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行的市场化发展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银行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银行是一个国外舶来概念,直译于community bank,最早起源于美国。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社区银行是一种地方所有、在一定区域内经营的独立的金融机构,其资产规模在数百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之间。①美国监管机构一般根据监管需要,通过设立一定的标准将监管范围内的部分银行划分为社区银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最初将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作为划分社区银行的主要标准,但如果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能够满足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超过33%、核心存款在总负债中占比超过50%、在少于4个州设立机构等条件,也会列为社区银行;而如果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没有贷款或核心存款、境外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于10%、特定领域资产占比超过50%,也不列为社区银行。②相比监管机构,学者在对社区银行进行定义时更强调其产权结构和金融服务的“本地性”。De Young等在2004年发表的《社区银行的前生、今世和未来》(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e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一文中详细讨论了社区银行的定义,指出了仅靠资产规模界定社区银行的不足,并强调“社区银行是为本地家庭居民和企业提供存贷、交易结算等传统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这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银行所收集的信息使其相对于大银行具有相对信息优势,并且具有仅在一定区域内拥有实体机构、股份保持为本地所有等特点”。 综上所述,社区银行可根据如下特点进行定义:资产规模一般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产权和服务集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主要从事传统借贷业务,并善于利用软信息进行关系型借贷。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社区银行作为中小型民营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文献综述 社区银行在国外是一种成熟的金融形态,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研究也较为全面。④社区银行最大的经营优势在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并形成理论共识:社区银行相对大型银行具有利用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的比较优势,而这种贷款方式符合中小企业等小型经济单位的特点,因此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一方面,中小企业适合采用关系型贷款进行融资。Peterson和Rajan(1994)、Machauer和Weber(2000)研究发现,与某一金融机构存在关系将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因为与银行等保持密切关系有助于银行获取更多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社区银行在提供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Hauswald和Marquez(2000)指出,由于社区银行具有地域性,与借款人物理距离较近,建立管理的成本较低,因此社区银行在与中小企业建立关系、发放信息不透明的贷款方面具有优势。此外,Stein(2002)认为大银行较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在处理软信息时较为困难,而软信息是关系型贷款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结构更为简单的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具有发放关系型贷款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由于金融监管放松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冲击,社区银行数量大幅减少,学界的讨论也集中在社区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自生能力上。总体来看,大部分国外学者持乐观态度。De Young、Hunter和Udell(2004)以及De Young等(2004)认为尽管社区银行的传统优势受到了金融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的一定影响,但关系型贷款的基础建立在银行与企业的个体联系上,由此所获得的信息优势不会降低,因此社区银行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Jones和Critchfield(2005)、Robertson(2001)以近几十年的美国银行业结构性变化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美国银行业在今后稳定时期的结构中仍将保留几千家社区银行的结论。Stark和Gage(2011)认为社区银行数量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是兼并而不是破产,他们指出小型社区银行面临相对更高的平均营业成本、资本监管要求和不明朗的前景,战略性兼并将为他们提供难得的注资机会,但相关的社区银行业务并不会因兼并而减少。Britton(2010)认为,社区银行必须在传统的存贷款产品外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收入来源。Isaac和Smith(2011)认为,联储(FED)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应从监管准则、频率等方面放松对社区银行不必要的监管,而社区银行自身则应回归传统的中小企业和家庭业务战略,减少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 国内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初。⑤巴曙松(2002)、钟伟(2004)对美国社区银行进行了概念性的介绍,指出了社区银行具有定位中小市场、本地化经营、专注传统业务等特点,认为社区银行可以作为中国放松银行业管制的突破口,防范基层金融空洞化。晏露蓉和林晓甫(2003)从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人居民消费三方面对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并认为社区银行在市场定位、人缘地缘、集中经营、风险识别、灵活便捷等方面具有市场竞争力优势。王爱俭(2005)通过剖析民营银行、民间金融与社区银行的联系,认为社区银行在本质上即是小型民营银行,可以作为民间资本的入口,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如何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贺瑛(2004)详细介绍了各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实践,强调了政府在社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晏露蓉和林晓甫(2003)认为中国可通过民营企业资本组建、现有小银行机构改造和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监理社区银行体系。王爱俭(2005)指出,相比“新设”目前更适用“改造”的方式来发展社区银行,同时对管理模式、实施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社区银行监管一般性框架。在选择哪些金融机构进行“改造”这一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乃至邮储银行都有学者撰文支持,包括黄励岗(2005)、周鸿卫和文慧(2011)、李瑞红(2012)等。此外,邓向荣和苗萌萌(2012)、王紫薇(2014)分别对美国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中国社区银行的借鉴意见。 总体看,国外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国内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研究则主要是采用“介绍外国经验——对中国启示”这一模式。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引入社区银行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但缺乏宏观性视角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讨论如何发展社区银行时有照搬国外经验的倾向,并没有考虑中国的现行法律、体制、金融基础设施等层面的约束,在具体操作层面缺乏深入思考,导致政策建议缺乏可行性,难以起到务实的推动作用。 三、社区银行是符合中国需要的金融形态 1.社区银行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完全。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并且在中小企业层面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中小企业资产约占全部企业资产的54%,但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0%。