高速的经济增长、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有必要对城市内部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进行了解。
2.1 失败的城市规划无形中加速了空间隔离
虽然早在1941年乌鲁木齐市就有了第一份规划(即《迪化市分区计划图》),但是由于规划水平的限制和具体担任过程中的把关不严,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布局十分松散[3]。到了1970年以后,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一切工作都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使乌鲁木齐市的城市规划也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首要出发点,因而在城市规划中也就直接导致了城市区位的市场性,更由于长期以来这种规划缺乏人性化的因素,忽略了城市中市民的参予和认同,虽然它关系到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却没有以人为本,在市场缺乏理性的时候没有加以规范和指导,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乌鲁木齐市形成了对比强烈城市景观;繁华兴旺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如中山路、大小十字)和破旧不堪的老城区(如山西巷、二道桥)。在城市规划中人为进行僵硬的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投资区域、高级住宅区等等,这无疑造就了城市内部的极化和分离。一方面地价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区位优劣分化,另一方面住宅的商品化、市场化又为市民的自主选择居住区位扫除了障碍,因而使得不同的收入层次和不同的区位环境产生直接联系,使城市同一区位的居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并保持与所在区位环境的高度一致性。
2.2 城市管理的滞后使居住分裂加剧
即使在城市规划中关注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在执行中以及在具体的管理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不少开发商大肆兴建,惟利是图,避开规划和管理,人为制造了混乱局面,也改变了城市的景观。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几乎都被各房地产商圈起,用于修建“富人的乐园”,宁愿投资新区也不愿改造旧城。
另外,在城市社区管理方式上,一些规章制度也无形中拉大了城市的分离。比如说在许多高级住宅区的社区管理上,都明文规定非业主不得入内,否则就有被保安驱逐的危险。更为荒谬的是城市的风气似乎也把监视和保持距离的新逻辑当作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当各开发商到处标榜其人性化设计时,他们所推崇的事实上是以对外的隔离为前提的内部公共性,而不是城市内部各个地区间、不同阶层市民间的真正融合和交流。若照此下去,势必使开放共享的城市理想离人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处处设防、支离破碎的社会空间格局。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差异,而是不可调和的不平等。
2.3 城市空间的分离强化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城市空间的分离进一步恶化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社会的整体消费和投资日益向中上阶层聚集,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有限的社会资源使贫困人口根本无法找到其谋生的手段。空间的隔离也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物质的匮乏势必造成精神的贫困,于是暴力、色情、赌博、毒品在这样的地区滋生蔓延,在乌鲁木齐很多吸毒人口都集中在几个流动人口最多、治安环境最差的片区,渐渐的这些片区也会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最终成为城市的禁地[4]。
3 西方国家在居住空间分异方面的研究状况
居住空间分异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部国家早在20世纪就暴露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英等国许多城市曾相继爆发过大规模的城市骚乱,其原因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缺乏必要的为他们的社会服务和经济出路,矛盾逐渐演变成暴力。其结果是有钱人纷纷迁往郊外,城市中心区由于成了暴力和犯罪的发源地,面临迅速破败和衰落的局面[5]。虽然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它的组合关系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阶层的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西方国家有关不同档次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分布区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理论形式。
3.1 同心圆理论
众所周知,1925年由芝加哥大学的伯吉斯(Burgess)根据芝加哥市土地使用模式总结而成同心圆式用地模型。伯吉斯作为社会学家,其用地模型主要基于社会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他在1928年发表的“美国城市的居住分离”(Residential segregation)一文中描绘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市中心是CBD;市中心外围的第一层是工业区;紧接着工业区的是“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即外来移民到达城市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因为该区靠近工业区,故房价低廉,又接近工作地点。然而,一旦新移民找到工作,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移民就向城内不同地区迁移。例如,黑人向市区西部扩展,犹太人向西偏南方向迁移,而波兰人、意大利人则向西北方向迁移。最终形成了一个由族裔移民相对集中的组团构成的“拼合城市”。在这些组团中,各自有各自的商业中心及社会服务设施。这样的城市结构已具有某些“多中心城市”的影子。这些“小中心”有的保留至今,如今天芝加哥城中的“小意大利”、“希腊城”和“唐人街”。因此人口迁移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原因之一。人口迁移当然有经济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因而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的迁移理论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6]。
3.2 扇形理论[7]
霍依特(H.Hoyt)研究了美国大量城市住房租金状况,1999年他在美国城市结构以及居住社区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扇形学说,进一步发展了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
他认为美国城市居住区有向外延伸的趋势,如处于外圈的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高地,接近自然环境的地区,但由于受到事物区和高级商店、社会名流的吸引,往往沿河流或公路向内延伸到市中心。低级住宅区也可向外扩展到城郊。其结果破坏了同心圆结构,形成了不同等级居住区的扇形分布。
3.3 多核心学说[7]
这一学说由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m)于1945年提出。他们认为: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都认为市中心只有一个,但在现实的城市里却常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市中心,或者在一个市中心以外还有几处副中心,它们或由于是由两个以上起源不同的城市扩大合并而成,或由于城市本身中心机能转向另外一些中心(或副市中心)。一个城市的发展要领先多个中心的发展。除中心商业区外,商业街、大学、港口、工厂等等都可以成为副中心,围绕这些中心会相应地建立各自完整上午生活设施和形成各种城市服务系统,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区,一系列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功能区和中心,形成了多中心的地域结构。一个城市有多少核心,其作用如何,各个城市是不同的,一般城市越大,核心越多,专门化程度越高。
3.4 三地带学说[7]
上述3个学说都是从对美国城市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1947年,狄肯森(R.E.Dickinson)通过对欧洲诸城市的考察,把历史发展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城市结构分三个地带:
(1)中央地带 位于城市中心,历史悠久,是商业、行政和低级住宅集中区。
(2)中间地带 位于中央地带外侧,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的地区,为中级住宅区,河流和运河附近分布着各种工厂。
(3)外缘地带 是伴随近代铁路和汽车运输发展起来的地带,居住地和工厂单独存在。
4 解决对策
在解决居住空间分异问题上,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固定模式,总结各种奏效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4.1 加强社区规划
具体办法是首先确定出城市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社区,然后由规划者跟社区居民一起解决问题,所有的调查和技术分析社区居民都能看到并评论其成果,然后规划者和社区居民一起制定新方案。社区居民自始至终不但参与了社区规划而且由于最后确定的方案是经过社区居民认可的,所以在方案事实过程中必然受到社区居民支持。
4.2 调整商品房结构
目前,乌鲁木齐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们住房的基本需要。由于受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人们还无力购买或租赁高标准的住房。但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开发花园别墅、高级公寓,以致造成积压。因此房产开发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集中物力、财力保证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同时在进行开发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结构和规模的需求,建造不同户型[8]。
4.3 平抑房屋价格
乌鲁木齐市房价从整体上来看,已经超过工薪阶层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为此,必须加强对商品房价格的管理,认真清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适当降低土地出让价格,减轻房产开发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平抑商品房屋的价格。
4.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提供下岗工人再就业机会
在机构改革中国营企业大量裁员,许多工人正值壮年却提前十几年进入退休状态,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很多人在市场中丧失竞争力,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拿出大笔资金来买房,由于没有固定收入,银行贷款也与他们无缘。政府应当采取一定手段,对这部分人进行培训,为其提供谋生的手段,同时有针对性的对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进行救济,建立社会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