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选用防盗安全门的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尚师宇[1](2020)在《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住区建筑经过了一段大量开发的时期,1980-1990年代的住宅建筑成为既有住区建筑的主体,由于住宅建设标准更新、住宅品质下降、居民居住要求提高等多种原因,既有住区建筑品质与使用要求难以匹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改造,在政策、技术、标准编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但面对量大面广的既有住区建筑存量,仍然缺乏科学体系及长远规划,存在对决策多方影响因素讨论不足,对改造对象基础信息掌握不全,改造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采用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及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改造手段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功能品质提升问题,结合调查分析,梳理各阶段改造需求及影响因素。首先讨论影响建筑品质提升决策的因素,分为建筑自身和外部因素:通过调研讨论建筑自身性能品质,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大连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进行调研,通过大量实态调研、图纸调研和居民自发改造调研,归纳各年代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现状品质及典型做法;同时讨论影响改造决策的因素,通过分析改造实践案例、改造项目规划、各地政策文件,了解各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资金筹措方式;通过梳理规范演变、改造技术和历史文化,总结规范指标、技术难度及文化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判断各因素推动或阻碍改造决策的方式,分析改造决策与各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划分改造阶段提供依据。然后,收集国内外改造案例,借鉴典型及特色改造方法,按照项目重点分为节能及绿色化、安全性能、美观修缮、平面功能、可达性提升等多方面性能改造,将改造策略按照改造重点依次归类,形成围护体系改造策略库,并且尝试分析其推行的主要动因及实施难度的来源,从而为阶段性提升策略提供明确且具体的改造方式。最后,结合上述建筑自身品质需求及决策实施的多方影响因素讨论结果,对既有住区改造工作划分为基础提升、优化提升、特殊提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策略库,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改造阶段对应具体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最后选取大连市典型住宅样本,依据提升阶段匹配相应策略。研究涉及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典型特征总结工作,为补充既有住区建筑基础信息提供参考;通过多方影响因素考量改造决策,为规划改造方案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思考维度;为改造工作划分阶段,有利于完善科学改造体系的建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改造工作拓展思路。
张楠[2](2015)在《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校教保工程质量具有结构可靠性、功能合理性、造价科学性、施工安全性以及政治性等特性,其质量监管既有与一般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的共性,也因其质量监管体系和机制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殊性。军校教保工程质量形成过程共分三个阶段,即质量需求的决策过程、质量目标的确立过程和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监管,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军队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对军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供货单位等工程建设参与单位和个人的作业质量进行监管。当前,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设计变更抬高工程造价;招标工作组织不严密;合同制定不缜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交叉作业多协调难度大;不按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成品保护和验收环节不到位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制度、机制、地方保护、建筑市场以及军校内控等方面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军内外众多工程质量监管案例本文总结了五点经验做法:一是要有科学严谨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二是要有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三是要抓好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四是要有综合实力强的工程质量监管队伍;五是抓好细节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借鉴这些经验做法,本文提出了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对策:一是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建设;二是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图纸设计质量监管;四是加强招标工作质量监管;五是加强合同质量监管;六是加强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监管;七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八是加强施工后质量监管。这八项对策将给进一步规范军校教保工程建设,提高质量监管水平和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提供借鉴和帮助。
钟青静[3](2014)在《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给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建筑学领域内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在于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根据杭州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居家养老始终是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城市中既有的普通住宅作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载体,由于设计建造时针对的是普通中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导致无法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居住需求。杭州上世纪80年代所建住宅由于建设标准较低,空间使用和硬件设施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城市老年人恰恰集中居住于此类住区中,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及之后建设的住区,80年代住区中老年人居住问题更加突出。考虑到上世纪80年代住宅在杭州城市地区还有广泛的分布,且主体结构完好,仍然具有20-30年的使用年限,提出对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本文以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为研究对象,在了解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一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此类住区的老年人居住现状和住宅存在的适老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力图从建筑学角度解决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技术方面的难题,为杭州旧住宅适老化改造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
