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关于宁波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市论文,新农村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新风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宁波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抓教育,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采取通俗易懂、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主题教育、“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各县(市)区组织开展的思想道德等专项教育活动达761项,受教育农民达373万人次。
2、抓培训,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组织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各类素质培训,积极引导农民有针对性地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学技能,有效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五年来,全市各级共投入5.48亿元用于对广大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培训,受训群众达到635万人次,农民群众的政策水平、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创业精神得到了明显提高。
3、抓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改善。围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转变农村社会风气,深入开展“双整治”活动,五年来全市各级用于农村“双整治”的经费投入达到42.2亿元,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涌现了一大批外观形态整洁优美、管理服务健全周到、人文环境文明祥和的农村新型社区典型。
4、抓服务,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宁波市在建设文化大市进程中,高度重视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市共有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111个,占应建乡镇数的78.6%;全市3000余个行政村已建“六个一”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中心1883个,总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
5、抓创建,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进步。全市各地都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动员和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农村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精神文化诉求的多样性等原因,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着不少“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1.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还比较落后。2.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农民群众的素质能力还不适应。大多数农民群众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不强的实际状况没有忧患感和急迫感,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3.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目标相比,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4.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农村精神文明设施投入不足、人才队伍薄弱。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随之而上。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化少投甚至不投都没关系。三是仅在口头上重视,缺乏规划,缺乏投入。四是部分从事精神文化工作的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精力不够、热情不高。
第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精神文明从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内循环”、“自娱自乐”的状态。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公共财政难以覆盖到的农村广大地区;没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着多头布置、多头指导、多头考核的问题。
第三,目标手段不够完善。一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环境整治,轻思想教育。二是重政治理论灌输轻综合素质培养。三是重整体性轻差异性。对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心理需求的关注少,难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合力和整体效果。
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宁波市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1、着眼于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二是加强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加大对农民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确保全市广大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日有所学、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要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对于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乡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培育文化中心户等方式,增强实用性。二要强化职能,充分发挥县乡文化机构的作用。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利用设施和人才优势,加大对村级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三要加强培育,促进农村文艺团队的繁荣和发展。继续实施宁波市“六个一批”文化人才工程,表彰和奖励为繁荣文艺事业特别是农村文艺创作的有功之臣。加强对民间职业艺术剧团的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精神,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民服务。四要抓好服务,认真落实精神文化产品“两个面向”。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放映,力争到2007年底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积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加强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建设,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农村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
3、着眼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一是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二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为主题,以促进乡风文明为目标,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十一五”期间,使全市18-45周岁的农民做到有一本学历或技术证书、一项实用技能和一条致富路子;使全市每个农户家庭有一个书架、一份以上报刊杂志、一件以上文体活动器具,每个家庭成员有一项健康的文体爱好和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要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好”的要求,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按照扩面、深化、提高的要求,到2010年完成260个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对规划保留的村庄全面进行整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镇(乡、街道)为单位,突出村庄建设集约化、环境整治生态化、管理服务社区化三个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扩大文明村创建面,积极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