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贸发展和外贸管理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汇与效益的关系
在出口创汇和企业效益的关系问题上,先后有三种提法: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追求创汇指标,统负盈亏,不提企业效益;二是从1988年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开始提在坚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出口创汇,或说出口创汇与经济效益并重,三是去年一段时间出口滑坡,又提扩大出口创汇是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的根本任务、重中之重,是经济效益的基础所在;实际上又把出口创汇摆在第一位。
把出口创汇摆在第一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中,由于外贸垄断经营,国家制定汇价,统负盈亏,宏观效益可以计算,即使企业出口亏损,算总帐可能仍是盈利的。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外贸经营已出现较激烈的竞争,汇价基本上按外汇的供求状况确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仍将出口创汇置于经济效益之上,是违背市场经济改革走向和不利于外贸长期稳定发展的。在微观方面,这种做法迫使国有贸易公司为完成出口创汇任务,无利甚至亏损也要出口;如有的省市要求没有完成出口创汇任务的企业买外汇凑数,有的企业用配额管理商品出口的高盈利补贴其它商品出口的亏损:长此以往,势必削弱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力,使其在同三资企业以效益优先的出口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汇率、外贸经营已基本市场化,出口创汇的宏观效益主要通过企业效益体现,不宜再用算总帐的办法去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出口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1%急升为1993年的18%,若按1美元对人民币8.7计则达25.4%;远远高出居世界贸易排名第一位和第三位的美国和日本。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不利于缓解通涨压力。
因此,应当重新摆正出口创汇与效益的关系,回到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努力扩大出口创汇的提法上来。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应以汇率、税率为主要手段,通过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实现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宏观目标。
“低价竞销”与国际竞争
我国外贸出口从1978年的97.4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917.7亿美元,年均递增16.1%;比1978年前29年递增率高5个百分点。近15年出口的高速增长,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主要是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993年的80%以上;而制成品中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其中,“三资”企业和来(进)料加工工业增长突起。从工业结构角度看,我国外贸增长,主要得益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外商投资传统工业以及以乡镇为主体的含有外商投资成分的来料加工工业的增长。这种工业结构下的产品,成本低廉,自然出口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出口产品价廉,是中国产品挤入早以饱和的世界市场的主要手段。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与世界传统工业大转移,中国生产力大发展互为因果,由此形成外贸发展与国内各产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大人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属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型”的发展中国家。从农业人口占的比重看,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水平。解决中国的就业压力,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和生活水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相当一段时间仍是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加上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密集性工业存在的空间回旋余地很大。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鼓励先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和产品出口仍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价廉的工业品也就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体。当今世界上,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很多,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在与我国争取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工业转移方面存在激烈竞争。低成本生产、“低价竞销”实际上争的是世界市场和生产力的国际重新布局,争的是劳动力充分就业,争的是本国经济发展赶超其他国家。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就业增加的结果,是国民收入增加,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增加,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工业进一步发展,进出口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提高。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绝不能把汇率并轨的好处白白让给外国人,不能把它作为低价竞销的本钱”。这只能是一种不了解经济规律的良好愿望。一国货币贬值,使本国商品相对于他国币值变得更便宜,从而刺激本国商品出口,经济动力就在于同样数量的商品出口,换得的外汇比过去少而得到的本国货币不少甚至增加,外国消费者减少支出增加购买。批发零售商经营获利增多而更有经营积极性,生产者、出口商用出口得到的外汇可以比以前换回更多的本国货币。由于平均利润规律,一国汇率贬值的好处,不可能由出口商独得。人民币贬值、汇率并轨免除“有偿无偿”上交外汇产生的好处,被生产、出口、外国人各环节分享,完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
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是加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建立中国商品的良好信誉,用价廉物美的商品进一步挤占世界市场。只有当我国实现了劳动力充分就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低价竞销”自然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但“低价竞销”在某些方面要给予限制或禁止:一是实行出口配额限制的商品。这类商品由于国内紧缺需要限制出口,或在某一国际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目前和将来都无法与我国竞争;或我国与他国签有双边协议,列入出口被动配额。这类商品出口因为实行数量控制,配额成为稀缺资源,可用某种管理办法限制低价出口,以获得垄断利润。二是对有可能引起国外反倾销的商品,对重点国别要限制低价出口。三是不压出口指标,不用出口创汇作单一指标搞奖励,防止企业为了完成出口创汇任务不计成本低价竞销。
如何看待一般贸易创汇与三资企业创汇
在外贸、外汇领域,多年以来把一般贸易创汇看得大大重于三资企业创汇,甚至有人将三资企业出口不作为创汇看待。实际工作中,来料加工出口在1993年以前不列入出口金额统计,各省市出口位次排名、广交会摊位分配、出口配额的分配等都要对三资企业出口打折扣计算或另眼看待。这些看法和做法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利于我国外贸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健康发展。
判定一般贸易创汇和三资企业创汇孰轻孰重,要解决二个认识上的问题——为什么创汇和如何看待国家外汇支付能力。
外汇的用途主要有:进口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包括技术),满足国家行政、公民对外汇的需求。扩大出口创汇的过程和结果一般表示国际交往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一般贸易和三资企业出口在创汇上没有什么差别,差别主要在外汇的使用和控制上。一般贸易的创汇,由于产品多为国产原材料,生产、出口企业自身使用外汇少,净创汇多,在出口金额与三资企业相同的情况下,能提供更多的外汇给其他部门使用。同时,一般贸易创汇,外汇由国家银行收购,国家可以集中调度使用。三资企业在出口净创汇和国家银行收购外汇上不如一般贸易。但是,三资企业用汇进口生产设备、原材料,出口成品,沟通了国内外物贷交换,发展了生产;用部分外汇支付工资以及内销部门符合国际口味的产品,增加了国内劳动就业,有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准。以深圳为例:按九龙海关统计,1993年深圳三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1亿美元,其中出口59亿美元,外贸逆差3亿美元,但加上当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仍是外汇顺差。三资企业进口基本上是生产资料,其中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13亿美元;占三资企业进口总额的21%。当年三来一补工缴费6亿多美元;深圳外来人员通过邮局寄往内地的汇款达75亿元,绝大部分是由100多万打工者寄出。至于三资企业创汇后由企业保留现汇帐户,自行支配,并不影响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因为一国的外汇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而不取决是否由国家银行强行收购,集中控制。在外汇可以自由兑换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其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国家并不强行收购外汇,仍可实行外汇自由兑换。因此,仅仅将国家收购的外汇视为国家外汇和代表一国的外汇支付能力,是计划经济观念和体制的遗留。由于近几年外商投资增长快,进口机器设备多,三资企业进出口出现逆差,但将外商投资收入计算进来,仍有较大顺差。这些外汇以三资企业现汇帐户的形式存在国内的银行,是可以代表我国的外汇支付能力的。它与一般贸易外汇的差别仅仅是支配者的不同。
正确看待三资企业创汇的作用,结合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的观点,对于制定正确的外贸政策、引进外资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目前有争议的一些行业外资引进是否过多、如何落实三资企业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参与原来分配不到的配额招标,三资企业购买纺织品配额出口,外贸领域引进外资、广交会摊位的分配等等问题,都应从新的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