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教学中应用之探析论文

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教学中应用之探析论文

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教学中应用之探析

韩易浦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刑事技术系,天津 300382)

【摘 要】 现场重建理论主要应用于案件侦破,注重从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视角来分析现场痕迹、物证的状态、位置及关系等,重建犯罪行为或情节、片段等内容。 物证是现场重建的基础,也是刑事技术人员在现场发现、提取和保存的重要证据。 现场重建理论的实现依赖于刑事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又在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层面指导着刑事技术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现场重建;犯罪现场;刑事技术

一、现场重建理论及其应用

现场重建理论源于美国,是在传统的案件分析讨论基础上融入多种科学技术检验手段总结发展而来。[1]根据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的定义,现场重建又称犯罪现场重建,是“运用科学方法、物证、合理的逻辑推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获得对一系列犯罪情节的明确认识。 ”现场重建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主要代表是李昌钰博士。 李博士认为:“犯罪现场重建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的分析及物证的实验室实验,从而确定或者排除犯罪现场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过程。 ”

(一)现场重建理论的基础

20 世纪初埃德蒙·洛卡尔博士提出 “物质交换原理”,为现场重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该定律也为刑事技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质交换原理认为,只要嫌疑人与案发现场的人或者物接触,就一定会有物质的相互交换发生。 [2]

新馆建成后,借助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继续规划,分步实行馆藏复选、剔除等图书资源整合工作,作为馆藏图书资源整合的第二期。

(二)现场重建理论的步骤

1.所有案件信息的梳理

经过技术人员细致全面的现场勘查、经验丰富的法医学分析以及网侦、技侦等其他技术力量的协同合作,把所有获得的信息,包括现场访问获得的证人证言等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犯罪现场进行充分认识。梳理证据就是一个识别证据的过程,需要辨别是否可以成为证据以及证据的真伪。 [3]

2.所有物证的发现、提取和检验鉴定

现场发现的指纹、足迹、血迹、毛发、阴道分泌物、作案工具、纤维、泥土、涂料等物证都需要由技术人员提取, 并由专门的检验鉴定机构使用物理、 化学、光学、显微、生物等技术手段对于案发现场收集的物证进行检验、比对和鉴定,分析其种类、组成成分及含量,做出相应的种属认定或者同一认定结论。 [4]

(2)丰富实践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开展以“校训、校徽、校歌”为代表的校园精神,还组织五四青年节等爱国主义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这些都能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每年12月1日的艾滋病日,学生们都积极发挥主观动性,通过在校园内普及艾滋病知识,发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册和拉条幅等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关注艾滋,热爱生命;雷锋日,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以“践行雷锋精神,大学生在行动”为主题的学雷锋环保校园日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够让广大在校大学生产生热爱校园环境的热情,而且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见大,把思想政治教育细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所有线索和侦查方向的整理与总结

结合现场勘查的结果, 分析物证检验鉴定结论对于物证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矛盾点, 综合所有掌握的案件信息对犯罪情节、 犯罪过程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判断,整理形成证据锁链。

4.找出矛盾、疑点,做出合理假设与推论

对于犯罪过程或行为的多种假设, 需要有现场痕迹信息、物证鉴定结论信息、证人证言及知情人陈述信息、现场绘图、照片、摄像、尸体检验报告、现场勘查信息等的支持和验证。

在刑事技术教学课程中引入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证据的重视, 使其在工作中始终遵循物证的发现和提取要符合法律程序原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诉讼案件行成证据锁链的重要性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案件和侦破案件的能力。 现场重建是集合所有技术力量在内的协同作战中的一部分,凸现出的是集体智慧的力量。因此,现场重建的方式教学还有助于对警员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依据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需要找出上述所有信息与犯罪行为和犯罪情节之间的联系, 排除不合常规出现的因素,排除行不通的假设,通过客观的推理、假设、虚拟和实验验证等步骤,完成对案发各个情节的重建,然后按时空顺序联结为一个整体过程,最终实现重建犯罪的“全”过程。

(三)现场重建理论的方法

1.模拟动作演示

依据法医学、人体运动学、血滴动力学等知识来帮助解释死者怪异的姿势、停留位置、伤口位置等问题。要通过细节特征的观察,运用专业知识对于死者瞬间的姿势做出推断, 模拟动作推演出更符合案情的可能的动作和运动趋势以及当时所处的状态。

2.实验法

现场勘查以及物证的鉴定往往会与嫌疑人的供述出现不符合的地方甚至是矛盾, 这就需要将现场的物证、痕迹和作案人相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来探索案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 还可以通过实验对于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多个犯罪动作进行排序。

深邃冬日里的灰粉色,让粉色不像春天般稚嫩,浓淡相宜,相得益彰。想要穿出减龄的效果,一定要染指的颜色就是灰粉色。

3.计算机模拟法

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嫌疑人的作案过程, 以及受害者的受伤致死过程,可以防止模拟人员受伤,可以从第三者见证角度去看待案发现场与嫌疑人、 受害者之间动态的动作姿势和位置关系。 还可以用3D效果演示动态的过程如枪击案的过程、 爆炸案件的过程。这些案件虽无法进行真人实验,但是可以进行细节研究例如弹道轨迹、爆炸冲击波、爆炸装置的还原等。 [5]

