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在WTO框架下的竞争优势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对策论文,框架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中《农业协议》的达成,将农产品贸易这一被严重扭曲的部门引到有秩序的公平竞争中来,一揽子协议决定使各国倍加保护的农业不得不向自由化贸易方向迈进,我国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签字国,除了可以享受协作带给我们的利益外,也不得不履行协议中的各项义务和承诺。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 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就成为攸关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在WTO框架下的竞争优势
里昂惕夫之谜提出的“比较利益陷阱”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而也使人们认识到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贸易利益的过程才是各国贸易的根本,所以,如何使单纯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在WTO规则下的竞争优势, 最终转化为贸易利益是我们制定对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在WTO框架下, 除了关税以外的政府支持和出口补贴都被削减、农产品的创汇额和竞争力将取决于国内土地经营规模、人均资源存量、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价格的程度,也就是说,最终影响农产品竞争优势和贸易利益的直接因素将是农产品价格,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将是土地经营规模、人均资源存量、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1、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因素
我国人多地少的事实使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仅为4.35亩(1994),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劳动生产率以产值计算,1994年我国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为4818.2元,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15亿公顷,人均为2.5公顷,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7%;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面积为15亿亩, 人均为1.25亩,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1/3; 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目前我国为27%—35%,发达国家为70%—80%。如果我们将以上诸因素用农业总生产率来表示,即农业总生产率=农业总产出/农业总投入,将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作为农业部分生产率分别来考察,从1952—1985年,我国土地生产率翻了两番,由每亩的22.84元增至101.37元,年均增速为4.6%;劳动生产率从总体上看,提高了162%, 每年平均2.95%;而资本(包括技术)的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资本的这种“惰性效应”是与资本替代规律相伴而生的,所以只有增加资本投入量才能抑制其副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在资源刚性约束下,必须加大资本,技术投入量,才能提高农业总生产率,使原有数量上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竞争优势
2、竞争优势的直接因素——价格优势
(1)粮食已丧失价格竞争优势。近几年来, 国内的粮食收购或议购价格不断上涨,而国际市场价格却基本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作为粮食主要品种的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我国1995年价格分别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8.8%、71.1%、27.4%和17.8%,虽然1996年以后粮食价格有所回落,但确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据美国农业部预测,与此同1995年相比,2000年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将会下降。那么,中国的粮食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削弱。
(2)油料生产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优势品种。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耕地面积限制,虽然目前油料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并且花生和油菜籽总产量居世界之首位,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国内食用植物油的供需缺口将难以缩小,况且,国内榨油业的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如无法提高其经营水平,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将直接影响油料生产发挥其竞争优势。
(3)天然纤维竞争优势分化。棉花价格会随着入世而开放, 很快会改变目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势,丧失价格竞争优势,而其它品种,如生丝,麻类,绒毛一直是我国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随着全球消费的变化和国内工艺的成熟,将会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汇产品。
(4)肉类和水海产品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我国猪肉价格低于国际市场57%,牛肉低84%,羊肉低54%,价格优势明显。鳗鱼和对虾作为我国出口的大宗水海产品,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且出口秩序混乱,但如果将我国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及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考虑进去,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5)园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园艺产品是水果、蔬菜、 花卉的总称。我国目前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苹果、柑桔作为我国水果出口的主力,分别在价格上比国际市场低41%和47%。蔬菜和花卉也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工艺改进和包装、保鲜技术进步将使我国园艺产品发展为高附加值的竞争优势产品。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对策。
1、从战略角度重点保护粮食生产。我国是一个有12 亿人口的大国,虽然粮食已失去了价格优势,但是仍不能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这是因为:首先,国际市场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需求量,会造成世界市场的不稳定;其次,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再次,大量进口粮食,交通运输和外汇支付也是很大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应在WTO规则下巧妙地保护粮食生产,对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设置较低的关税,而对粮食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设置较高的关税,也就是说通过农产品内部竞争优势的不同及战略地位的不同分设不同关税,这样既可保证整体关税水平符合WTO规则,又实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 另外,要扭转目前粮食的绝对比较劣势,除使用协议给予我们的调控空间外,还应从粮食生产内部,即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上挖掘潜力,因为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主要是为了弥补生产成本的上升。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是抑制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手段。
2、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大力培植农业的发展后劲。 “绿箱”政策是协议中的不被限制之列。其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金融保险体系以及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投入,可以使我们在运用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将一些被限制的支持合法化,将更多的资本和财力投入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另外充分利用WTO 规则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政策,允许发展中国家较长的关税削减年限,尽可能地在允许保护的空间里尽快地培植农业生产发展。
3、充分发挥具有潜在和绝对竞争优势的产品的创汇能力。 如上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很多品种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要创造更多的贸易效益,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农产品,如园艺产品、纤维产品中的麻、丝、绒毛和肉类水海产品,这些收入需求弹性大的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因此,提高其附加值,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将会带来更多的贸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