马欣[4](2014)在《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具有产品属性,所有的工业产品,大到汽车,小到家用电器,在购买时都有本详尽的使用说明书和承诺的售后服务。建筑作为种类型的产品,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功能流线和各专业不同的技术应用。从建筑策划、到设计、到建成、到交付使用、到维护维修,整个生命周期同样需要专业的服务指导,从而及时避免问题和危险发生。另外,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势必带来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的迫切性。本论文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研究,编写部具有普适性的建筑使用说明书,服务于当今建筑行业,成为建筑设计交付图纸以外,附加的项重要的建筑使用说明文件。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搭建建筑设计企业、建造方、使用方等各建筑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更好的沟通,使得建筑被更好的使用。同时通过调研研究进步了解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现状;确定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撰写方式及原则、编写依据及基础;并且通过研究撰写过程,反思本土建筑行业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反哺设计;最后总结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建筑学意义及社会意义。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实现建筑作为人活动的容器这本质功能,使建筑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同时,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延长建筑的服务年限,节约资源。本课题填补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个盲区,提出了种新的建筑行业服务模式,针对有此需求的建筑产品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更好的服务于建筑使用、建筑修缮和建筑改造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活动,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影响,实用性强。
安涛[5](2013)在《北美地区与欧洲客车安全标准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安全性能关系着汽车能否安全行驶,能否给驾乘人员及外部环境保证安全,是汽车各项性能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汽车安全标准也是汽车标准体系中最重要的法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汽车安全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演变,国际上主要以北美地区的FMVSS/CMVSS标准及欧洲的ECE标准这两个标准体系为主,并且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其它大部分国家都参照这两大标准体系直接使用或修订而成。本文主要研究欧洲及北美地区标准的内容并通过对重点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北美及欧洲安全标准的研究。随着中国客车设计及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客车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客车已经走向世界,如何满足进口国汽车法规已成为中国客车企业面对的问题。欧美两个地区的标准法规最具有普遍性。目前中国客车企业出口欧洲尤其是北美地区的数量并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北美地区较为严格的汽车安全标准给我国客车出口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加大了客车出口到北美地区的难度。北美地区技术安全标准与欧洲标准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欧洲汽车标准不仅关注安全标准还考虑着人性化需求,舒适性标准,而北美汽车标准体系主要集中在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本文先从总体上论述北美与欧洲的认证体系的特点,如何进行欧洲与北美地区的认证。以LCK6120G出口加拿大车为例对CMVSS标准法规体系进行分析并与欧洲EEC法规体系进行对比,分析CMVSS法规体系的特点。根据CMVSS法规体系的框架对CMVSS各项法规进行详细论述,并指明了满足法规特别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制动系统标准、灯具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比阐明CMVSS与EEC各自的特点及区别。中国汽车标准体系为参照EEC标准而建立,但又与EEC不同。本文分析了中国汽车标准及认证体系的特点,并列举了与EEC标准的区别。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中国客车进入北美市场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本文介绍了北美地区的汽车召回制度,对于中国客车规避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对中国标准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中国与欧洲标准的主要区别,最后介绍了中国客车出口北美地区存在的风险并对如何规避风险提出了建议,对于中国客车企业产品进入北美及欧洲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09年中通客车成功出口美国5台10米客车车身,2010年加拿大4台12米高档公交车,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及加拿大交通部的协助下,产品各项指标符合了CMVSS相应的车辆安全法规要求,本文引用了出口加拿大客车LCK6120G所进行的各项标准检测方法及测试结果,对于中国客车满足CMVSS法规应采取的措施有更实际的操作性。本文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一、对北美及欧洲汽车法规体系进行概述,介绍法规体系相对重要的安全标准内容,并对其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二、重点分析北美安全标准体系制动系统,灯具安装、安全出口等标准。三、北美及欧洲汽车标准体系区别及对于中国汽车标准的借鉴四、满足北美汽车安全标准的具体措施。
