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进入壁垒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我国制造业产业进入壁垒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制造业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进入壁垒的界定

进入壁垒是指由于产业产品的技术特性和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以及外部的政策法律环境所产生的对既存企业有利、而对潜在进入企业不利的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绝对成本优势等。另外,有些阻止进入因素属于政策性壁垒,如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制度、规制政策壁垒、法律壁垒(专利法)。目前,在我国的某些产业中还存在利用行政性进入壁垒保护既得利益者的现象。据此,本文将进入壁垒进一步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别壁垒、绝对成本壁垒、技术壁垒和制度性壁垒。

二、进入壁垒的度量方法

进入壁垒的度量是实证研究中的难点。

1.价格扭曲率度量法。一般地说,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新企业进入越困难,产业内的企业也越容易形成垄断。而垄断的意义是通过对供给的控制,进而控制价格。因此,通常可用价格扭曲率及超额利润率来度量进入壁垒的高度。价格扭曲率度量法,即以垄断价格扭曲竞争价格的程度来衡量进入壁垒高低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图1加以描述。

图1中,我们假定某产业在高进入壁垒下只有一个垄断者,它的平均成本曲线是AC,在短期内,利润最大化的产业为Q[,1],销售价格为P[,1],P[,0]是不存在进入壁垒条件(即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它由边际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同时也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如果把产业价格扭曲率(R)定义为垄断价格与竞争价格的差额同竞争价格的比率,则有:R值越大,价格扭曲程度越强,表明进入壁垒越高。

2.产业超额利润法。在实际运用产业价格扭曲率度量进入壁垒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确定竞争价格P[,0]的问题,而获得产业平均成本的资料就相对容易得多,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产业超额利润率来度量进入壁垒的高度。设P为产业价格,为产业平均成本,为社会平均利润率,为产业超额利润率,则有:超额垄断利润越多,则进入壁垒就越高。

图1 价格扭曲率度量法示意图

贝恩通过这种方法分析了美国20个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他认为,当既存企业能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10%以上,而又不会引起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时,该产业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如果既存企业能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7%以上,而没有引起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时,该产业存在高进入壁垒;而如果既存企业不能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4%以上,否则就会引起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时,该产业属于较低壁垒产业。

但是,运用价格扭曲率和产业超额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度量进入壁垒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企业有充分定价权,没有国家的行政干预,而且产业可获得产业的平均成本数据。由于通常存在制度性壁垒的产业存在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加之,对于经济总量大的产业,成本指标很难获得,因此,这两个指标较少应用。

3.企业数目法与企业规模比重法。我国学者马建堂提出用企业数目法和企业规模比重法来计量进入壁垒的序数高度,而非基数高度(绝对高度)。所谓企业数目法,是根据企业数目的多少来确定不同产业进入壁垒高低的一种方法。企业数量少的产业一般进入壁垒较高;反之,企业数量多的产业其进入壁垒就比较低。该方法是从进入壁垒会限制企业进入这一角度出发的,避免了利润率法的缺陷。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依赖于产业划分标准的确定。如果某一产业在统计上分为两个产业,那么它的企业数目将比原来大为减少,但通常进入壁垒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所谓企业规模比重法,是根据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该产业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以确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进入壁垒对中小企业会产生特别大的阻碍作用,所以,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越小,该产业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某产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即使产业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专业化中小企业也可能进入产业,成为专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

4.本文对进入壁垒的度量方法。目前,我国产业统计资料比较缺乏,构成产业进入壁垒的一些关键变量缺乏数据支持,使得进入壁垒的度量变得非常困难。比较可行的进入壁垒的不同度量方法后,我们认为,以新企业实际面对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技术等壁垒因素,加上规模比重法、数目法和利润法综合比较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类产业群的方法是比较科学和现实的。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目前,我国的产业管制在总体上正逐步放松。由于管制的放松和制度性壁垒的降低,激发了加工工业的扩张。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利润空间诱使潜在进入者纷纷进入,新兴的市场和新兴的产业也大大增强了潜在进入者对于盈利的心理预期。而加工工业的扩张,又对基础产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由于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迫使地方自己“找米下锅”,纷纷上马以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工业,需求扩张使本来进入壁垒较高的基础工业壁垒降低。然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政策性限制、技术资金要求高、规模经济性显著等等因素,像烟草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这样的产业仍然具有非常高的产业进入壁垒。