这一问题的本质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产生市场失灵。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作为资金所有者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决策过程,而企业作为资金使用者拥有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具有从银行获取信息租金的冲动。因此在信贷过程中,银行会要求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基于不同的信息类型,银行开发了多种贷款技术,主要可分为交易性贷款和关系性贷款两大类。前者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抵押资产和信用评分等信息,不涉及人格化特征,易于量化和传递,称之为“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而后者则主要使用通过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包括日常业务往来行为、利益相关者评价、社区信誉等,具有强烈人格化特征并且难以量化和传递,称之为“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见表1)。⑥显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轻、结构简单,难以提供合意的硬信息,因此更适合关系型贷款。但软信息的获取需要长时间的接触,沉淀成本较高,同时形成的文字信息具有定性化特点,不如数字信息易于进行定量损益分析,与大型银行所采用的批发式标准化信贷流程难以有效对接。由于中国银行业中大型银行仍处于主体地位,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缺乏对接银行,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社区银行能够有效利用软信息,具有关系型信贷优势,可以显著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软信息在收集和使用等方面具有与硬信息不同的特点,⑦这些特点决定了社区银行相比大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利用软信息。信息在信贷过程中所涉成本主要包括外部收集成本和内部传递成本及代理成本。社区银行机构定位于所在地区,与本地中小企业客户具有天然的联系,职员也主要来自本地区,人员相对稳定,具有收集软信息的比较优势;而大银行一般会在多个地区设置机构并在全辖配置人员,员工本地化程度较低,因此在收集软信息时沉淀成本更高。而传递成本和代理成本则主要取决于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复杂度和审批制度。一般而言,组织结构越复杂审批链条越长,则传递成本和代理成本越高,反之亦然。社区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不具备大型银行的“总_分—支”多层纵向结构,横向的部门设置也倾向整合化,因此代理成本和传递成本都要低于大银行。同时,由于软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建立在长期的业务合作基础上,因此中小企业和社区银行的业务合作一般都具有自我加强的延续性,客户关系相对更为稳固。这种长期的合作能够降低软信息所涉及的平均成本,因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银行更适合为中小企业贷款。 2.社区银行是中国最优金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在于动员储蓄、配置资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判断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其配置资金的效率:只有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才能够最快地积累资本,实现高效的经济增长。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因而内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处于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特征、风险特性和融资需求,而不同的金融组织在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资金配置方面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时,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⑧ 中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社区银行是中国最优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IMF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GDP总量为58.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活动人口7.93亿,人均GDP为4.3万元,约为美国人均GDP的1/8,居世界第86位,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国家。从企业来看,中国工业企业在数量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共占企业总数的97%,其中小型企业占79%;从人均资产来看,大中小三种类型企业的人均资产分别为106万元、55万元、56万元,⑨说明中国中小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使用更多,整体看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由表2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资本使用方面更有效率,每单位资产能够产生更多的收入和利润,相比大型企业能够更快地进行资本积累。因此,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中国现阶段推动经济高效增长的内生必要条件。从投资者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投资人较为分散,一般不具备专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因此监管部门要求金融市场融资者必须通过第三方审计等方式进行信息披露,而这种信息披露会产生包括审计费用等较高的固定成本,因此从金融市场融资需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在贷款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挖掘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因此相比金融市场更适合资金需求规模小、信息质量较差的中小企业。在对银行的具体分类中,如前文所分析,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银行相对大银行更适合对中小企业贷款,因此中国的最优金融结构中应该存在大量的社区银行。 3.社区银行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社区银行所带来的不仅是金融“效率”的提升,还承担着金融“公平”的职能。为追求规模经济,原有全国性大型银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战略向大城市和大型企业倾斜,并逐渐撤并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网点。这一趋势使得村镇出现金融服务空洞化、资金从农村倒吸向城市的“虹吸”现象,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力量较为弱小,不足以弥补大型银行网点撤并所产生的金融服务缺口。这些现象的结果是金融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而广大村镇地区则逐渐成为金融荒漠,金融服务覆盖面呈缩小趋势,这与中国近年所倡导的普惠金融背道而驰。在发达国家,社区银行是为偏远村镇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政府也通过多种途径对社区银行予以支持,包括通过法律或其他方式限制跨区经营竞争、政府直接投资、提供政策优惠等,来鼓励引导社区银行专注本地业务,为本地社区企业和居民提供存贷、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从而提高金融服务的“公平”程度,增强金融体系的普惠性。 四、社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中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当前社区银行在中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数量上,根据银监会2013年年报,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其中具有类似社区银行特征的金融机构包括145家城市商业银行、468家农村商业银行、122家农村合作银行、1803家农村信用社、987家村镇银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共3574家。但考虑到部分发展快、规模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选择的全国性大银行战略,实际上的类社区银行机构占银行业总数不到90%。相比之下,截至2014年6月,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总数为6656家,其中有6200多家是社区银行,此外,还有6500多家信用合作社,在数量占比方面远超中国。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2013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占比约为30%,但其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不足全部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一半(根据银监会年报、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社会责任报告计算所得)。