王洪博[6](2013)在《儿童专用校车逃生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令人痛心疾首的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因而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校车作为儿童上学的重要交通工具,承担着安全重任,几乎每天都与孩子接触并承担着安全重任,而运用普通的汽车改造成的校车和设计不完善的校车,既不能满足保护儿童出行上下学,甚至为儿童交通事故安全埋下了隐患。校车逃生系统是校车安全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对于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上有很多法律规范,在校车逃生系统方面的法规、技术较成熟,而我国的校车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和模仿的阶段,符合我国校车逃生系统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研究符合我国的校车逃生系统就成了当今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儿童校车逃生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在校车安全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校车相关法规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我国校车安全所存在问题及新出台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标准》从乘车人群-儿童的角度出发,关注儿童的需求,考虑其的身体、心理等特点,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并运用人机工程学、符号学、衍生设计理论以及功能转化论等设计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出一些符合校车的安全逃生的设计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儿童校车设计的安全性。在为校车制造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的同时,提倡政府加大管理法制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儿童校车安全的关注与重视。
刘洋[7](2012)在《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文中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建筑领域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建设项目改变了城市和乡镇的风貌,在建筑师们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独具匠心新颖独特的建筑项目不断建成,此外,一些国际的建筑设计力量也开始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舞台上开始施展才能。中国的建筑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在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相对于国外的建筑,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在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蚀着其价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建筑在经过短短几年的使用之后就开始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影响了建筑实现其所应具有的使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大规模的快速建设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已经过早衰老的建筑。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崔恺工作室在过去的20年来的建筑实践作品的回访和调查,对使用中呈现出的典型的使用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试图找到产生这些的问题的原因,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认清中国建筑生存的环境特点,为未来的建筑设计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可靠的改进建议。同时另一方面也意在引导社会可以进一步认识建筑的使用价值,尊重建筑,尊重建筑设计,规范和引导的建筑的正确使用,防止错误的观念和使用方式对建筑的破坏。同时也试图发现一些先行制度,标准中的误区和盲区,为完善它们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丁怡瑾[8](2011)在《城市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型自选商场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业态,而由于其特殊的内部布置和环境特点,给紧急情况下民众的逃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研究大型自选商场从建筑到逃生自救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可能提高顾客自救逃生速度的元素,提出对于大型自选商场的设计建议和改良设计,希望帮助处在大型自选商场中的普通民众在遇到灾难及紧急危机时更有效更快捷地进行自救逃生。同时,本课题引入用户研究到环境设计领域,补充环境设计在这一方面的薄弱,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数据的分析等等都可以为今后在环境设计领域进行用户研究做一个参考,让设计师更直观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使环境设计与环境使用者之间建立更直接的桥梁,更好的为环境使用者们服务。
魏凡[9](2010)在《九江化纤厂厂区安防系统工程设计》文中认为安全防范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监控及报警系统,它是利用最新高科技手段,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系统主要是通过安装在主要出入口、车间、仓库厂区围墙等地的电视摄像机、防盗报警器、周界报警器等,由保安人员在中心控制室进行全面的安全保卫监控。同时,现场摄像机画面通过数字硬盘录像主机集中录制在硬盘中,为今后迅速处理案件和纠纷提供可靠而有力的证据。由于系统本身具备生产现场管理功能,必要时,可在厂领导办公室或相关部门设立副控,通过工厂内部局域网,在厂领导办公室或相关部门的计算机上可以随时调看系统任意摄像机画面和录像资料,对工厂的日常生产工作和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本文在广泛研读相关全安全防范系统的书籍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述了安全防范系统的现状,描述了新一代安全防范系统的规划和构建理念,介绍了安全防范系统的相关概念及使用方法。以此为基础,本系统设计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稳定、节约成本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并将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
