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走向“高速公路”的发展--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李东东访谈录_新闻出版总署论文

中国期刊走向“高速公路”的发展--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李东东访谈录_新闻出版总署论文

中国期刊发展步入“高速路”——本报专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署长论文,中国论文,高速路论文,专访论文,新闻出版总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期刊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体现了国际期刊界对中国期刊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对富有潜力的中国期刊市场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中国期刊业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将于5月13日在北京举行。近日,李东东副署长接受本报专访,就中国期刊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有关情况。

■近万种期刊年产值170亿元

“1970年,全国仅有21种期刊, 1978年为930种,2007年4月,全国期刊总数已经迅速增长到了9468种。”数字之间的鲜明对比,折射出的是我国期刊业取得的蓬勃发展。

增长的不仅仅是数量。期刊的品种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期刊的种类已经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领域,极大地满足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期刊业自我发展的意识、自主经营的能力逐步增强,各种适应社会需求的期刊类型不断涌现,期刊的社会功能更加全面。不同类别期刊的运作模式日益成熟,公益性期刊事业和经营性期刊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期刊作为一项文化产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全国期刊年总印数28.5亿册,总印张134.7亿印张,定价总金额140亿元;同时,期刊广告收入连续数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年广告收入已超过30多亿元;期刊业已经成为年产值超过170亿元的一个文化产业形态。同时,期刊业在促进我国文化积累和传播、促进国民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和社会信息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期刊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较强思想舆论引导能力、文化信息传播能力、社会资源聚合能力和文化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文化事业和产业形态。”李东东说。

■整体质量上升 品种不断丰富

李东东认为:近年来,中国期刊业取得了快速的、喜人的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整体质量上升、品种不断丰富、品牌开始形成、数量增长平稳等主要的发展特征。

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总体要求是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体措施是:从十年前开始对全国期刊进行数量上的宏观调控,结构上的合理调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比如对一些门类的期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面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期刊进行扶持,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优秀期刊进行了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对期刊出版活动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引导。为繁荣我国期刊事业,新闻出版总署从1997年起,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家期刊奖”评选工作,通过评选,在期刊界形成了努力提高期刊质量、争创优秀期刊的氛围。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期刊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数量增长迅速,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在期刊业发展过程中,期刊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国内外期刊界先进的办刊模式,结合刊物实际办刊,出现许多成功的范例,涌现出一批品牌期刊,成为我国期刊的领军队伍。其中有代表国家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群、中国科学院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等;有以突出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的《收藏》、《红楼梦研究》、《文史哲》等;有面向广大读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式启迪读者心灵,传播健康思想的《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等;有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国国家地理》、《家庭医生》、《电脑爱好者》等;有走向世界,面向全球华人,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女友》、《东方娃娃》、《咬文嚼字》等。在这些优秀期刊的带动作用下,我国期刊事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期刊业在满足和适应读者需要的同时,不断以鲜活的内容和富有创意的营销手段,激发读者需求,挖掘市场潜力,加速期刊品牌的形成,表现出强有力的经营势头。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2年1月25日,我国首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成立。2006年底,《知音》传媒集团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继报业步入集团化发展之后,我国期刊业也走向规模竞争。

■在合作中走向国际化

李东东指出:“以进带出,双向共赢”是中外期刊版权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希望中外期刊出版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利用国外合作方的销售网络、品牌影响和广告资源,把中国现代文明的优秀文化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积极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利用固有的品牌优势和读者资源,开拓海外华文市场。以《读者》为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第一批社会综合类文摘期刊,《读者》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形成了清新、高雅、隽永的风格,在期刊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品牌,2003年10月,《读者》期发行量突破400万册大关,最高时达到500多万册,成为中国文化类期刊的佼佼者。在国内热销的同时,《读者》在开拓海外华文市场中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累积发行达50多万册,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

二是与国外传媒企业开展合作,以外文输出报刊内容。国家外文局所办的《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刊物采取“两头在外”的做法,由我国编辑出版多个文种,与国外的报刊单位或发行企业合作,在不同国家出版发行,建立了多个分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新闻出版总署于去年推动法国桦榭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杂志,每期由中国新闻社按照桦榭集团的要求提供稿件,桦榭集团的编辑根据市场需要,从中选取一部分稿件译成法文编辑出版,并通过桦榭集团在欧洲各国的营销渠道发行。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中国内容的海外传播,还形成了一个具有国外主流媒体品牌效应的对外传播载体。

据统计,目前经新闻出版总署及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外期刊合作项目已经有52项。

■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领域以及出版发行领域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入,期刊界人士的改革意识不断增强,从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到期刊出版定位、开拓新的读者市场等等方面,期刊界都有不俗的表现。很多期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把握机遇,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譬如《特别关注》杂志,创刊仅5年,发行量就迅速增长到了200多万册。

期刊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优秀的管理、经营、编辑团队,这是解决期刊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先决问题。我国期刊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办刊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期刊主编,涌现出一批策划能力强、采编能力强、创新精神强的优秀编辑,在他们的努力下,优秀的期刊脱颖而出。

此外,新技术也给我国期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了积极应对电子媒体的挑战,期刊业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学术期刊的检索、链接,出现了清华同方、科技部的万方数据等机构;很多期刊有了自己的电子版;一些期刊已经开始办手机版……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成为我国期刊业发展中新的亮点。

标签:;  

中国期刊走向“高速公路”的发展--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李东东访谈录_新闻出版总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