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虹 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校 6440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本文介绍一些实验的改进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实验 优化 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19-01
一、引言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目标课堂教学,联系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积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化学教学中更应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
二、利用化学科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于是,最初的授课,老师并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化学的具体知识,而应在合适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自然现象如“鬼火”,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如“汽水的制造”“镀银原理”等现实化学知识,让学生知道这原来便是化学。于是,当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当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铁丝也能燃烧等一个个新奇又实在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致和求知欲。
三、利用实验探究维持学习兴致
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利用实验时的意外事故或现象,分析原因,加深印象
演示实验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地看,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但有一部分爱捣乱的学生却期盼着这个实验出现问题,想看老师出丑。
五、增设必需的实验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以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改进创新
对实验的改进可以从改进装置、改进原料、改进过程、改进方法等方面进行。下面对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1.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
2.实验室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加热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很快看到木条复燃,其原因是产生氧气从溶液中逸出时,也有大量的水蒸气从溶液中逸出,使得带火星的木条不仅不会复燃,反而会熄灭。
改进方案: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的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当看到溶液中有大量气泡冒出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或在干燥管中装上生石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右边集气瓶口即可达到目的。
3.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很容易失败,原因主要有:(1)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表面很容易产生氧化膜;(2)铝箔太薄,点燃火柴时会使铝箔卷曲而不能点燃。
改进方案:使用铝片,实验前用砂纸擦除铝片表面的氧化铝保护层并剪成0.3cm×5cm(课本上是2cm×5cm)铝箔,下端系一根火柴,但不能太长,点燃火柴后等火柴快烧尽时,迅速伸进氧气瓶中即可。
4.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创设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呢?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并布置课前探究,灼烧铜丝前质量的变化。
提供实验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带玻璃棒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光亮净洁的铁钉、细沙、硫酸铜溶液、白磷、砝码等。
建立假设并收集证据: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验证猜想或假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有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只小气球引燃白磷;(3)气球直接紧套在锥形瓶口,并把锥形瓶放在石锦网上加热引燃。
获得结论并交流评价:实验探究后,学生点评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共享最佳实验方案。再通过蜡烛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否一切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解释,计算机微观动画演示碳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课后延伸探究,充分利用家里的生活用品来设计实验,探究化学规律。这样,以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空间,构建出实验探究的学习平台,同时也开发和拓展了化学课程资源。
七、结束语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2]初中化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的探讨[J].化学教学,2007(7).
[3](英)A.O霍尔.化学入门[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4月.
[4]李宏华.化学教学中指导学习方法的体会[J].中学化学参考,2003(4).
[5]黄积才.广东教育[J].1996年第12期:P48-50.
论文作者:乔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木条论文; 溶液论文; 火星论文; 白磷论文; 质量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