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眼中“枯燥、难学”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当前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对策,以期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对策
前言:在高职院校中,建筑力学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后续核心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建筑力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抽象概念和公式较多,所以“枯燥、难学”是学生对它的普遍印象。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不适合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质量的好坏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上,建筑力学教材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教材其实就是本科教材的压缩,侧重逻辑性和理论性,而忽略实用性,忽略了学生层次的不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特点。这样的教材构造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2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有的土建类专业还是文理兼收。这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基础薄弱,特别是数学根底普遍较差。建筑力学主要是由数学演变而来的,两者关系密切[1]。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开课前就会侧面了解到建筑力学和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挂科率高,他们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一定学不好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3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仍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建筑力学这门课。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现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和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会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等等,他们不需要掌握类似公式推导这样的理论性强的知识,而更需要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只会增加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2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根据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即使所用的教材不够完善,但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对象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科学地减少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同时增加一些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之初,教师要好好把握介绍课程的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比如,建造师、结构师等的考证内容都会涉及到力学知识;某些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升本招生考试是以力学为专业课考试科目;建筑力学与后续某些核心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力学这门课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帮助等。
2.3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虽讲解清晰,利于知识的传达,但单调、乏味,使上课内容不够生动和直观。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融为一体,更为生动地展示理论知识,将抽象概念直观化,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因其翻页较快,逻辑性较传统板书稍差一些,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也不能只用多媒体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则能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于杆件的四种变形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以flash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每一种杆件变形的过程,然后分析并总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2.4巧用生活中的力学实例
建筑力学这门课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且较为抽象。若教师在讲解时只是一味地灌输,则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为例进行讲解,则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力的平移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乒乓球中的“削球”现象。当球拍施力沿着球的边缘方向时,球就会旋转着前进,俗称“削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恰是力在平移的过程中附加力偶所致。由此,既增加了课堂趣味,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还例如,在某些条件下,一只手转动汽车方向盘和两只手同时转动汽车方向盘能达到同样的力学效果。由此可以总结出力矩和力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定期举办校内力学竞赛,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既能够使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力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为校外的力学竞赛(比如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选拔人才。
同时,通过比赛,教师能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分析、积累,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6注重课后练习环节,督促学生打好每个基础
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学生们掌握和促进知识的增进效果与课后作业密不可分[2]。建筑力学是一门计算型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才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和技巧。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才能找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建筑力学这门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前后内容的衔接性较强。其内容前后连贯,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丢失任一环节(知识点缺失),就会影响后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学生普遍反映建筑力学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建筑力学的这一特性,使学生重视起来,夯实每个基础。同时,教师在讲新的知识点之需将要用到的知识点带领学生再复习一遍,唤醒学生的记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结语:总之,建筑力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尽可能地把它讲解得更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调整,以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春舫.工程力学的教学现状及变革的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37):106.
[2]兰聘文.高职院校采矿矿电专业力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探索和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95-97.
项目支持:
1.2015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5tszy083 .
2.2017年安徽省省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赛教一体”的工程管理专业群实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0825.
作者信息:
张莉(1982年9月——)硕士,讲师
论文作者:张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力学论文; 建筑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教师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