赵晶琴[10](2010)在《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具有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以更改自如等优点,是一个可以替代条形码和磁条的升级换代技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的迅猛曾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动图书馆藏书数量的不断增多,图书馆的功能也已经由传统的“文献中心模式”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中心模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图书,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首要议题。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图书管理工作中应用条码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比较,提出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实施方案。它将特殊的信息编码写入电子标签,标签被粘贴在需要识别的资料上。标签的内容可以动态改变;可以减少流通工作,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性;RFID系统在图书馆管理领域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条码技术和磁条安全机制,加速了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进程,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虽然目前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大多采用条码技术,但是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和标签成本的降低,在图书管理中应用RFID识别技术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分析了RFID系统的组成、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探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二、分析比较了条码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应用中的差异及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三、提出图书馆RFID系统的应用方案,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正确选用防盗安全门的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选用防盗安全门的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
1.2.1 研究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性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实践 |
2.1.1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 |
2.1.2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实践 |
2.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相关理论实践 |
2.2 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分类及研究方法设计 |
2.2.1 建筑——自身性能品质 |
2.2.2 决策——多方决定因素 |
2.2.3 阶段式品质提升研究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阶段式品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筑性能品质调研 |
3.1.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
3.1.2 实态特征、居民需求调研及总结 |
3.1.3 图纸信息、立面演变统计及梳理 |
3.2 改造决策影响因素 |
3.2.1 规范演变 |
3.2.2 政策导向 |
3.2.3 资金筹措 |
3.2.4 改造技术 |
3.2.5 历史文化 |
3.3 阶段式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
3.3.1 阶段划分原则 |
3.3.2 影响因素分类 |
3.3.3 阶段初步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品质提升策略及方法 |
4.1 方法策略收集 |
4.1.1 政策实践 |
4.1.2 案例模板 |
4.2 方法策略分类 |
4.2.1 外墙 |
4.2.2 屋顶 |
4.2.3 外窗 |
4.2.4 阳台 |
4.2.5 其他 |
4.3 围护体系改造方法策略分析 |
4.3.1 策略选用推动因素 |
4.3.2 策略推广难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
5.1 围护体系提升阶段划分 |
5.1.1 阶段一:基础提升 |
5.1.2 阶段二:优化提升 |
5.1.3 阶段三:特殊提升 |
5.2 围护体系阶段提升策略 |
5.2.1 基础提升策略 |
5.2.2 优化提升策略 |
5.2.3 特殊提升策略 |
5.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应用示意 |
5.3.1 改造对象选择 |
5.3.2 提升阶段计划 |
5.3.3 提升效果示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连市早期住宅修缮情况 |
附录B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部位典型做法 |
附录C 我国各时期住宅立面特征元素 |
附录D 各年代住宅围护体系规范总结 |
附录E 南北方典型城市住宅改造工程 |
附录F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调研案例 |
附录G 国内外住宅围护体系品质提升调研案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军校教保工程 |
2.1.2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 |
2.1.3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 |
2.2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的特性 |
2.2.1 结构安全可靠性 |
2.2.2 使用功能合理性 |
2.2.3 工程造价合理性 |
2.2.4 工程进度体现政治要求 |
2.2.5 符合军队要求的安全施工 |
2.3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特殊性 |
2.4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 |
2.4.1 质量需求的决策过程 |
2.4.2 质量目标的确立过程 |
2.4.3 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 |
2.5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主要环节 |
2.5.1 图纸设计质量监管 |
2.5.2 招标投标质量监管 |
2.5.3 合同质量监管 |
2.5.4 施工准备质量监管 |
2.5.5 施工过程质量监管 |
2.5.6 施工后质量监管 |
2.6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依据 |
2.6.1 基本依据 |
2.6.2 建筑规范 |
第三章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活动 |
3.1.1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目标 |
3.1.2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内容 |
3.2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常见问题 |
3.2.1 图纸设计变更抬高工程造价 |
3.2.2 招标工作组织不严密 |
3.2.3 合同制定不缜密 |
3.2.4 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 |
3.2.5 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
3.2.6 施工后质量监管措施不到位 |
3.3 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制度原因 |
3.3.2 机制原因 |
3.3.3 地方保护原因 |
3.3.4 市场不规范原因 |
3.3.5 军校自控原因 |
第四章 军内外工程质量监管实践及启示 |
