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试论五十年代国共对立中的统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共论文,海峡两岸论文,试论论文,五十年代论文,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中,就国共两党的对立看,其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突出的共同点,就是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杜鲁门在发表“台湾中立化”声明时说,“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并派第七舰队进驻海峡,用武力阻止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第二天,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且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①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岛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虽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保护,但也不承认“地位未定”的说法,重申台湾于二战后已归还中国,其法律地位是明确的。
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受到海峡两岸的同声批驳,处境极为尴尬,但分裂中国的企图始终没有放弃。是年秋,杜鲁门通知联合国秘书长,美国将“欢迎联合国考虑台湾问题”。1951年9月,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参与的情况下,通过了旧金山对日和约。它规定日本放弃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权利,但没有一处明确声明这些是中国领土。对这种损害中国尊严、歧视中国的做法,海峡两岸一致抗议。台“外长”叶公超发言指出,和约对台湾没有约束力。②周恩来总理也郑重声明,中国没有参加该条约的拟订和签字,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③。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不顾两岸的反对,在国际上加紧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艾森豪威尔总统和国务卿杜勒斯都谈到“有可能由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而由国民党中国参加安理会”。④台湾问题朝哪个方向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头。
1954年9月,我炮击金门,引起美国的恐慌。它一方面紧锣密鼓与台湾当局谈判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另一方面在联合国内外积极活动,试图把两岸之间的冲突说成是“国际战争”,并操纵联合国实施“停火”计划。9月底,美国授意由新西兰在安理会提出“停止在中国大陆沿海某些岛屿地区敌对行动”等干涉中国内政的方案,准备邀请中国和台湾当局的代表同时出席安理会的讨论,以造成“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跑到台北,要求蒋接受此方案。蒋强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安理会,反对在联大讨论“停火”问题。蒋对记者说,台湾坚持“以打击对打击”,要台湾“中立”是不可思议的。
1955年1月,蒋致电“驻美大使”顾维钧,指示“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将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⑤24日,周恩来则严正指出,中美之间没有战争,不存在“停火”问题,美国策动通过联合国进行所谓停火的诡计,实际上是割裂中国领土的严重行为。
尽管两岸都坚决反对“停火”计划,在美国唆使下,1月28日新西兰还是向安理会提出了“停火”方案。31日安理会将该方案列入议程,台湾“联大代表”蒋廷黻投票反对。2月3日,周恩来致函联合国,表示坚决反对干涉内政的新西兰提案,拒绝出席讨论“停火”的会议。2月5日蒋廷黻在联大发表演讲,谴责联大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2月7日蒋介石在台北讲述国际形势时说“联合国要求大陆政权停火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⑥随后,蒋又发表讲话,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华民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割裂”。他还特意指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并大骂提出此主张的国家是“不讲公理”、“乘人之危”的自私自利者。这是台湾当局第一次由最高长官出面批驳“两个中国”的主张。在涉及中华民族领土主权问题时,蒋介石坚持了一定的民族立场。这样,在同声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之后,国共两党又为抵制旨在冻结两岸关系、制造“两个中国”的“新西兰提案”,在国际舞台上客观地达成了一致。
由于海峡两岸和苏联等一些友好国家强烈反对联合国干涉台湾问题,美国企图利用联合国来达到分离台湾与大陆的目的的“停火”计划终归失败。
二
美国认为,国民党占据沿海岛屿不仅是它同共产党人发生摩擦以及同西方盟友产生分歧的根源,也是它制造“两个中国”的主要障碍。1954年和1958年,美国力图压蒋从沿海岛屿撤军,使国民党统治区缩小到台、澎,以便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裁夺其“国际地位”。对此,台湾当局尽其所能,坚决抵制。随着对美蒋矛盾认识的深化,中共中央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国共两党在沿海岛屿问题上,最终达成某种默契和共识,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反对美国分裂中国的统一战线。
1955年1月18日,我解放一江山岛。在美国压力下,蒋虽同意撤出大陈岛,但对金门、马祖的态度转趋强硬,甚至要美国公开作出协防的承诺;但美国却只认可承担防守台、澎的义务。4月,罗伯逊访台,试图说服蒋从金、马撤军。蒋坚决反对改变他的既定方针,他告诉罗伯逊,“两个中国”的概念是他始终不渝反对的。在这一时期。美、蒋矛盾本质上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矛盾,第一次海峡危机则加深了这个矛盾。
1955-1957年中共的和平谈判倡议未得到台湾当局的积极响应。同时,“美国正在压蒋接受‘两个中国’的主张,要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上造成‘两个中国’的客观形势”。⑦为了惩罚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的骚扰,粉碎划峡而治的阴谋,并试探美国的战略底盘,1958年8月我第二次炮击金门。在我强大攻势和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开始改变做法,欲从金、马等沿海岛屿的尴尬局势中脱身出来,用让出金、马来换取中国同意不对台、澎使用武力,以实现其搞“两个中国”的计划。美国金、马“中立化”的主张和要将撤军的要求遭到国民党的抨击。蒋公开表示,国民党决心固守金、马,“不容为了考虑盟国的态度而瞻顾徘徊”,若至紧要关头,台“决心独立作战”。9月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放风说,如果中国愿意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马。美国的打算是要在台湾海峡画出一条永久停火线,这是中国决不能同意的。蒋介石对杜勒斯的讲话也十分不满。他认为,金、马是台湾连结大陆的唯一纽带,撤离金、马,就切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就等于放弃大陆。次日,蒋大骂美国对不住他,强调指出杜勒斯的谈话为“片面的声明”,国民党“无接受的义务”,“我们将不对任何压力屈服”⑧,其态度十分强硬。美、台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
