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型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_冯革琳

创设思维型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_冯革琳

冯革琳 西安市新城区教研室 710004

摘 要: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数学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思维型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 合作互动 探索学习 思维能力

一、用“爱”和“尊重”营造能迸发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要用“爱”和“尊重”启迪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使他们健康成长。这种爱应是博大的爱,不光爱优生,更要爱那些学习无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包容或宽容他们暂时的缺点和错误,用尊重、平等、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让他们放心地、自由地探索知识,无拘无束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想象力。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我们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当然,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不要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展开合作互动,创设思维互相碰撞的环境

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可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可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1.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质量,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也即新课标所说的双基——四基。

2.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创新灵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不要直接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来解答。非由教师解答不可的问题,也应立足于启发,即以启发的方式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只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才能使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诱发创新的兴趣和灵感。要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并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以保证学生思维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创新意识。

四、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启动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巧设游戏情境。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就要求老师要把玩和学习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玩促学。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些小游戏、小竞赛,运用好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游戏应用于教学中。二是巧设故事情境。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都喜欢听故事,故事情境的设计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引入数学兴趣中来。而很多教学内容也都与各类故事相关联,那么有些数学课我们就可以用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数学活动的环境中。三是巧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要与所授新知识有关联,也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衔接,既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又是通过进一步的讲解能够学会的知识,“问题”既可来源于教材本身,也可来源于生活中。

2.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如教学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都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张廷凯 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冯革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创设思维型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_冯革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