4.1 要有科学严谨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 |
4.2 要有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 |
4.3 要有综合实力强的工程质量监管队伍 |
4.4 要抓好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 |
4.5 抓好细节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
第五章 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的对策 |
5.1 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建设 |
5.2 加强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
5.3 加强图纸设计质量监管 |
5.3.1 项目使用功能的质量监管 |
5.3.2 项目安全可靠性的质量监管 |
5.3.3 项目观感质量监管 |
5.3.4 项目造价质量监管 |
5.3.5 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监管 |
5.4 加强招标工作质量监管 |
5.4.1 合理选择招标方式 |
5.4.2 编制招标综合说明注意事项 |
5.4.3 组织资格预审注意事项 |
5.4.4 组织踏勘现场和招标答疑注意事项 |
5.4.5 组织评标注意事项 |
5.5 加强合同质量监管 |
5.5.1 明确工程内容和范围 |
5.5.2 明确技术要求、技术规范和施工技术方案 |
5.5.3 明确合同价格计价方式 |
5.5.4 明确变更增加项目价格调整方式 |
5.5.5 明确合同款付款方式 |
5.5.6 明确施工工期和保修期 |
5.6 加强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监管 |
5.6.1 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中的质量监管 |
5.6.2 现场施工准备工作中的质量监管 |
5.7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 |
5.7.1 对参与施工人员的质量监管 |
5.7.2 对施工材料和设施设备的质量监管 |
5.7.3 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质量监管 |
5.7.4 对施工机械的质量监管 |
5.7.5 对施工环境因素的质量监管 |
5.7.6 对具体施工作业的质量监管 |
5.8 加强施工后质量监管 |
5.8.1 施工成品质量保护监管 |
5.8.2 各环节质量验收监管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杭州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2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途径 |
1.4.1 资料收集 |
1.4.2 实地调研 |
1.4.3 归纳分析 |
1.5 研究综述 |
1.5.1 关于老年住宅的研究 |
1.5.2 关于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研究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想的老年住宅与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理论概述 |
2.1 理想的老年住宅 |
2.1.1 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及居住需求 |
2.1.2 理想的老年住宅 |
2.2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原则、理论依据和标准 |
2.2.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原则 |
2.2.2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理论依据 |
2.2.3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杭州人口老龄化特征和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 |
3.1.1 杭州人口老龄化特征 |
3.1.2 杭州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 |
3.2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特征 |
3.2.1 建设标准偏低 |
3.2.2 空间布局紧凑 |
3.3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 |
3.3.1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区老年人集中居住 |
3.3.2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区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内在原因 |
3.3.3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性问题突出 |
3.4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先行的可行性 |
3.4.1 政策支撑 |
3.4.2 技术支持 |
3.4.3 经济条件允许 |
3.4.4 可预见的良好社会效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 |
4.1 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标准 |
4.2 建筑出入口的适老化改造 |
4.2.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2.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3 公共走廊的适老化改造 |
4.3.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3.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4 公共楼梯间的适老化改造 |
4.4.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4.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套内空间适老化改造 |
5.1 套内空间适老化改造标准 |
5.2 户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5.2.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2.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3 居室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5.3.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3.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4 厨卫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5.4.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4.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5 阳台的适老化改造 |
5.5.1 基本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5.2 推荐标准的适老化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 |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发展困境 |
解决途径探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基础 |
1.3.1 导师崔恺先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
1.3.2 建筑使用后评价理论体系 |
1.3.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1.3.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立项支持 |
