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利益探索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利益探索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对利益问题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马克思论文,中对论文,利益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开始于《博士论文》,唯物史观最终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利益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对利益问题的最初涉及

马克思最初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观点体现了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倾向。他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出发,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原子论看作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体系,并把这种自我意识当作时代精神的象征。这时的马克思把物质看成是被动的,而把精神看成是能动的,并反对把世界的本质看成是物质的,而主张世界的本质是包含着物质的精神。在这种理论观念的支配下,马克思不可能深入于社会实际去研究利益问题。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是其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实现的。正是在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马克思开始提出了利益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对出版自由的不同态度是同各等级的利益相联系的。“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的人,而是等级,还有什么镜子比关于出版的辩论更正确地反映省议会的内在实质呢?”〔1〕上层等级的代表捍卫的是私人利益, 只有农民等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普遍利益。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对利益问题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

由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赖在森林里拾拣枯枝作为生活的来源,而国家则为了维护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制定越来越严厉的惩罚性法律。马克思公开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倍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辩护。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和法作为理性自由的存在方式,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马克思正是在接触到物质利益之后,才开始把着眼点转向社会。这时的马克思仍力图从原有的哲学信仰出发去解决理性和现实的矛盾,这从他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国家和私人利益的关系,他发现,要弄清楚摩塞尔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至少看到两个方面即私人方面和国家方面,因为不能想象摩塞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无关,正如不能认为摩塞尔地区位于国境之外一样。”〔3〕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私人利益和国家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研究现有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发现,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

二、对利益问题的深入探讨

马克思解决物质利益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的。通过批判马克思发现,国家理性决非是市民社会的先验基础,相反,市民社会本身即居民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的物质利益领域,才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这是马克思唯物性地具体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学说的首次尝试,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条唯物地理解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向和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个方向和道路的基础和前提便是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研究。但是,当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只具有反思辨的性质,还没有形成物质社会关系第一性的思想。这时马克思对于私有财产仍然是从私人利益、等级特权等法权关系的形式上加以理解,对于私有财产和政治国家的联系也仍然是从意志关系的意义上去理解。因而,他只能用普遍的国家本质去反对现存的政治国家,用抽象的人民主权去反对现存私人利益和特权。可见,要揭露市民社会和国家对立的真正原因,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历史和经济分析,这是马克思行将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在1843年的克罗兹纳赫时期写了五册题为“历史—政治”的读书摘录,探讨了阶级利益和所有制的历史联系,其中反映了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关注。摘录的资料表明,所有制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它总是通过革命完成的,而任何革命,又总是由其特殊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普遍利益的阶级领导的,革命的结果是废除旧的所有制和确立本阶级的所有制。由于进一步看清了所有制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了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更深入地探讨了经济问题,《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其中的两篇代表性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探索了消除这种分离、实现对社会根本改造的道路。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是利己主义的个人,在利益上相互分离,在行为上彼此利用,甚至自己奴役自己。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只有抽象的Citogen(公民)才是真正的人。”〔5〕这就是说,政治国家虽然承认了人的普遍本质,但却使它成为徒具形式的公民权利,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不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政治解放而是人类的解放。政治解放,固然粉碎了束缚市民利己主义的精神羁绊,个人完全成为脱离社会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个人,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因而得到彻底的实现,但社会等级却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根本任务则要在实际上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矛盾,克服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异化)。“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完成。”〔6〕马克思认为, 任何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阶级的特殊利益必须同社会的普遍利益相一致(哪怕是瞬间的一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实际承担者。

马克思《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表明他已意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而这种觉悟与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德法年鉴》上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的世界观已经完成了根本转变。

三、关于利益问题的成熟理论

马克思世界观的第二次转变,即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发生在1844—1845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涉及经济领域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这时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已从宗教和哲学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领域,开始从经济理论上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他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在《手稿》中使用异化劳动的概念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人道性,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马克思写道:“按照国民经济学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而社会却总是而且必然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8 〕从而,马克思得出结论:“社会是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隶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9〕另外,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时还指出:“在国民经济学中,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被认为是社会组织的基础。”〔10〕这说明马克思看到了利益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反对斯密把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社会利益相等同,他说:“斯密从土地所有者榨取社会一切利益这一事实得出结论说,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社会利益一致,这就荒谬了。”〔11〕在此,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利益,看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必须消灭私有制,强调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异化,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真正的解放,从而提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现实的经济关系,研究私有制下各种经济现象的规律。但是,由于马克思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研究经济学,并企图用异化劳动来揭示私有制的矛盾,所以他只能解决私有制的价值评判,而不能触及私有制的本质。

1844年8月—11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放弃了异化理论,而研究了劳动和实践,由此接近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向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迈出了一大步。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考察了社会实践的功能和性质,指出实践活动既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又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双重性,认为思想必须从属于利益,而不能和利益相背离。正是利益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正义和美德的思想只是装点历史的花环,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历史本身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另一方面,不难了解,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地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12〕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只有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思想才能唤醒群众,使群众起来为反对资产阶级而斗争。这里,马克思已经唯物地揭示了利益的社会性本质,并从资本主义的具体生产关系出发,认为私人利益就是私有制社会关系的表现,从而抽象出对一般利益范畴的认识。他指出:“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然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13〕马克思进一步解释道,生活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就是指通过私人利益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规律的纽带而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以此推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就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马克思还分析了群众利益,他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和他们的利益,而不是什么神秘的抽象概念,从而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总之,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阐述的一系列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从利益关系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从而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创立体现在他在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部著作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对利益问题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马克思认为,分工造成私有制,引起利益的分离和对立,形成国家,利益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现实关系。他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4〕他认为,分工进一步引起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15〕可见,利益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而人们相互拥有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他还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的产生和实质,“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的形式。”〔16〕他认为,国家产生、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分工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关系、阶级关系。他认为国家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在实质上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利益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他的思想每前进一步,他的理论每发展一个阶段都与在利益问题的研究上逐步深入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对利益问题的探索,促使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

注释:

〔1〕〔2〕〔3〕〔4〕〔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42页、82页、217页、35页、443页、443页、464页。

〔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55 页、101页、76页、79页。

〔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103页、145页。

〔14〕〔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68页、84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利益探索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