本文所考察的产业范围为剔除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之外的全部制造业产业,以29个大产业(两位数代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同属制造业,这29个产业在原料、资金、人员、技术、产品、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从而产业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也颇为不同。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较强,有着较高的规模经济壁垒,而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就比较低。汽车工业、家电制造业、服装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产业产品差别较大,市场上多种品牌共存,这些产业的产品差别优势壁垒就偏高,而像化学工业、木材加工业等产业的产品差别优势壁垒则相对较低。

1.规模经济壁垒分析。规模经济形成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需求有限,所以在规模经济情况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的最小最佳产量就可以满足需要,如果再有新的企业进入,则市场剩余需求不足以支持它的生存。二是由规模经济效应引致的生产、经营成本差别所产生的进入壁垒。实证分析时,测定规模经济壁垒高度的方法主要是计算最优经济规模MES占市场总规模的比重,简称规模市场比重系数,或规模壁垒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规模壁垒系数,MES为最优经济规模,Q[,m]为市场总规模。D值越大,表明规模经济进入壁垒越高;反之亦然(见表1)。

表1 代表产业的MES企业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例

资料来源:《1989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产业50家评价 (二)》,《管理世界》1990年第6期。

根据我国制造业29个产业不同的规模经济状况,结合表1中给出的MES企业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例,我们认为具有较高规模经济壁垒的产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具有中等规模经济壁垒的产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规模经济壁垒较低的产业有:烟草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见表2)。

2.产品差异化优势壁垒分析。产品差别化程度是形成产品差别壁垒的原因。产品差别一般体现在物理、心理、服务和空间四个方面。如果某种产品在物理、心理、服务和空间四个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则该产品具有较大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产业差别壁垒较高;如果某种产品在其中两个因素上表现出一般的差别,则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中等,产业差别壁垒也处于中等水平;而如果某种产品仅在其中一个因素方面存在差别,则产品差别化程度较小,相应的产品差别壁垒偏低。一般认为,材料和农业原料的产品差别度较小;一次性消费品的产品差别度小于耐用品;产成品的产品差别度大于原料的产品差别度;消费品的产品差别度大于生产资料的产品差别度。

根据以上标准,烟草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等产业的产品差别壁垒偏高;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具有中等高度的产品差别优势壁垒;具有偏低产品差别优势壁垒的产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见表2)。

3.绝对成本壁垒分析。绝对成本壁垒是指既存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如熟练工人、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等)的占有。例如,资金成本优势、专利技术及销售渠道与市场占有等。由此我们可以把绝对成本壁垒划分为:对稀缺资源占有、资金成本优势、对专利技术占有、对销售渠道与市场的占有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壁垒四种主要类型。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对稀缺资源占有和资金成本优势所形成的绝对成本优势壁垒高度的计量上存在困难,但一般认为,既存企业占有和控制的资源越是不易为潜在的新竞争者获得,那么潜在的新竞争者所面临的绝对成本壁垒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样,潜在的或新企业的资金成本与原存企业差距越大,那么它所面临的绝对成本壁垒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由专利技术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壁垒的高度可以由相应产业R&D支出比重的指标来反映。就某一产业而言,R&D支出比重=该产业用于R&D的支出/产业内的销售收入*100%;该比重越大,说明产业内由专利技术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壁垒就越高。一般认为,如果该产业主要运用的是专用知识,则其壁垒较高;如果主要应用的是通用技术,则其绝对成本壁垒较低。