1.3.5 研究框架示意图 |
第二章 缺少使用说明造成的建筑使用不当 |
2.1 功能管理 |
2.2 结构系统 |
2.3 围护系统 |
2.4 设备系统 |
2.5 装修系统 |
2.6 消防系统 |
2.7 环保节能系统 |
第三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概述 |
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概念 |
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作用 |
3.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分类 |
3.3.1 按照建筑用途分类 |
3.3.2 按照使用者分类 |
第四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和编写原则 |
4.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 |
4.1.1 纸质使用说明文件 |
4.1.2 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使用 |
4.1.3 计算机模拟软件指导建筑使用说明书 |
4.1.4 多媒体交互体验式表达 |
4.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组织结构 |
4.2.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文体结构 |
4.2.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篇章组织 |
4.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原则 |
4.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
4.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
4.3.3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相关标准规范 |
第五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法规依据 |
第六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 |
6.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范围 |
6.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方法 |
6.3 模拟用户使用网页版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过程 |
第七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意义 |
7.1 社会意义 |
7.2 建筑学意义 |
第八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反思 |
8.1 建筑策划阶段 |
8.1.1 建设理念 |
8.2 建筑设计阶段 |
8.2.1 建筑结构设计 |
8.2.2 建筑装饰材料选择 |
8.2.3 建筑材料安全 |
8.2.4 建筑构造设计 |
8.2.5 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
8.2.6 建筑安全防范设计 |
8.2.7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
8.2.8 建筑节能环保设计 |
8.3 建筑运营阶段 |
8.3.1 建筑安全 |
8.3.2 维护管理计划 |
8.4 建筑改造阶段 |
8.4.1 建筑抗震加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北美地区与欧洲客车安全标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认证与标准法规体系 |
1.1.1 欧洲汽车认证及标准法规及认证体系 |
1.1.2 北美汽车认证及标准法规及认证体系 |
1.1.3 中国汽车认证及标准法规及认证体系 |
1.2 北美、欧洲及中国主要认证体系的特点及区别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客车出口欧美地区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北美 CMVSS 与欧盟汽车标准 |
2.1 北美 CMVSS 主要汽车标准 |
2.2 欧洲主要汽车标准 |
2.3 北美与欧洲主要法规的区别 |
2.3.1 北美与欧洲体系框架对比 |
2.3.2 北美与欧洲体系框架特点对比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CMVSS 主要安全标准及与 EEC 指令对比 |
3.1 CMVSS 测试报告的特点及要求 |
3.2 CMVSS101 控制与显示的位置与识别 |
3.3 CMVSS102 变速箱控制功能 |
3.4 CMVSS103 及 78/317EEC 除霜与除雾系统 |
3.5 CMVSS104 及 78/318EEC 雨刮系统 |
3.6 CMVSS108 及 76/756EEC 灯具照明系统及安装 |
3.6.1 CMVSS108 对灯具系统及安装的规定 |
3.6.2 76/756 EEC 对灯具系统规定及与 CMVSS108 对比 |
3.6.3 CMVSS108 灯具安装要求主要特点 |
3.7 CMVSS120 轮胎与轮辋的选择 |
3.8 CMVSS121 与 71/320 制动系统 |
3.8.1 71/320EEC 对汽车制动系统的规定 |
3.8.2 CMVSS121 制动系统规定 |
3.8.3 CMVSS121 与 71/320EEC 主要区别及分析 |
3.9 CMVSS217 与 2001/85 部分关于出口的规定 |
3.9.1 CMVSS217 关于出口的规定 |
3.9.2 2001/85EEC 中关于对出口的规定 |
3.9.3 CMVSS 主要特点及与欧洲标准的主要区别 |
3.10 小结 |
第4章 中国汽车标准体系特点 |
4.1 中国主要汽车标准 |
4.2 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的区别 |
4.2.1 2001/85EEC 与 GB13094-2007 的区别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客车出口北美地区的风险 |
5.1 中国客车出口北美区的风险 |
5.2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儿童专用校车逃生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相关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相关背景 |
1.2 学术价值和意义 |
1.3 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
1.3.1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汽车安全标准与逃生系统研究概述 |
2.1 国外汽车安全标准 |
2.1.1 美国汽车安全标准 |
2.1.2 欧洲汽车安全标准 |
2.1.3日本汽车安全标准 |
2.2 我国汽车安全标准 |
2.3 国内外汽车逃生系统现状 |
2.4 汽车逃生系统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种交通工具逃生系统 |
3.1 多种逃生形式 |
3.1.1 飞机逃生系统 |
3.1.2 火车地铁逃生 |
3.1.3 船舶逃生 |
3.2 现有汽车逃生系统 |
3.2.1 现有客车逃生系统 |
3.2.2 现有轿车逃生系统 |
3.3 机动车所需逃生情况分析 |
3.3.1 交通事故 |
3.3.2 车辆失火 |
3.3.3 车辆遇水 |
3.4 汽车逃生方式分析 |
3.4.1 开门逃生 |
3.4.2 破窗逃生 |
3.4.3 天窗逃生 |
3.4.4 后备厢逃生 |
3.5 汽车逃生误区 |
3.5.1 汽车遇水逃生 |
3.5.2 破窗逃生工具选择 |
3.6 正确逃生方法 |
3.6.1 选择正确逃生工具 |
3.6.2 选择正确逃生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用儿童校车现状与法规 |
4.1 专用儿童校车定义 |
4.2 国外校车发展及现状 |
4.2.1 美国校车 |
4.2.2 欧洲校车 |
4.2.3 日本校车 |
4.3 国内校车发展及现状 |
4.3.1 我国校车的发展 |
4.3.2 我国校车的运营模式 |
