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球项目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发生机制(综述)
□仲文婕(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31)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手球项目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为手球项目运动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手球 运动损伤 现状 机制
1、手球项目运动损伤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姚鸿恩等对我国男女12支手球运动队180名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92人,女运动员88人)进行伤病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损伤发生率为26.67%,且急性损伤的发生率高于慢性损伤;女子运动员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发生率均高于男子运动员。损伤部位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膝关节(44.44%)、踝关节(12.96%)、腰部(7.40%);损伤类型共计15种,以关节囊与韧带损伤为主,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关节囊及韧带的损伤 (10.56%)、骨折 (4.44%)、髌骨劳损(3.33%),并指出膝关节损伤仍是手球运动损伤防治的重中之重。李莉在手球运动损伤的成因与对策一文中得出以下结论:90%以上的女子手球运动员存在不同部位的伤病,患病率高的部位依次为小腿、膝关节、腰背部;以小腿为主的损伤主要包括跟腱炎、韧带损伤、骨膜炎、脚踝扭伤、骨折等;指出手球运动损伤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提出教练员、科研人员有关心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控制好运动负荷,督促其做好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的职责,但对其具体预防对策并未做出深入探讨。娄海波等对江苏男子手球队一线与二线共49名队员进行损伤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运动损伤率高达71.4%,且二线队员的损伤发生比率较于一线队员高3%;急性损伤发生比率为71.4%,二线队员由于动作技术相对不够纯熟,故急性损伤发生比率高于一线队员,而一线队员因为训练年限长,故慢性损伤发生比率高于二线队员;损伤部位发生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脚踝、膝关节、肩关节;损伤类型主要为肌肉与韧带损伤;不同位置的损伤发生比率也不同,由高到低分别为内锋、边锋、守门员、底线、和核心。内锋与边锋位置主要的损伤发生在肩部与脚踝部;守门员主要损伤发生在髋、膝、踝部;底线位置主要损伤发生在膝关节与腕、掌指关节处。李志敢等人对31名广东女子手球队队员进行调查,发现训练年限与运动损伤发生比率呈“V”字型关系,即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他指出一开始的高损伤率是由于队员各项生理机能弱与动作技术不完善导致的;而经过7年及以上专项训练的老队员,由于生理上对训练的厌倦性适应、错误动作的定型、受教练关注度少以及一些慢性损伤的困扰,在训练与比赛中更易发生损伤;而训练年限在4-6年的队员年龄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体能充裕的鼎盛时期,此时专项技术动作发展基本成熟,更是队伍中的核心队员,受教练关注度高,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最佳状态,因而损伤发生比率也较低。
1.2、国外研究现状
Leidinger在对男子手球运动员的损伤调查研究中发现,手球上肢发生损伤的比例为35%,下肢发生损伤的比例为45%,膝关节占下肢损伤的21%,踝关节占下肢损伤的12%。尽管有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手球运动员发生的损伤在上、下肢之间平等分配,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急性损伤在手球运动中涉及下肢更多,且不论训练年限和性别。此外,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手球损伤的研究整理发现,国外学者早在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对手球运动损伤进行研究分析,而国内学者到21世纪初才对手球的运动损伤开展研究。从侧面说明我国手球起步较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对手球项目的科研水平欠缺。
2、运动损伤发生机制
国外学者Langevoor在观察手球的高水平比赛中发现手球的接触性损伤发生高达80%,国内学者王琳琳在相关研究发现,在训练强度、技术发展、损伤定义相近的情况下,手球运动员的损伤发生比率高于足球、篮球运动员,并且明显高于排球运动员,这与手球项目的固有特点是分不开的。从供能方式来看,手球是以无氧供能和无氧有氧混合供能为主的项目,容易引起肌肉的疲劳与酸痛,致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从竞技方式来看,手球比赛需要双方运动员在60min的比赛中,完成运球、传接球、防守、突破、打门等一系列技术动作。比赛中身体对抗猛烈,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暴力冲撞,很容易造成韧带、肌肉、关节等软组织闭合性损伤。从竞赛规则来看,手球作为一种开放性项目,规则中允许合理的推拉、抱人等动作,在比赛中为了挣脱防守队员或阻挡进攻队员,往往动作幅度较大,这增加了对抗的激烈性。Asembo在研究中指出,发生在手球比赛中的损伤,有50%以上是由于犯规引起的,同时,因为运动员合理的犯规次数在手球比赛中不受限制,这使得犯规又称为一种“战术”。部分教练员或运动员在比赛中利用这种规则打“擦边球”,直接增加了运动损伤风险指数。娄海波、张泉在2014年对江苏男子手球队进行伤病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脚踝部是运动损伤发生比率最高的部位,这主要是由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手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决定的。