相比之下,美国社区银行总资产约为银行业总资产的10%,但提供了超过58%的中小企业贷款。 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按资产,2003-2013年)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3年年报。 2.社区银行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首先,民营资本进入依然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银行应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提高市场效率。但截至2013年,中国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的中小银行仅有100余家。由于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属于经济命脉行业,同时经营风险较高,对专业技术和人才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民营资本相对缺乏金融行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一旦过度扩张出现问题,将损害广大储户的利益,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时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此外,民营资本控股银行有进行违规关联贷款的冲动,使银行沦为股东企业的专门融资傀儡,催生金融风险。因此,虽然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民营资本逐渐放松了管制,允许民营资本以入股、发起等形式进入银行业,但监管机构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采取高度谨慎的态度。同时,由于股权结构僵化、政府缺乏主动调整的动力,而且民营资本进入缺乏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现有地方性银行虽然民营资本持股占比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股权为政府或国企所有,而且在大多数银行中拥有实质控制权,民营资本作为实际管理人进入银行业仍然困难。 其次,与地方政府存在利益冲突。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以财政为主、金融为财政服务的政策,银行在实质上是作为财政工具存在。经过金融体系改革,中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地方性银行领域仍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包括产权结构不清、政府管理和行政干预之间界限模糊、人事任命和薪金激励制度受政府控制等。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地方政府惯于对地方性银行资金的运用施加财政化影响,使之成为隐性的地方性财政资金。尤其在地方政府政绩存在GDP导向、习惯于投资拉动经济,但财政资金有限且政府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这种隐性资金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如果按照市场化原则将地方性银行改造为独立的社区银行,则地方政府将失去一部分重要的可控资金,因此社区银行改革势必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 最后,配套政策制度尚不完善。一方面社区银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需要有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以及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以防控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权益;另一方面社区银行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保障职能,具有社会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中国目前银行业适用的法律规章包括《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公司法》《破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办法等,但并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尚不成熟,并且缺乏支持社区银行发展的具体、可操作的财税金融政策。此外,社会征信体系、信用保险及贷款担保行业等配套金融基础制度也亟待发展和完善。 五、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设计及政策建议 1.以增量改革作为社区银行当前发展的主要路径 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约束,当前发展社区银行应以新设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为主,同时兼顾对现有地方性银行的改造。改造地方性银行属于存量改革,虽然能够利用现有银行从业人员、经营经验、地方客户信息和资源,节约一定的社会成本,但这些银行所固有的产权不清、治理架构混乱、政策性包袱沉重等历史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厘清化解,并且改造过程中必将面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因而改革的效率、效果前景并不明朗。而在存款保险制度公布之后,进行增量改革的阻力已进一步下降,通过新设社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市场,相比之下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更积极的市场影响,进而倒逼推动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科学设计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审批透明度,消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并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采取联邦注册和州注册的二元银行结构之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采用了分级注册制度。通过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中小型银行可以选择注册成为标准较低的地方性银行。中国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放权给地方,设立地方性银行准入标准,同时限定必须在本地区经营,必要时对经营范围也进行一定的限制,以满足本地化和风险把控需要。在二元注册制度下,监管部门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差异化资本金要求,但门槛不宜过低;同时,应严格限定较高的社区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避免过度扩张,使其能够自担风险。在股权结构方面要重视股东资本实力和金融业参与经验,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也要注重本地化和股权分散,确保社区银行对本地区的金融服务及避免关联交易问题。 在改造社区银行进行存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一刀切。从当前中国的银行业机构来看,按照社区银行定义,适合的改造对象包括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较好、市场环境比较开放的地区,可以主要着力于进一步促进政企分开,对内开放,敦促国有资本主动退出,建立清晰的现代产权结构。同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框架,在人事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更加市场化,在制度上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在经济发展欠佳地区,则可以先通过政府增持股份、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金融优惠政策等方式补充资本金、消化不良资产,吸引民间资本入资,同时对经营状况较差或功能冗余的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进行整合,降低行政资源和财政资金的浪费,提升整合后个体银行的自生能力。在社区银行具备自生能力后,政府则需逐渐撤出股份,以保证社区银行的市场化运营。 2.构建社区银行差异性监管体系 银行不同于普通企业,必须通过完善的内部治理、持续的外部监管和市场化的退出制度确保其能够防范、化解风险。但同时监管制度也应注重差异化,避免银行产生过多的监管负担。一方面,由于主要从事传统业务,社区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信贷方面,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行业及地区集中度风险等,而不是大型银行所面临的交易风险、做市风险、产品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规模较小,单个社区银行影响力不大,并且业务大都局限在所在地,相互之间关联性很低,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过多影响,不具有系统重要性风险。