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原因论文,农村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2)01-0046-05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移,加之“两高”扩招的冲击和中等职教自身存在的不足,中等职教在经历了一段辉煌之后,在今天的社会舞台上黯然失色,学校生源质量严重滑坡,办学效益日渐低下。据统计,1999年,全国中等学校招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了67万人,是20年来中职招生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1995年这两类专业在校生比重分别为9.3%和11%,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8.1和1.7个百分点。在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这种状况是极不正常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首要因素是劳动者素质。据统计,我国农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达30.5%,由于劳动者素质差,70%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农业化肥的利用率仅达30%,每年因防疫不好而死亡的牲畜达10%。科教兴国,教育先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既有社会原因,又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
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地位的差距导致社会地位的悬殊,又形成了二元的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二元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间现实生活中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受教育等许多方面的不平等。以培养农村经济适用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然受到冷落。可以说,不打破城乡之间二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农村中等职教的受歧视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时,农村中职很多是由薄弱学校改制而来,虽然有些学校办学硬件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过去给人们“破旧”“办学水平低”的印象一时难以改变,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同时,在对口招生制度出台前,职业教育一直以“终结教育”呈现在家长面前。由于农村信息较闭塞,农民对信息的采纳敏锐性有限,对口升学政策很多人至今还不甚了解。在家长及学生对教育层次的需求逐渐高移的情况下,选择普通高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普通高中普遍实行交费扩招政策,有些学校扩招生数大大超过统招生数,分数与钞票的结合,更缩小了中职的招生空间。而为了鼓励学生上职高以解职高生源的燃眉之急,职高的分数一降再降,上职高不受婚否、年龄限制,可以一年多次招生等政策的出台,虽然刺激了中职招生,但是无形中把中等职业教育列为二等或低等教育,把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打入各类职业学校行列,从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招生上,一些职业学校“求生若渴”没有针对性的盲目宣传,不切实际的许诺,“有偿招生”的采用,更使中职声誉受损,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逆反心理。
(二)高校扩招刺激了人们对“普高”的教育需求,对口招生对中职拉动乏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学生和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普通高校顺应这一潮流,逐年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这有力地刺激了普高招生。由于教育体制不完善,中职曾一度是“断头教育”,遏制了中职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几年虽然有了高职对口招生,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招生人数和参加招生的高校上都和普通高考无法相比。据有关资料显示,三年内高职对口招生中职毕业生比例只有3%。从安徽省来看,1996年,两年高校,招生250人;1997年,七所高校,招生484人;1998年,11所高校,招生1221人;1999年,17所高校,招生1281人;2000年,26所高校,招生4967人;2001年招生1万人。而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各类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达1146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5%,中职学校招生数为422.9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54%。从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对口招生计划数和庞大的中职在校生队伍是多么不协调。同时,招生主要集中在大专层次,本科数较少。就安徽省而言,本科计划最多的2001年也才只有850人。再有,参加招生的多为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办学水平有限。至2001年,只有东南大学一所名牌高校参加安徽省的对口招生,且只招了九人。这和当前人们升学追求本科,追求名牌的社会心理是不相适应的。
(三)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盲目高移,中职毕业生出口狭窄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忽视学历和能力,往往凭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来判断其能力的错误价值取向,这种学历至上主义和观念与一些用人单位学历主义的录用方法交织在一起,在现实中起到了学校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出路堪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科技进步,使得长期以来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又逐年增加,据专家预测,至2000年后将达三亿左右,这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过剩,使得中职毕业生出路更是雪上加霜,出口的堵塞严重制约了进口的通畅。
二、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师资不配套是制约农村中职发展的瓶颈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要随生产实践发展,教学时空跨度大,教学对象在求学目标、知识基础方面巨有极大差异,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从事职教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然而,由于农村中职多是由薄弱学校改制而来,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教师较少,比例失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教育部职成教司统计,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46.71%和2.7%。且专业课教师多从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或从大专院校直接分配而来,专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职教教学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少。学历达标率和职称较低,据教育部职成教司统计,目前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全国平均仅37.42%,这和农村中职的教学是极不适应的。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对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加上一些政策限制,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相当学历和职称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及管理人才难以被引进农村中职做兼职教师。普通师范院校中担任专门培养中职师资任务的较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多不适合中职教学的因素,且培养能力有限。种种原因造成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奇缺。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农村中职办学方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农村中职的服务方向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热爱农村、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但这种效益是隐性的,不易量化的。目前许多农村职业高中并没有把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和学生在农村谋求生计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是盲目迎合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将培养重心移向对高校输送新生上,将农村中职办成了变了形的普通教育。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错误地加大了升学比例在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中的权重,这种短视行为势必造成大部分中职生求学无路,致富无门。