踝关节又名距小腿关节,属屈戌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能够在矢状面上做背屈、跖屈运动。从踝关节的解剖结构而言,它属滑车型关节,外踝比内踝低,内踝处有内侧副韧带,又名三角韧带,包括浅层的胫距后韧带、胫舟韧带、胫跟韧带与深层的胫距前韧带,这三条韧带强有力的抵抗距骨的外翻和外旋,而外侧副韧带相比之下力量较弱,故很容易在运动中造成踝关节内翻,导致外侧副韧带拉伤受损。在日常训练与比赛中,快速的攻防转换,移动闪躲变向需要迅速改变身体重心及移动方向,同时间内要求完成跳跃传球、阻断、打门等动作,运动员在跳跃下落时重心不稳,踩在对方球员或本队队员脚背上,或因为场地不平,很容易造成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其外部表现为红、肿、热、痛、脚踝活动度受限。而在脚踝的急性扭伤后继续参加训练或比赛的队员比例高达18.2%,受脚踝韧带松弛等慢性损伤影响的队员几乎都正常参加日常训练,这又成为下一次急性损伤的隐患,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这种慢性踝部不稳定的发病机制涉及踝部韧带与内部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反复损伤之后的感受减弱。失真的感受输入减弱了身体产生及时、有效的防御性响应以保护踝部,尤其是在预料之外的迅速内翻紊乱之后,长期如此,形成脚踝的习惯性扭伤。
手球运动在比赛中攻防转换迅速,要求急停、变向,这依赖于膝关节的活动从而来完成身体的转动,膝关节除了负载运动员自身体重,又承载了额外的扭转力,而如此大的负荷主要依赖于关节面的软骨,即半月板来承受。半月板是位于膝关节内的新月形状的纤维软骨结构,有运动时稳定膝关节,减小胫骨关节的抗压应力,润滑关节软骨,提供本体感受和引导膝关节的关节运动等作用,但膝关节长期的高压作业或多或少会对软骨产生大于其能承受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退行性改变,软骨面由光滑逐渐变毛糙,甚至脱落剥离,暴露出骨面从而引发疼痛。半月板在外缘处血液供应最充足,相反,半月板内边缘无任何血液神经供应,一旦形成磨损,仅靠关节活动分泌的滑液远远不够达到损伤修复目的。膝关节的稳定性不是依靠其骨性结构来实现的,而是根据其软组织的约束,同半月板一样有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作用的还有四条韧带,分别是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十字韧带根据它们在胫骨上的附着点而得名,前十字韧带(ACL)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内面;后十字韧带(PCL)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上、内,止于股骨内踝的外面。前后十字韧带共同作用,阻止膝关节所有运动的极限幅度。大约70%与体育相关的ACL损伤是通过非接触下或至少低接触性情况发生的;大多数PCL损伤则与高能量的创伤有关,有关由运动导致的PCL损伤的报道很少,大约1/2的PCL损伤与膝关节其他组织损伤同时发生。任亚东对不同动作对十字韧带损伤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在比赛对抗中扭转力或冲击力过大时,超过其承受范围很容易造成十字韧带的损伤。若ACL的功能丧失,则限制胫骨平台向前移动的负担便落在半月板的身上,因此患有慢性ACL伤害的队员,时常合并有半月板损伤。
参考文献:
[1]姚鸿恩,荣湘江.中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及其病因学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5,(02).
[2]李莉.手球运动损伤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娄海波,张泉.江苏省男子手球运动员损伤调查分析[J].运动,2014,(23).
[4]李志敢,黄晓华,张甲秀.手球运动员训练年限与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A Leidinger WG,Pforringer W.Traumatology in indoor handball sports[J].Sportverletzung Sportschaden:Organ der Gesellschaft fur Orthopadisch-Traumatologische Sportmedizin,1990,4(02).
[6]Hoeberigs JH,van Galen WC,Philipsen H.Pattern of injury in handball and comparison of injured versus noninjured handball players[J].Int J Sports Med,1986,(7).
[7]Nielsen AB,Yde J.An epidemiologic and traumatologic study of injuries in handball[J].Int J Sports Med.1988,(9).
[8]Dirx M,Bouter LM,de Geus GH.Aetiology of handball injuries:a case-control study[J].Br J Sports Med,1992,(26).
[9]徐勤儿,佟双艳,宋证远,李同灵.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0).
[10]李志敢,陈润麟.广东省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特点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2).
[11]陈家贵,曹彦彬,劳丽春.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情况分析[J].体育科技,2009,30(3).
[12]桂源海.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8).
[13]任亚东.女子手球运动员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成因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中图分类号: G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9-190-2-ZQ
作者简介: 仲文婕,女,本科,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标签:手球论文; 运动损伤论文; 现状论文; 机制论文;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