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越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1999)02-0069-03
学术界围绕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展开了长期讨论,虽几起几落,仍经久不衰,其旨不在理论兴趣,而在实践意义。管窥讨论的盛况,的确深受启发,同时又感有些观点与经典作家原意若即若离,故拟就相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理解,不妥之处,诚请指教。
关于跨越的实体。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全部论述,都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本身的特殊状况及其所处的国内国际特殊背景展开的。而就整个俄国社会而言,当时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已不存在跨越问题了。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跨越的实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整个社会。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农村公社还处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初始阶段,但却具有土地公有、劳动组合、民风朴实的特点,因而是保留到资本主义的时代的“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4页。 )俄国农村公社较之其他国家农村公社的幸运在于,俄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社会结构没有象其他殖民地国家的农村公社那样受到殖民者的摧毁和破坏;同时,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发展起来,还没侵蚀到农村公社,因而农村公社仍处于原始状态。当时农村公社面临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封闭的状态下按部就班自然发展。由于公社内部已经具有巩固自身和瓦解自身的二重因素,即土地公有,房屋、农具、产品私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随着这些因素的演化, 公社进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形态是必然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依然漫长。二是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公社经济结构受到侵蚀和破坏,以致变成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这个可能性很大,而且迫在眉睫。三是公社尚未受到资本主义侵蚀以前,俄国爆发革命,中断了资本主义侵蚀农村公社的进程,并同时触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待革命胜利后,在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将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引入农村公社,由原始公有制发展到现代公有制。这种可能性所受制约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俄国革命以及由它触发的欧洲革命都还仅仅是一种期待。因此,马克思只把它作为一种设想提了出来,这种设想能否实现,一切取决于条件。
2、关于跨越的主体。跨越的主体是指跨越的主导力量。 实现跨越需要有积极能动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农村公社本身,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农村公社“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8页。)所以,没有理由相信在 19世纪还处于原始形态的农村公社能产生出具有现代素质的跨越主体来。这个主体也不是西方无产阶级。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没有祖国,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要相互支援,但并不主张那种脱离主客观条件的革命输出。可见,跨越的主体只能是俄国革命的主体。俄国革命的主体是谁呢?马克思没有明说。从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看,一个可能是俄国无产阶级,一个可能是民粹派。当时俄国无产阶级还是自在的阶级,而不是自为的阶级,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革命。至于民粹派,他们除了采取一些冒险行动外,不可能发动群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然而对跨越来说,俄国革命这一环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存在一个难以破解的矛盾,即在当时情况下,要使革命的主体成熟起来尚需时日,而俄国农村公社很可能在革命的主体成熟以前就被业已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瓦解了。马克思在思索跨越问题时疑虑再三,不能说不与这个问题有关。
3、关于跨越的对象。在论及跨越对象即“卡夫丁峡谷”时, 马克思几次谈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如俄国可以不必象西欧那样先把很大部分农民变成无产者,因为那样将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3页。)如果与它同时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页。 )很明显,马克思所希望跨越的“卡夫丁峡谷”这一使农民彻底破产、流浪街头、成为雇佣劳动者的耻辱之谷,就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对此,在我们了解跨越的目标后或许会看得更清楚。
4、关于跨越的目标。跨越的目标是指跨越到哪里。对此, 马克思指出:西方对农民的剥夺是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俄国则相反,它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共产主义所有制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7页。 )这是促使马克思思考跨越问题的原因之一。要防止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共产主义所有制,就必须把原始共产主义所有制提升到现代共产主义所有制。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后来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又指出:没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是在公社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都不可能达到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10页。)可见, 跨越目标是共产主义的起点,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是可以选择的,但生产力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不能选择的,就象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而没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选择的社会制度也是不稳固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穷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页。 )这本身就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可选择性,换言之,其可选择性又是有条件的。所以,恩格斯指出:只有“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富来为整个社会服务,”并“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成果,”落后的俄国才能缩短发展过程,“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503页。)由此可见,纵向的跨越是以横向的补充为前提的,利用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与利用资本主义成果发展农村公社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否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句空话。在农村公社跨越的目标上,马克思、恩格斯与民粹派的主张形似相同,但内涵却泾渭分别。
5、关于跨越的条件。马克思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 从世界的总体格局来考察俄国农村公社的,他把对俄国农村公社状况的考察看作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演变的总体思考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使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世界历史轨道之外独立发展。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历时态的传统因素,而且取决于共时态的时代因素。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何去何从,“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那么使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社会跨越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第一,农村公社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第二,保存农村公社的现行状态,阻止资本主义经济对它的破坏和侵蚀。第三,进行俄国革命,只有俄国革命才能拯救农村公社。第四,俄国革命作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推动西方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第五,俄国在取得胜利了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帮助下,“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对农村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原始公有制上升为现代公有制,并成为整个俄国新社会的生长点。
6、关于跨越的推论。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在严格设定的条件下的一种可能设想,一种逻辑推论,因而是一种具有探索性质的理论。众所周知,由于马克思设定的条件尚不具备,尤其是由不成熟的生产力决定的不成熟的革命主体没有也不可能发动俄国革命,使马克思这一设想能变成现实。此后不久,“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进入了公社土地所有制迅速解体的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3页。)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科学价值。 对马克思的学说作总的思考,是否可以把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层次、三种情况:第一,世界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向高级依次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这个序列不能中断,不能跨越。第二,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阶段可以缩短,不能跨越。诚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1页。)但它可以缩短妊娠期并减轻分娩的痛苦。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人们的视野大大开阔,自觉程度大大提高,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寻求最适合本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从而形成后发优势并大大缩短历史发展过程。这是促成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便是一例。第二,地区历史发展阶段可以跨越。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设想、中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些地区所在国家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这些地区与整个国家已连为一体的情况下,它们没有必要把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重走一遍,而可以在国家的帮助下,获得跳跃性发展,从而跨越一个或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逐步达到与本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程度。综上所述,民族国家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能跨越;地区历史与民族国家历史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以跨越。
7、关于跨越的视角。 马克思跨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崭新的视角,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世界历史理论。正是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来观察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衔接了起来,这就是由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东方的无产阶级革命与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东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之后,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而包含不同的内容,但它们的视角都是世界历史,都是站在世界历史这一制高点上来观察本国国情,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一国胜利论”依据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一历史现实;新民主主义论依据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一历史现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依据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时代特征。只有从世界历史来观察国情,才能准确地把握国情发展的历史走向。
收稿日期:1998—06—26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