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①
林炜鹏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体育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也走向全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实施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力求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使用,开办特色体育课程,实现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文化。本文通过对特色体育课程界定、特色体育文化内涵、特色体育文化特征的阐述,探究“互联网+体育”背景下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策略,打造高校体育文化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互联网+体育 高校 特色 体育文化
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各个领域都在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各自生态,沐浴在政策红利之中的体育教学,也在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建设特色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既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还涉及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而互联网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帮助高校体育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实现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以下重点结合特色课程的实施,探究如何促进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
1 特色体育课程的界定
特色体育课程从哲学上来看,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程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体育课程方式。由此可见,特色体育课程应该是在现有体育课程建设基础上,根据当地文化或时代发展特点不断提出的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新境界的体育课程,通过寻找、探索、扬弃和借鉴实现发展,凝聚了先进动力和时代精神。
2 特色体育文化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校园体育文化是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并最终形成具有体育运动特点的文化。高校中体育文化多种多样,包括运动队、俱乐部、体育文化节等,极大推动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
文中在分析BOOST电路工作原理基础上,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对BOOST电路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从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通过分析未加补偿网络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没有足够的相位裕度使系统稳定,动态性能差。为了保证系统具有可靠的稳定性,以及低的静态误差和良好的动态性能,选用III型补偿网络对系统进行补偿设计。最后在Simulink中搭建仿真电路,仿真结果表明:BOOST电路和补偿网络设计合理,系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并且静态误差很小,动态性能较好,满足设计需求。
“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主要以生态、自然、物质环境为基础,通过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围绕“特色体育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构建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统一和融合。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论语》时,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精华;在学习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了解古代隐士宁静淡泊的情怀。再如在教学《师说》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图书或互联网来收集、整理与本篇文章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把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古代人们的尊师重教、勤奋刻苦等优秀思想,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3 特色体育文化特征
3.1 导向性
大学体育教学不同于中小学体育,首先,学生已经具备强健的身躯,能够应对高强度体育运动;其次,学生更加追求运动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再次,大学生能够通过俱乐部接触到除了常见体育活动外新颖、特殊的另类项目,像现代舞、射箭、橄榄球等;最后,高校不是单独教育、不是单独发展的个体,其与各个教育企业都有合作和交流关系。以上种种因素都驱使高校体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校可以考虑优化与校外俱乐部合作关系,将这些课程引入体育课堂,强化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创建“俱乐部+课堂”信息化平台,方便学生、教师与俱乐部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拉近彼此间关系,共同促进特色体育文化建设。
3.2 兼容性
体育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色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包括体育常规训练、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3.3 多样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了各个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实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相互融合,此外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同开发与利用以及体育赛事交流,或者体育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4 “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4.1 夯实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础
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的激活要以学生进取精神的激励为主,校园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能够促进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教师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资源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渗透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顽强拼搏的运动中锻炼意志,培养进取精神。此外,为了促进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将竞技体育与普通体育活动相结合,像触摸式橄榄球课程的开设,改变了学生印象中厚厚保护衣和头盔的穿着,运动过程更加灵活,便于学生欣赏和观看。该项目中勇猛精进、团结协作的文化精髓又能够促进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引入时尚、流行运动元素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晴雨表,能够及时汇集与传播最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引领体育文化发展方向,具有导向性。这一特性也为体育改革明确了方向,确定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规模。
4.3 激活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从树立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意识入手,强化校园文化影响力。在特色校园文化改革中,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展现体育改革活力。校园体育文化要有个性,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和项目培养,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像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已经立足世界领域,从君子之战发展为一种体育文化品牌。为此,我国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借鉴与学习此种模式,发展学校之间体育项目联系,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促进特色体育改革,丰富大学体育文化内涵。比如,沿海的城市可以联合周围各个高校举办赛艇对抗赛;东北地区可以联合高校举办冰雪类体育项目,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为特色体育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与更新 有文献[34-35]报道,在慢性起搏诱导心动过速的动物模型中,MMP的活性增加和进展性的左室扩张、胶原降解、收缩功能障碍和神经激素的激活相关。在构建容量超负荷模型第5天,即可发现MMP早期表达下降,之后升高,同时伴随MMP/TIMP比值的改变[30]。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MMP的表达能够明显改善猪起搏诱导心动过速的左室扩张[36],小鼠[37]和兔子[38]的心肌梗死及大鼠的主动脉腔静脉瘘[39]。
4.4 拓展与创新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类全新体育文化信息在学生间相互传递。如果依然采用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未免显得与时代发展脱轨,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缺乏特色文化因素,拓展与创新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改革趋势。在“互联网+体育”背景下,教师可以考虑结合国内热门综艺节目中的运动形式,像《奔跑吧兄弟》中的“撕名牌”游戏,将其作为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目,既能够增加趣味性,还富有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4.5 创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逐渐与各个领域发展相融合,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构建智慧校园。比如组织微信、微博平台等,促进高校特色体育文化传播,提高高校特色体育知名度。另外,还要结合本地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特色,构建民间体育展示交流平台,像武术、腰鼓、舞龙、舞狮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在“互联网+体育”背景下,联合各大高校、俱乐部等,结合当地文化和人文习俗,不断探索、实践,构建智慧校园,促进各文化元素的融合。夯实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础,引入时尚、流行运动元素,激活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机制,拓展与创新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创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平台,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丰富校园文化。
示例1:在某段时间,为达到稳定的工况,需要推料目标A,与之匹配的各段炉排速度为目标B、各段风室的风量为目标C,对应的推料器、炉排、风门的动作指令分别为a、b、c。此时ACC系统通过现场取样、数据分析、程序计算得出A、B、C,并比较各终端设备的信号反馈,综合处理后发出指令a、b、c至相应的设备,从而使各设备发生动作。整个过程全部由ACC系统独立完成,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钱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融入路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3):121-123.
[2] 滕刚.河南区域特色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4):158-159.
[3] 高宣.构建具有安全科技特色的大学体育文化培育方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6):66-67.
[4] 董晓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6):57-63.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10(b)-0172-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9.172
①作者简介: 林炜鹏(1964—),男,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