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梁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530211
郑珺予 广州商学院530211
摘要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的开展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的指导地位,而且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然而,高职院校在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和规划性、培养载体和路径比较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马工程 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建设、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拓宽就业区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十八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旨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基础。
自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以来,全国各高校均积极参与到这一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高职院校掀起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热潮,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和保障条件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的把控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近几年高职院校开展“青马工程”的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事物的发展势必要经历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高职院校开展“青马工程”时间较短,尚未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翔实的主要实践理论。“青马工程”自开展以来,较为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高度思想的概括主要体现在科学理论的诞生,其工程尚未自成有效的实践基础,是故开展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过多的注重形式内容,而没有落到实处。且由于高职院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时间较短,缺乏可参考的相关著述,这也使得该工程的开展缺乏坚实的理论后盾。
近几年,高职院校开展“青马工程”以来,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修养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其开展不够深入也涌现了一大批问题,如重视的程度不足、宣传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方面,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都是学生会、社团、各班班长等学生骨干,这也导致“青马工程”没有全方位地覆盖高校潜在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活动形式也太过单一,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只学习到理论知识却又不懂得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青马工程”的认识也只是存在浅层的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不仅如此,其存在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一,理论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但这种修养倘若没有落到实处而只是在表层思想境界,那么最终也不能达到培养一批先进思想道德高素养人士的要求。其二,青年知识分子从大体上来说,是潜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还有对科学理论学习的敏感性,诸此种种都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精神方面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二)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与实施计划,随机性强,影响力不够。
“青马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寻求短期的鼓励效益,大多将评优择优考核方案和鼓励加分机制录入其中。这种指导方式能在短期之内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但也滋生了较大的功利性。再者,“青马工程”培养的模式更多地偏向于分层推进、区别对待,着重各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学生社团干部、优秀学生党员和优秀积极分子、各文化理论科目优秀的学生尖子,如此一来,此工程更多地偏向对学校优秀人才的培养,却也忽略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深有兴趣或有深入研究的非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分层推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但这样也将会导致“青马工程”没能全面地渗透到学生中,最终也只停留在少数人当中。
其三,目前“青马工程”的实施计划大多是共性而没有区别的。参与“青马工程”的青年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对事物的发展认识都运用到不同的思想逻辑,但“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却是面向全体学生,没有针对各专业各不同学生特点而开展,这将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有效地吸收所学知识,收效甚微。
(三)讲授内容较为偏向于理论讲授,缺少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持续性不强。
“青马工程”有两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一个是科学理论的培养,一个是社会实践的培养。但是无论是平时各大高职院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培养教程还是“青马工程”的培训班,都更多地偏向理论教学的培养而没有结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来设置课程,单一的理论教育会降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兴趣。单纯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培养,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相接轨;没有社会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学习者自己亲自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结果也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只停留在前期的理论灌输中,而不能将其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输出。
“青马工程”在培养的过程中大多是采取“搬套式”,搬取前人的实践理论,套入有限的培养课堂,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其培养的持续性不强,纵然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青马工程”,但其缺乏的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也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
加上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有偏颇,大多数认为“青马工程”只是枯燥繁琐的理论学习且与社会生活没有较大的联系。因此,“青马工程”的进展难免会遇到阻力,不仅因为参与人员只局限在各大高校优秀学生干部,也因为参与人员自身的功利性而对“青马工程”只抱着应付的态度,如此一来其有效的持续性也会大大降低。
总之,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高职教育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文作者:毛文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工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理论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优秀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