4.3.3 国内校车市场现状 |
4.4 校车管理制度现状 |
4.5 校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4.5.1 校车安全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 |
4.5.2 缺少针对校车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
4.5.3 合理、高效的校车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
4.5.4 校车安全管理内容存在部分缺失 |
4.6 缺少系统的校车安全管理措施 |
4.7 完善我国校车管理的对策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校车逃生安全性 |
5.1 儿童身心特点 |
5.1.1 儿童心理特点 |
5.1.2 儿童人机工程学 |
5.2 儿童校车安全性 |
5.2.1 主动安全 |
5.2.2 被动安全 |
5.3 儿童校车逃生系统 |
5.3.1 儿童安全座椅 |
5.3.2 校车逃生出口 |
5.4 如何提高儿童校车逃生安全 |
5.4.1 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参照附录) |
5.4.2 增强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校车逃生系统创新与设计 |
6.1 校车安全座椅的创新设计 |
6.1.1 座椅人机设计 |
6.1.2 座椅约束装置设计 |
6.1.3 座椅材质的选择 |
6.1.4 校车安全座椅书包架 |
6.2 破窗灭火器创新设计 |
6.3 校车玻璃创新设想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表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建筑的使命和价值 |
1.1.2 我国建筑使用现状概述 |
1.1.3 国外建筑使用情况概述 |
1.2 研究意义和角度 |
1.2.1 选题的由来 |
1.2.2 选择使用方式作为研究角度的理由 |
1.2.3 对建筑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指导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章 概述 |
2.1 研究对象 |
2.1.1 崔恺工作室概况 |
2.1.2 调查项目的选取 |
2.1.3 调查项目的分类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评价标准 |
2.3 研究框架 |
第3章 策划和设计环节引发的使用问题 |
3.1 和规划相关的使用问题 |
3.2 任务书制定中的一些问题 |
3.2.1 任务书的前瞻性不足 |
3.2.2 任务书制定得不够准确 |
3.2.3 任务书对于建筑合用频率的估计 |
3.3 专项设计的缺失或不协调 |
3.4 弹性空间的设计 |
3.5 被设计方案策略性牺牲掉的使用功能 |
3.6 设计控制的不足 |
3.6.1 广告位的控制的力度不足 |
3.6.2 设计深度控制不足 |
3.7 小结 |
第4章 管理使用阶段的问题 |
4.1 功能调整和置换 |
4.1.1 功能调整的成因及实例 |
4.1.2 功能调整的指导原则 |
4.2 建筑入口管理 |
4.2.1 建筑地面入口管理问题 |
4.2.2 建筑平台入口管理问题 |
4.3 建筑空间的错用或弃用 |
4.3.1 杂物的随意堆放 |
4.3.2 户外庭院的弃用 |
4.3.3 户外平台的弃用 |
4.4 过度安全防范 |
4.4.1 过度的防盗防范 |
4.4.2 过度的防坠落防范 |
4.5 检修、清洗、维护困难 |
4.5.1 检修 |
4.5.2 清洗 |
4.5.3 维护和替换 |
4.6 规范验收 |
4.7 小结 |
第5章 工程技术问题汇总 |
5.1 保温隔热问题 |
5.1.1 建筑入口的保温 |
5.1.2 高大空间的控温 |
5.1.3 玻璃幕墙及天窗的隔热 |
5.2 防水排水 |
5.2.1 天窗排水 |
5.2.2 室外平台的排水 |
5.2.3 地下室返潮 |
5.3 通风问题 |
5.3.1 卫生间排风 |
5.3.2 其他房间的通风排风 |
5.4 室内吊顶 |
5.4.1 无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4.2 做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5 设备及控制 |
5.5.1 设备分控 |
5.5.2 电源、开关位置 |
5.6 建材老化及损毁 |
5.6.1 玻璃爆裂 |
5.6.2 外墙老化和损毁 |
5.6.3 设施的人为损毁 |
5.7 小结 |
第6章 使用中的改造 |
6.1 合法建筑改造的操作流程 |
6.2 加建面积 |
6.2.1 封阳台 |
6.2.2 庭院封顶 |
6.2.3 屋顶加建 |
6.3 空间重新分隔 |
6.3.1 空间分隔的原因及案例 |
6.3.2 空间分隔的操作原则 |
6.4 垂直交通改造 |
6.4.1 交通空间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4.2 垂直交通改造的操作原则 |
6.5 内装改造 |
6.5.1 内装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6 立面改造 |
6.6.1 立面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7 设备管线管道加建 |
6.7.1 加建设备管道管线的原因及案例 |
6.8 小结 |
第7章 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 |
7.1 建筑师和业主在建筑活动中各自的立场 |
7.2 使用中不良现象的溯源以及责任划分 |
7.3 建筑师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3.1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
7.3.2 提高业务水准,以及对建筑控制的深度 |
7.4 使用者及业主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4.1 任务书的制定要准确而有前瞻性 |
7.4.2 提高管理水平,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方法 |
7.4.3 理解和尊重建筑设计 |
7.5 建筑师和业主沟通机制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5.1 项目洽谈期间的沟通 |
7.5.2 提供建筑使用说明书 |
7.5.3 重视设计的售后服务和定期反馈 |
7.5.4 委托原设计单位进行改造设计 |
后记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附录二 策划和设计环节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三 管理和使用阶段的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四 工程技术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五 建筑改造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六 使用中的问题因果关系图 |
附录七 崔恺工作室部分建成项目回访调研报告 |
(8)城市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性的防灾避难问题现状 |
1.1.2 建筑内部环境逃生自救系统现状 |
1.1.3 课题背景 |
1.2 城市大型自选商场概述 |
1.2.1 城市大型自选商场的定义、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2 选择大型自选商场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
1.2.3 大型自选商场环境设计与逃生自救系统之间的矛盾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结论的运用意义 |
1.3.2 用户研究置于环境设计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2 论文框架概述 |
1.5 研究目标 |
1.5.1 改善 |
1.5.2 探索 |
1.5.3 综合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大型自选商场室内环境设计及其逃生设计现状 |
2.1 城市大型自选商场概述 |
2.1.1 定义 |
2.1.2 大型自选商场的分类 |
2.1.3 建筑特点 |
2.2 内部环境设计要素 |
2.2.1 空间布局 |
2.2.2 必要元素 |