蒋介石对美国既依赖又抗争的两重性,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一直加重炮击,完全切断金门守军的海上补给线,则美国有硬压蒋从金、马撤退的可能,那么国民党实际控制的地域与大陆的距离将由原来的两公里扩大到100多公里。这便极有利于美国关于冻结海峡局势,制造出一种事实上的“两个中国”,继而“托管台湾”,将其置于美国的全部控制之下的阴谋的实施。考虑到这些新情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改变初衷,让金、马暂且留在国民党手中,待将来时机成熟与台、澎一并解决。毛泽东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极有利于蒋以金、马为筹码同美国的分离政策作斗争,从而保护蒋的民族性,使其免于被美国完全控制。
“金门炮战,意在击美”。10月6日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展开政治攻势,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美帝国主义是靠不住的。文告还宣布:“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⑨明确告诉台湾当局,为了共同对付美国,双方要举行和平谈判。
暂停炮击的行动得到台、澎、金、马居民和全世界舆论的热烈欢迎,但杜勒斯却把中国的这一举措同美国所要求的“停火”混为一谈。为了将我们的斗争策略贯彻到底,进一步促使美蒋矛盾的发展,10月13日,国防部命令福建前线,对金门炮击再停二周,目的是对付美国人,反对它压蒋撤出沿海岛屿或使沿海岛屿“中立化”的主张。命令指出,“这是民族大义……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联合国也无权过问”。⑩10月20日,杜勒斯即将访台,企图以事实上已经“停火”的借口来逼迫蒋同意撤军。为配合蒋同美国的斗争,我立即恢复炮击,及时帮助了蒋,使他有不撤的理由。当时台湾有人背地里说:“这个炮打得好。”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蒋介石与杜勒斯达成妥协。10月23日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称:美国“承认金、马与台、澎在防卫上有密切之关连”,台湾当局则声明,“政府认为……达成此项使命(所谓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11)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经过国共双方的对美抗争,美国逼蒋弃守金、马的图谋失败;二是蒋认识到美国无意助他“反攻大陆”,遂转向以“政治进攻”为主的“光复大陆”政策,两岸关系有所缓和。
10月25日《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他还告诫台湾当局,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只是权宜之计,“我们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屈服于美国的压力,随人俯仰,丧失主权”,所以,两党“化敌为友,此其时矣”。(12)这清楚表明我党联蒋反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此后,福建前线炮击形成单打双停的规律,且双方达成“默契”,炮击只打沙滩。这种象征性炮击,把两岸共同反对“两个中国”的意愿连结起来,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美国处于难堪的境地。
事实上,台湾当局也逐渐明白了我党的意图。1959年3月,台湾当局特别规定,今后提及大陆时,不再用“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等语,改称“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一律称“中华民国”。
从“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出发,海峡两岸在沿海岛屿问题上最终形成了客观一致的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特殊联盟”。
三
任何事物都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之中。海峡两岸、国共双方尽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并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下,但在坚持一个中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问题上,不仅有共同的立场,而且在行动上还有过默契配合。面对外国势力制造“台湾地位未定”、“台湾地区中立化”、“联合国托管”、“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动,国共双方都作了长期不妥协的坚决斗争。50年代,国共两党于国际外交舞台,在反对美国分裂中国领土的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这种一致性,无疑有着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朝鲜战争后,美国无视全体中国人反对分裂的意志和决心,利用各种机会制造“两个中国”,理所当然地遭至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坚决反对。对此,美国国务院于1958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不承认共产党中国政策的备忘录》无可奈何地承认:“北平和台北都激烈反对‘两个中国’的主张,因此即使可以由外界的机构强行实施这样的一种办法,它也不是一种稳定的解决办法。”
60、70年代之交,国际局势大变动,中苏分裂,中美接近。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有一段文字引人注目:“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异议”。(13)这就基本否定了1950年杜鲁门提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以及由此繁衍出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等谬论。至此,美国终于承认了多年来不愿承认的事实——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以说,美国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如此姿态,除了对苏战略的需要外,两岸共同反对“两个中国”,寻求中国统一的历史决心,当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注释:
①⑦《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第254页;
②《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④⑧ (1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2148页,第2824页,第2886页;
⑤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政策文件集(1955-1957)》,第107页;
⑥《台湾问题大事记》,华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⑨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39-440页,第454-455页;
(12)(13)《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1972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