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吴小燕

吴小燕(广州军区总医院肿瘤科51001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浅静脉穿刺,给予实验组患者PICC技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机率以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PICC;应用;肿瘤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179-02

20世纪90年代,PICC置管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将刺激性、高渗性的药物以静脉输注的方法输入患者体内,同时还可以增加导管留置的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1]。现将2013年~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浅静脉穿刺,给予实验组患者PICC技术,通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机率以及满意度,以此探究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436±329)岁,其中肺癌患者有12例,乳腺癌患者13例,淋巴癌患者3例,肠癌患者9例,脑肿瘤患者有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442±319)岁,其中肺癌患者有13例,乳腺癌患者12例,淋巴癌患者4例,肠癌患者9例,脑肿瘤患者有9例。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P>005,数据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对比。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浅静脉穿刺,给予实验组患者PICC技术。PICC方法如下:首先是要选择贵要静脉:静脉瓣少、粗、直是首要选择的穿刺静脉,若贵要静脉不能选用,则选择头静脉以及手肘正中的静脉;然后,让患者保持手臂-躯干成90°的姿势,沿着静脉的走向,从预穿刺点-腋下-右胸锁关节-第三肋间隙,对插管长度进行测量,并对患者的上臂臂围进行测量;接下来是穿刺操作,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消毒直径要求要大于20cm,并且对管道进行预冲处理。对导管的长度进行修剪,以插管鞘进行穿刺,控制进针角度,在15°至20°之间即可。看见有少量回血后,将针送入少许并送鞘。撤掉穿刺针,经过插管鞘置入导管。撤掉插管鞘以及导丝,并连接好设备,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后,用透明胶将导管固定。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将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并发症发生机率等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男女比例、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值大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不显著,若P小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并发症发生机率为44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555%,并发症发生机率为2889%。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化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肿瘤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输注营养物质以及化疗药物,而传统输液方式为反复多次穿刺浅静脉,极易破坏患者的外周血管,带给患者较大的机体损伤[2]。PICC技术可以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进而减少穿刺频率,减轻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本文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说明,相比于传统技术,PICC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

本文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仅有2例,1例为导管堵塞,1例为局部感染。我们分析,导管堵塞可能是由于正压封管不当、导管打折、或者没有控制好导管留置时间造成的[3]。因此,在实践操作中,退针以及推注要并进,保证导管内的正压;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时间;测量血压时选择没有留置导管的手臂,防止导管受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的原因包括机体抵抗力较差、没有对松动辅料进行及时处理、导管护理不当以及没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因此,要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机率,要做到以下几点: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定期换辅料;及时对留置导管进行检查以及清理;保证辅料干净、干燥;加强患者对留置导管保护的能力,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综上所述,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在临床实践中,要严格规范操作步骤,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4]。

参考文献[1] 王敏,贾月霞.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8-8.[2] 顾利利.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6(9):951-952.[3] 汪奕.肿瘤护理中PICC应用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283-284.[4] 史春辉.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22):404-404.

论文作者:吴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  ;  ;  ;  ;  ;  ;  ;  

关于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吴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