4.犯罪心理痕迹

现场重建需要利用多个物证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使整个静态的现场转化为动态情景。 现场重建最重要的基础是物证。 可是物证以其在现场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存在。 有的物证经过撕碎、剪破、爆炸、化学腐蚀、砸扁、焚毁等物理、化学损坏之后,警员提取物证遇到最大的困难的是如何保持物证的原始形貌,并将其与犯罪行为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现场重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重组线索选择、犯罪情节设计、犯罪方向把控、实验验证、综合评价等都必须环环相扣,毫无漏洞和矛盾。

5.数学计算和几何轨迹法

测量与计算、 几何轨迹是经常用在案发现场的数学手段。精确的数据测算有助于现场重建的开展。例如交通肇事现场,刹车痕迹的测量,车辆轮距、轴距及受创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面积等测量、受害人受伤创口处的高度、面积等测量数据,都形成证据锁链,相互印证案发时的真实情况。利用几何运行的轨迹推理,可以对于车辆侧翻、转弯、撞击过程以及其它如枪弹痕迹、血迹形态与运动轨迹、爆炸现场还原等都可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四)现场重建理论的应用及局限性

现场重建不是对现场形成前的复原和对犯罪过程的完全再现, 而是对案发现场的环节问题进行推理和模拟的过程。犯罪现场往往是杂乱不堪的、残缺变形的,能从现场挖掘出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证据,使其形成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条最为重要。 现场重建依赖于物证的发现,在实践中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更多的是依靠法医的推断, 很容易忽略其他物证的细节特征。 [6]

二、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

现场重建理论对于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法医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毒化检验、文件检验等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其主要应用于杀人、爆炸、枪击、纵火、强奸和交通肇事等案件当中,注重从整体、联系、动态的视角来分析现场痕迹、物证的状态、位置及关系等问题,重建犯罪行为或情节片段等内容。 [7]物证是现场重建的基础。 而物证是刑事技术人员在现场发现、提取和保存的重要证据。物证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动态与静态是相结合的。 这个过程的整合,需借助于严谨的推理,也需要科学的实验, 所以现场重建理论的思维模式特别的重要。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发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作用。 犯罪现场重建就是将隐藏在现场环境中的所有间接证据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锁链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有利于促进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的转变, 有利于提高刑事技术人员对于司法制度改革的适应能力。

因此, 现场重建理论的实现依赖于刑事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但是从理论上和逻辑推理上来说,现场重建理论又在实践中指导着刑事技术工作的开展。 其中,二者联系的纽带就是物证。

三、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现场重建理论的必要性

5.重建现场及验证

(二)应用原则

1.强调物证和科学技术的客观性

物证是与犯罪活动有关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它能真实的反映案发事实。 但是现场遗留的物证往往是残缺的、变色的、变形的、污损的、甚至是化为灰烬的状态, 我们不得不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检验。所以技术人员在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存、检验中都要尽可能保证物证的原始形貌特征, 使其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

2.强调证据链的功能性

由式(3-1)可见,在地形的上风方(x<-b),φ随着x的减小呈指数衰减,在水平方向没有表现出波动形态,第2节中图1—5中均表现了此特点。由(3-3)式可见,在地形的下风方(x>-b),φ在x方向表现为一系列波数为αn波动的叠加,由αn=|k2-n2π2|1/2可知,这些波动的波数除与n有关外,仅与k有关,其中,k为背景场Froude数的倒数。故给定Froude数后不难得到这些波动中的最长波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波动的波数(波长)都与地形的水平尺度2b无关,因此最长波长也与2b无关。这表明,地形的水平尺度对地形下风方波动的波长无影响,决定该波长的仅是背景场。

简要案情:某年某月某日凌晨,在某市某区,有人飘在水面被人发现并报警。打捞起来死者,发现其头部有伤,排除溺死原因,有待于法医尸检。 距离打捞死者10 米处发现有碎裂的车灯玻璃,以及掉落的后视镜,推断为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受害人被车撞后落入路边的小河。 现场是一条小土路, 没有路灯。

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鼻出血患者血型构成比与同期我院住院患者中创伤类患者血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强调推理思维的缜密性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运用在有些特殊案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碎尸案、系列杀人案、变态强奸杀人案等。 往往会找到犯罪心理痕迹在受害者身上留下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曾有案犯专门选择杀害长发女子,并将其头皮揭下来。对于系列案件和变态案件, 除了收集所有的犯罪现场的物证和信息进行检验和分析外, 应该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受害客体上留下痕迹的连锁性, 从而发现其它相关证据,或者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来排除合理的怀疑。

(三)案例分析模式

教学内容:玻璃、塑料、涂料等物证的发现、提取与检验

教学案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式中与分别表征对于决策专家et而言,应急方案epm在指标cn下的实际表现情况相对于期望水平或最低要求值的损益值,t=1,2,,T,m=1,2,,M,n=1,2,,N。

(2)现场没有目击者和摄像头,这就为我们重建案件现场带来了困难。 还有可能有什么物证是我们没有发现的?