2.教材课程建设滞后,教学内容的调整跟不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农村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职教类型结构、内容、方法、考评等模式,基本上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特色,缺乏灵活性。目前的中职教材建设滞后,内容陈旧、老化、空泛。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适应中职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内容更新的节奏满足不了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单薄限制了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加之师资建设的滞后,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限制,使教学往往局限于照本宣科,体现不了职教的实践性特点。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建设的滞后使教学进入尴尬的境地。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中职的发展
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配,六年中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69.31元,职业中学比普通中学人均少支出80.08元,对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的中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据近几年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评估中对学生培养成本使用经费情况测算,生均经费应不低于2000元。可见现有职教经费与实际需求有多大差距。而农村职业学校除按普通中学的标准(人头费)拨款外,很少有其他补贴,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就连人头费也难以保证。经费的紧张使得一些必备的教学设施无力购买,基地无法开发,实验无法进行。同时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学校适应市场、调整培养方向能力的发挥。有些学校即使通过借贷,超前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沉重的债务也影响了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行政干预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和难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的领导、调节、服务、监督、计划、评价、决策功能,确保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
1.加强宏观统筹,促进职教与农业携手
各级政府应把职业教育列入当地社会的整体规划中,协调有关部门,将“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与实施农村职教联为一体,发挥农村职教技术优势,实现农村经济依靠职教,经济发展促进职教发展的良性循环。
2.建立抓职教行政首长负责制
将职教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和地方官员的升迁挂钩,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职教的干预力度。
3.整合职教资源,走集约化办学之路
职业教育带有很强的产业性质,产业的经营需运用各种资源,而资源各具特性,有赖于适当的经营规模,才能充分运用资源,发挥其效能。因此职业教育的经营必须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最优化原理和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佳的办学经济效益。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校际间差别大的特点。一方面,经费、师资缺乏,实验实习条件差,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职教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在学校布局及专业设置上追求“小而全”,职教资源配置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依据当地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效益,取缔那些布局不合理的学校和不具备设置条件且重复设置的专业,采取“上挂横联”的方式,发挥高职对中职、重点中职对一般中职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职教的整体推进。校际可建立“一帮一”结队帮带关系,重点职校可有偿向一般学校开放实习基地,为其培训师资,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
4.拓宽中职通向高职的渠道,发挥高职对中职的拉动作用
改变目前高中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办法,大幅度扩大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制定优惠政策或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使中职生上高职具有优先权。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强其本科的招生能力,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逐级相连的职业教育体系。制定政策,增加名牌高校对中职的招生比例,增强中职的吸引力。同时,高职教育也要在教学内容上和中职接轨,防止教学上的重复和浪费。
5.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保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的实行
各级政府应加强教育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制定有效措施,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用人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风气,扩宽中职生的出口。在乡村干部选聘,水面、厂矿的承包上,保证中职生具有优先权,并在资金、服务等方面为中职生创业提供方便。
6.加强高中阶段招生的领导和协调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教育市场,改变高中阶段招生中的混乱局面,出台一些有利于职教招生的措施,制定合理的职普比,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在招生中处于劣势的中职和普通高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实现高中阶段的协调发展。
(二)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要着力打破职教师资来源单一的局面,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
1.必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
紧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拓宽专业口径,使其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中职发展的需要。
2.在普通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设置职教部或职教师资班
承担职教师资培养任务的专业应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充分利用普通高校在师资、设备方面的优势。
3.要重点办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发挥其师资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以提高职教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依托,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另外,还要充分挖掘现有职教师资潜力,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参加教师进修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电台、电视台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参加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等渠道,砺师德,练师能。