此外,社区银行相比大型银行规模小,人员少,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也简单,如果采取与大型银行相一致的监管要求和措施,将会给社区银行带来不公平的成本负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提出,应根据不同银行的规模、复杂性、风险程度及经营模式来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⑩因此,对中国社区银行的监管框架进行顶层设计时,也应注重差异化监管原则,在保证监管质量、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为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监管环境,降低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在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方面,考虑到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一方面必须重视社区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强调自我风险管理能力,侧重于敦促社区银行建立与自身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内控框架,包括专门的风控部门管理、稽核部门审查、监事会监管等;另一方面应考虑对风险管理状况良好的社区银行简化监管程序、消除不必要的监管措施,包括设立符合社区银行特点的监管评级办法,对监管评级达到一定标准的社区银行降低现场监管频率、延长监管周期、免除部分监管报告义务等,同时应允许社区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规模对内控体系进行整合简化。此外,为了获取更好的反馈效果,还应加强社区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社区银行个体影响力较小,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增强沟通效果。行业协会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去行政化,保证独立性。 在退出制度方面,社区银行应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进行优胜劣汰。中国以往银行倒闭的案例较少,一方面因为银行多有政府背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缓冲机制,为了减小社会震荡,大多采用了政府参与的形式进行接管重组。这种政府直接参与的处理方式实质上为银行提供了政府隐性担保,不利于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金融风险观念,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社区银行作为市场化的民营银行,政府需建立起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在其退出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需要设计一整套包括风险救助、市场退出和事后处置的明确可行的操作程序,并以明确的条例进行确定,以保证社区银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序处理;其次,要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缓冲作用,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为公众存款设立防火墙,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保护存款人权益,避免挤兑出现;最后,要不断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知识宣传教育,逐步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正确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银行倒闭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恐慌。 3.完善配套政策和金融环境 由于社区银行具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参照国外经验,政府一般通过对社区银行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引导,以保证社区银行能够致力于提供中小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同时,考虑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性,还需要对全局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考虑,对涉及的配套体制和金融环境进行同步改革和完善以保证政策效果。在制定政策时,一方面需注重支持与实效挂钩,通过对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社区金融服务情况等进行考核,引导社区银行真正提供社区金融服务,避免搭便车现象;另一方面需注重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方式进行调节,避免直接参与。在配套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解决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问题。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和融资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推动市政债发行使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一方面要敦促国有资本主动从地方性银行退出,并从人事制度等方面削减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银行的行政干预能力,逐步剥离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银行的控制和依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出售在地方性银行持有的股份,地方政府可以以所得款项成立专项基金,用以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利率补贴等。其他配套改革还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使社区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推动社会征信体制建设,建立市场化信用约束机制;促进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区银行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优化中国金融结构、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所能够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明确社区银行作为中国下一步推动民营银行发展的方向。当前社区银行发展面临民营资本进入仍然困难、与地方政府存在利益冲突、配套政策制度缺失等阻碍因素,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路径设计,明确准入标准,从制度层面减少政府对地方性银行的干预,构建与社区银行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建立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并完善配套政策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一整套社区银行体系。我们应充分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道路,真正发挥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作用,促进社区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 ①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2518. ②刘春航.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2(14). ③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中,学者使用“中小银行”“小微银行”等概念作为分析对象。笔者认为,在早期由于技术条件制约,规模较小的银行不可能开展非社区银行属性的业务,因此其自然属性就是社区银行。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小型银行也具备了从事非社区银行类业务的能力,但真正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作用的仍是从事社区银行业务的银行。因此严格来讲,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发展社区银行。 ④关于美国社区银行的详细理论综述可参考严谷军.关系型贷款与美国社区银行自生能力: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6(7),以及其博士论文《竞争环境下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研究》。 ⑤关于中国的社区银行的详细文献综述可参考王浩等.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J].西部金融,2013(2). ⑥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⑦参见表1,引自徐忠,邹传伟.硬信息和软信息框架下银行内部贷款审批权分配和激励机制设计[J].金融研究,2010(8). ⑧林毅夫.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⑨由于统计数据调整,此处数据采用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⑩本·伯南克.美国社区银行及其监管[J].银行家,2006(5).标签:银行论文; 社区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成本结构论文; 政策风险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