2.2.3 界面设计与色彩运用 |
2.3 逃生系统 |
2.3.1 相关法律及法规 |
2.3.2 空间布局 |
2.3.3 相关设备与系统设计现状 |
2.3.4 标识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自选商场购物与紧急疏散时心理与行为 |
3.1 大型自选商场活动心理简述 |
3.1.1 大型自选商场环境形态对心理的影响 |
3.1.2 大型自选商场环境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
3.2 逃生心理与行为 |
3.2.1 大型自选商场人群活动概况 |
3.2.2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变化过程 |
3.2.3 紧急状态下影响个人行为的个体心理因素 |
3.2.4 紧急情况下的人群心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设计与用户研究理论 |
4.1 用户研究的观念 |
4.1.1 用户研究概念 |
4.1.2 用户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
4.2 用户研究与环境设计 |
4.2.1 环境设计引入用户研究现状 |
4.2.2 环境设计用户研究中适用的用户研究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用户研究 |
5.1 研究内容 |
5.1.1 城市灾害事故特点 |
5.1.2 逃生过程分析 |
5.1.3 逃生行为与逃生环境 |
5.2 研究方法 |
5.2.1 环境设计用户研究方法 |
5.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2.3 研究与实验地点选择 |
5.2.4 研究与实验注意事项 |
5.3 实验设计 |
5.3.1 深度访谈内容设计 |
5.3.2 情境实验研究 |
5.3.3 问卷调研 |
5.4 研究过程 |
5.4.1 深度访谈 |
5.4.2 情境实验 |
5.4.3 调查问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设计建议 |
6.1 研究结果的分析 |
6.1.1 实地调查分析 |
6.1.2 用户研究结果分析 |
6.2 大型自选商场逃生系统设计导则建议 |
6.2.1 针对大型自选商场的逃生系统导则建立 |
6.2.2 大型自选商场逃生系统设计导则建议 |
6.3 设计应用 |
6.3.1 实例选择 |
6.3.2 界面与色彩 |
6.3.3 照明导向 |
6.3.4 空间与设施 |
6.3.5 其他设计发想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1.1 城市大型自救商场逃生系统的提升 |
7.1.2 城市大型自选商场逃生系统设计的局限性 |
7.1.3 环境设计中的用户研究运用体会 |
7.2 研究展望 |
7.2.1 用户研究方法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
7.2.2 室内逃生系统设计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
附录一 深度访谈记录 |
附录二 调研问卷样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9)九江化纤厂厂区安防系统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2章 安防系统概述 |
2.1 安全防范的功能 |
2.2 安全防范具体措施 |
2.3 安全防范系统构成 |
2.4 安全防范系统划分的子系统 |
2.5 安全防范系统管理系统的划分 |
2.6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对象的划分 |
2.7 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体系 |
2.8 安防行业现行国家标准和现行行业标准目录 |
第3章 设计依据及系统配置 |
3.1 本方案设计参照标准 |
3.2 主要设备 |
3.2.1 前端设备 |
3.2.2 机房设备 |
第4章 系统组成及功能 |
4.1 前端设备 |
4.1.1 摄像机 |
4.1.2 数字光端机 |
4.1.3 三合一避雷器 |
4.1.4 报警装置 |
4.2 机房设备 |
4.2.1 录像控制设备 |
4.2.2 络视频管理服务器 |
4.2.3 显示设备 |
4.2.4 主控操作台 |
4.3 副控设备 |
4.4 供电系统 |
第5章 工程预算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常见自动识别技术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图书馆管理技术与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 |
2.1 引言 |
2.2 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
2.2.1 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
2.2.2 RFID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效果 |
2.3 图书馆应用条形码技术和RFID技术的比较 |
2.3.1 条形码概述 |
2.3.2 图书馆流通及图书安全管理的方式 |
2.3.3 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优点 |
2.4 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4.1 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需求分析 |
2.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组成 |
3.1 引言 |
3.2 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
3.3 RFID系统组成 |
3.3.1 硬件组件 |
3.3.2 软件组件 |
3.4 RFID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
3.5 RFID系统分类 |
3.6 RFID系统工作原理 |
3.6.1 RFID技术的物理原理 |
3.6.2 能量耦合和数据传输原理 |
3.7 信息处理系统模型 |
3.8 基于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FID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模拟实验与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项目实施方案 |
4.3 模拟试验 |
4.4 图书馆使用RFID所面临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正确选用防盗安全门的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尚师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军校教保工程质量监管问题研究[D]. 张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 [3]杭州上世纪80年代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D]. 钟青静. 浙江大学, 2014(07)
- [4]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D]. 马欣. 天津大学, 2014(05)
- [5]北美地区与欧洲客车安全标准对比研究[D]. 安涛. 吉林大学, 2013(04)
- [6]儿童专用校车逃生安全性研究[D]. 王洪博. 南昌大学, 2013(02)
- [7]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D]. 刘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01)
- [8]城市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设计与研究[D]. 丁怡瑾.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9]九江化纤厂厂区安防系统工程设计[D]. 魏凡. 南昌大学, 2010(04)
- [10]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D]. 赵晶琴.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