表2 制造业29产业的五种进入壁垒高度分析

注:“3”表示偏高的进入壁垒,“2”表示中等的进入壁垒,“1”表示偏低的进入壁垒。

据此分析,我国制造业中具有偏高绝对成本壁垒高度的产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产业;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8个产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处于中等水平;其余16个产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壁垒较低(见表2)。

4.技术优势壁垒分析。企业进入市场,需要技术投入。技术为原有企业所独占(如专利技术)就具有绝对排他性,新企业要想进入该产业,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技术上的障碍。如果是为某一企业或几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秘密,也具有排他性。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专利密集程度高,所以,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技术因素对潜在进入企业形成阻止进入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分类方法,我国高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公共软件服务。我国制造业中具有偏高技术壁垒的产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等产业;具有中等技术壁垒的产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等产业;其他产业的技术优势壁垒较低(见表2)。

5.制度性壁垒分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完善,市场中的政策性壁垒已有所降低,但是,政府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仍然对其采取非常严格的进入管制政策,形成了这些产业非常高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例如,烟草专卖是烟草企业进入市场的刚性障碍,2004年底全国烟草制造业企业总数仅为287家,位列制造业29个产业之首。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于受到国家严格的产业管制,其政策性壁垒较高。2006年12月,国资委推出《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运输、航运等产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其中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由国有资本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

汽车工业也具有较高的政策性壁垒。汽车工业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首先是严格投资审批制度。长期以来,政府基本上管理着整个汽车产业的投资与生产,1992年颁布实行的《关于加强汽车产业宏观管理的暂行办法》规定:汽车产业编制统一产业规划、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审批、实行汽车企业目录管理,定期公布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等。其次是政府实行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部分产业的经济过热、产能过剩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供求关系偏紧,对此国家果断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通过环保、技术标准等提高钢铁业、电解铝、水泥等产业的投资门槛,在抑制投资过热、改善市场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市场进入壁垒。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3个产业的制度性壁垒较高,具有中等程度进入壁垒的产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造纸及纸制品业,其余产业的制度性壁垒都较低或几乎不存在(见表2)。

四、对制造业不同产业进入壁垒高度的考察

在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的五个构成进入壁垒因素及其高度分析的基础上,再以企业规模比重法为主,参考企业数目法和销售利润率法,比较制造业不同产业的进入壁垒,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类产业组别(见表3)。

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进入壁垒偏高的部门多为原材料工业和对某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制造品生产产业,包括:烟草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7个部门。烟草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是高进入壁垒产业的制造业代表。它们的特点一是企业数目较少(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二是大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对比表2我们可以发现,偏高进入壁垒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素主要是政策性限制、技术优势以及规模经济性。而政策性限制或者制度性壁垒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总的进入壁垒高度。例如,我国烟草制造业的制度性壁垒非常高,潜在进入企业很难有机会进入,该产业近乎具有完全的进入壁垒高度。而进入壁垒较低的部门多为技术简单、平均规模较低和市场广阔的制造部门,如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大都是产业内企业数目较多,大企业所占比重偏小,产业利润率较低。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到:第一,以企业规模比重法、产业企业数目和产业利税率法分析产业进入壁垒相对高度的结果,与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技术、制度等壁垒因素分析的方法产业进入壁垒相对高度的结果大体吻合,本文衡量进入壁垒产业的方法在对产业进入壁垒相对高度的分析结论方面一致,因此,本文分析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从产业企业数量平均值来看,偏高进入壁垒产业全部企业数量平均为12169家,大大低于后两类产业的企业平均数量47175和57329家;偏高进入壁垒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6.22%,高于中等进入壁垒产业的 4.99%,而中等进入壁垒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又高于较低进入壁垒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4.71%。这表明,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学派关于产业进入壁垒越高,潜在的新企业进入越困难,进入的企业也就越少,从而越容易产生垄断;高进入壁垒与高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的理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中得到了印证。

表3 我国制造业产业进入壁垒排序(2004)

注:大企业(工业企业)划分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分类标准执行,即从业人员数为 2000及以上;销售额为30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5)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工业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标签:;  ;  ;  ;  

我国制造业进入壁垒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