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进一步加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作,自70年代开始以来,发展迅速,现正由试点向全面普及过渡。随着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小学环境教育必将有新的发展。总结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更上一个台阶,是我们师资培训工作者的责任。

一、中小学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定向

90年代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入,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许多一致性,所以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选学科。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环境教育仅限于从环境的角度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环境教育。如促使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让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模式,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及工业生产的管理,了解掌握必需的认识、知识和技术技能;确保拥有为实现可持续性而进行改革的公众参与等。

1.环境教育目的强调有效参与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教育目的主要应强调,把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采取对环境与发展负责的行动作为中心或最终目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环境问题都有发生,有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已对人民生活、生产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要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关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参与环境保护能力,自觉地、力所能及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的环境教育目标,除了有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外,还应特别提出行为目标。可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行动规范,培养他们关心周围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付诸行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好”,而不是长大成人后再做。

2.环境教育内容要结合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实际

中小学环境教育要把《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作为指导文件,充分认识我国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通过师资培训,尽快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现代工业新文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标志产品等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传输给中小学教师,再通过他们传输给学生,从而建立起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环境教材已有近百种,和国外教材相比,我们大多比较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但缺少对参与行为的具体指导,还应结合环境与发展的实际,安排有关环境问题调查和公民行动培训的内容,使学生具有采取公民行动保护环境的能力。

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及其周围环境中有代表性的具体环境问题实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很有意义。把实例教学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这里启发式、争议问题、模拟游戏、实验分析、调查研究及现代教育技术等都可得到有效运用。有关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传授是根据学生的活动及他们在环境探索中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重点放在技能获得和对环境态度的发展上,促使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有效的行动,突出了参与、研究和实验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概念。

3.制定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

由于环境问题是综合性的,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各个学科,因此环境教育不应被看成一门孤立的专业,它谋求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行动,它是各种不同学科与不同教育实践共同努力完成的。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是分学科大纲指导下的环境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把主要的环境内容,已纳入到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思想品德及小学自然、社会、劳技等课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大纲,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适时制定一个跨学科的环境教育指导文件很有必要。

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不应作为彼此孤立的或教学大纲的简单总和呈现给学生,而应以规定的环境教育内容结构的整体概念为方向,从而把每门学科有关环境的教学内容同整个环境教育目标统一起来。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可使教师明确本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在整个环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在这一集体性的框架内,加强合作交流。把学校中目前采取的各科渗透,课外活动,单独设课等形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跨学科的教育计划中,使环境教育以一个整体的而不是松散的面貌提供给学生。

1996年,北京教育学院在北师大环科所支持下举办的北京市中学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受训教师来自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政治、语文等不同学科,还有教导主任等教育管理人员参加。此次培训,不但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同时对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1.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提出的,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岚清副总理讲: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联系未来,联系世界、联系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使学生了解自然、人类、生态、经济、技术、政治、立法和文化道德等。使学生从中学习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习多种技能,如调查研究的技能、实验测算的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和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遵守环境法规,能批判危害环境的行为,并参与建设校园和家园的活动。

环境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人口教育,国情教育等和环境与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符合学生实际并联系环境实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发挥,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二全”目标是一致的。

2.立足改革,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促进

环境教育跨学科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必须谋求多学科的合作和校内外教育的结合,这些必然冲击原有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不符合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环境教育与应试教育格格不入,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环境教育很容易因“课时紧”、不是“高考科目”等原因,受到排挤,得不到重视。所以环境教育呼吁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作为改革“应试教育”的重要出路与归宿,主张开放,不能封闭在一个学校、一种教材、一套模式里搞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习成为学生的权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向培养能力型人才,把以学科为中心的办学转向综合型办学体制。随着对基础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重新认识,随着素质教育办学模式的推行,将为环境教育开辟有利的天地,环境教育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环境教育要乘素质教育的东风,立足改革,谋求新的发展。特别是研究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有效办法。我们看到浙江、上海开设“初中理科”综合课程的试点,是课程设置与教材改革的重要突破。环境教育纳入这一综合学科体系,改变了过去单科教学中,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思维定式,避免了分科渗透环境教育不可避免的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环境与发展的实践。还有许多学校把环境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全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上海延安中学、苏州第六中学,把环境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目标,使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标签:;  ;  ;  ;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