4.要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打破身份行业界限,使一批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充实到中职学校来。采取措施,吸引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其他有专长的人员到中职任教。
(三)加强为农服务,走特色发展之路
职教的办学特色,陶行知先生早就有精辟论述。他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为社会“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从而“以物利群”、“以事利群”。他强调“教育要与农业携手”,并指出,乡村学校师生要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的职教办学思想对今天的农村职教仍有很大借鉴价值。
一些成功的农村职校的办学实践也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突出职教的办学特色,为实现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作为有特色的农村职业学校,要做到培养一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人才,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根据本地区特点,用新技术辐射一批农户,促进广大农户走“科技兴农”之路。要达到上述目标,农村职教必须坚持进村入户,可走“政府搭台,职教唱戏”的路子,由乡镇及村委会负责组织生源,职业学校负责提供师资,采用长班与短班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结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做到农闲期进村培训,培训后入户辅导,生产前现场参观,作业前实地演示,管理期巡回释疑,全程帮助解困。学校也可与农村产业集团或专业户签订协议,定期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对专业户中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应重点加强对他们的技术扶持,把他们作为学校分布在农村各地的科研网点或培养专业户的试验基地。逐步形成“学校+农产”、“学校+学生+农产”、“学校+专业户+农户”、“学校+乡镇农技校+农产”、“学校+农技推广站+农产”的多维立体的为农服务网,拓宽为农服务的渠道。
(四)提高办学质量,走“质量立校”之路
质量是学校的兴衰成败的生命线。目前中职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和用人单位对中职教育的质量存在疑虑。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必须加强教育科研,大力加强教研网络建设。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职教教研员,负责本地区的职教教研工作,并本着选强选优的原则,以本地区学科、专业最有优势的学校为牵头单位,组建学科中心教研组,以它为龙头,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逐步形成教研部门、学科中心教研组、学校三位一体,互相补充的职教教研网络。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上,应注重层次性和灵活性。对不同的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新教师,应引导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如何尽快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上;对骨干教师应鼓励其申领小型课题,在研究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对专家型教师,鼓励他们组建课题组,参加教改实验,探索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及改革的新思路,并做好成果的转化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教研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可组织开展教材教法讨论、示范教学、教学质量调查、教学质量分析与评议、教学专题讨论、开展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经验、教研成果、教学资料和信息的校际交流,促进教研之风的形成,解决单个学校,尤其是一般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切实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在教材建设上,要改变目前“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教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上,要注重“宽基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教学,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体系要从纵深型向复合型转变,从单纯的职业知识传授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促进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培养目标上,调整过去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学生职业技能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向,将其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五)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目前职业指导工作严重滞后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个对中职职业指导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内容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完整表述;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和教学框架中,还没有职业指导明确的位置。由于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加之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局限,造成中职学生职业概念模糊,职业观点陈旧,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求职中表现为“求高、求城、求名、求全、求逸”,这也是很多中职生不愿扎根农村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很多具有一定创业技能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也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军中。综上所述,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会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进行科学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的目的性。同时,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农村、自我创业的思想,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争当现代农业的创业者。
(六)试办综合高中,实现职普渗透
职教普教渗透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要满足家长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职普渗透。综合高中集高中阶段所有教育类型于一体,既有以完成普通高中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也有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还有以直接就业为重点的课程,它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目前这一形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兴起,并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浙江省的做法值得推广。该省将综合高中、普通高中、中等职校三分天下作为目标。在办学形式上,第一年开设普高相同的文化课,用普高的教材;第二年实行文理分班,各增设1-2门职业技术专业基础课;第三年按学生志愿再分流,编成高职预备班、普通高校预备班和就业预备班,对应开设和加强升学或就业相关的课程。综合高中生两年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参加全省统一的语文、数学、外语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会考,合格者发给省高中会考证书。三年后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要求的,发给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毕业证。目前,在农村中职生源紧张、处境困难的情况下,试办综合高中或在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