“现在已经处于价格的底点,未来价格将稍有反弹并逐渐趋于平稳。”杨同宇认为,磷复肥会议结束后,许多肥料厂家已陆续出台了订肥政策。进入12月份,将进入生产、备肥的关键时期,需求将逐渐显现,并为市场提供支撑。

(2)“...but 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is.Our campaign was never about one person or even one election...”(Hillary Clinton,2016)

1.模拟案发现场,请学生发现并提取物证

一是加大了抗旱的指导力度。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深入旱区,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其中3位部领导带领3个工作组分赴云南、贵州、广西等重灾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

2.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物证,并寻找物证之间的关联

(1)在现场搜集到的证据有哪些?

教学目标:搜集现场物证、形成证据锁链、重建案发现场

犯罪现场重建, 需要把现场所有的直接和间接证据发现和利用起来, 成为发现事实真相的最科学有效的手段。 指纹、笔迹、DNA 都是可以直接认定嫌疑人的证据,而纸张、泥土、金属、玻璃、涂料、纤维、塑料、橡胶等微量物证只是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发事实。 [8]所以,证据与证据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指向同一人或同一事实,才能有效还原案件事实。

(3)碎裂的车灯玻璃和掉落的后视镜是不是物证? 能解决什么问题?

(4)我们需要做哪些检验?

将大单体TPEG1200加入四口烧瓶中,升温至60℃使其完全融化,融化后开启搅拌;保持温度在60℃,搅拌10min后,同时开始向烧瓶内滴加单体组分A和引发组分B,控制滴加时间在3~3.5h加完。B组分加完后,保温1.0h,降温至40℃左右,加碱中和,加水稀释,得到含固量约为40%的产品。

3.学生根据掌握的现场信息和检验鉴定结果推断案发过程

4.师生分析讨论案情,分析证据之间的关系,把被害人与肇事车辆紧密联系在一起

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人与车证据链关系如下: 人—车; 死者衣物上微量物质—车前漆磨损变化;尸体头部伤痕—车右后视镜损伤痕迹;尸体腿部伤痕—右前车灯破损痕迹; 现场车灯碎片—右前车灯破损痕迹。

5.证据之间相互印证

(1)理化检验结果印证了什么?

(2)痕迹检验结果印证了什么?

(3)修理厂侦查信息说明了什么?

6.用数学测量和几何法测量数据重建案发现场7.用计算机模拟法重建案件发生过程

8.案件总结

(1)嫌疑人供述结果与现场重建过程是否存在矛盾?

1.根据用户的浏览商品和购买商品的记录,挖掘出用户线上的活动规律,针对用户电子商务活动特点,指导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提供线上的“个性化”服务。

(2)证据的发现与提取是否有遗漏?

OECD:美国经济增长稳固,但潜在风险犹存。6月6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美国经济调查报告称,美国经济正处于有记录以来最长的扩张周期之一,但面临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多,包括:企业部门高杠杆率需当局加强监管,利差可能推动美元升值;美国与主要合作伙伴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有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并削弱长期增长;财政的中长期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利用上述新建的薄层色谱法对本次抽验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有3批标识名称为“南五味子”的饮片实际为五味子饮片,19批标识名称为“五味子”的饮片实际为南五味子饮片。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现场重建就是综合现场勘查的所有信息与物证检验鉴定的结论, 结合侦查方面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推断案件过程和情节的手段。现场重建理论和思维方法对于案件的分析与侦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新科技的加入能够发挥现场重建理论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国民,邓立军.犯罪侦查前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79-186.

[2]蔡新建.物证与犯罪现场重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72-74.

[3]郝宏奎,刘静坤.如何科学地认定犯罪事实? ——《犯罪重建》译序[J].犯罪研究,2013(05):38.

[4]张秀斗.对命案现场重建理论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06):62-64.

[5]“犯罪现场重建技术的研究”项目组.对犯罪现场重建若干问题之探讨[J].公安学刊,2007(01):57.

[6]邓立军.犯罪现场重建的价值分析及其局限性[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01):108-113.

[7]张旭毅,赵晓辉.刑事技术人员现场勘查水平的高低——犯罪现场重建能力[J].法制与社会,2012(12 下):294.

[8]李昌钰.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M].郝宏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94-118.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Theory in Criminal Technology Teaching

Han Yipu
(Department of Criminal Technology, Tianjin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 College, Tianjin 300382)

【Abstract】 The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theory is mainly applied in cases detection.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traces, status, loc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crime scene and physical evidence from an overall, related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and to reconstruct criminal behaviors, plots and fragments. The physical evidence is the basis for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evidence for criminal technicians to discover, extract and preserve on si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eory relies on the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nature of criminal technology,but it also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technology work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level.

【Keywords】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murder scene; crime scene; crimin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D9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01(2019)04-0081-04

【收稿日期】 2019-04-19

【作者简介】 韩易浦(1978-),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刑事技术。

(责任编辑:唐世业)

标签:;  ;  ;  ;  

现场重建理论在刑事技术教学中应用之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