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未动,心已远——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学中大显身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大论文,未动论文,已远论文,显身手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Google Earth是Google公司发布的一款地图搜索软件,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该软件可以从Google网站上直接下载安装,在联网状态下,软件运行后会自动与Google服务器连接,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数据。
Google Earth软件的运用并不复杂,对于具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的地理教师或学生,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使用者完全可以只操作鼠标或者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常用工具按钮(旋转/放大缩小/前后左右移动/俯视平视)来实现浏览。利用它,可以从任意角度浏览到高清晰的地图,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或地球地貌的三维图像,还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直接输入一个地理坐标或者地方名称来搜索具体的地理事物,大到太空,小到街道上的标语、人物,都能清晰看见。“身未动,心已远”,Google Earth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统观宇宙、掌握地球,是地理教学的极好工具。
一、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学好地理的。Google Earth能将知识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具有优于传统教学工具的特点,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好工具。
案例1:“七年级地理导言课”。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这一要求,笔者选择了Google Earth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
环节之一:教室大屏幕上黑色背景中点点星光闪烁,一个蓝色的星球突然显现,并且犹如电影中镜头推进一般迅速飞来、放大……
学生的反应:目睹此景,学生一个个都张大嘴巴、瞪大眼睛,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这壮观的一幕紧紧地吸引住,仿佛已经置身于茫茫宇宙之中,正在居高临下地检视着自己的家园——地球。
环节之二:蓝色星球迅速旋转至中国,又俯冲放大至广西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学生反应:强大的视觉冲击、神奇的功效让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发出“啊”的惊叹声,他们完全被震撼了。
环节之三:学生确定目标,教师操作;学生操作鼠标,搜索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学生反应:学生情绪高涨,非常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仿佛进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实践证明,Google Earth的生动直观,给学生带来学习地理的乐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真实体验,而对Google Earth的好奇又驱动了对地理的学习。运用Google Earth教学后,从七年级至高三的学生都喜欢上了Google Earth,更喜欢上了能够让他们了解地球的地理。
图1 地球在宇宙中
图2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俯视图
二、破解地理学习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发育具有阶段性,当学习的内容超出其大脑发育阶段,难于理解的内容便成为教学难点。初一的学生才开始接触数轴知识,在地理课上,却必须要学会从经纬网上辨认经纬线,分清经纬度以及东西、南北半球。经纬网属于球坐标系,高中数学介绍都不多,所以,只要担任过初一地理教学任务的教师,都知道它是教学难点。对于还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的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时,必然要遇到日照图的判别,涉及时间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要将俯视图和侧视图、球面图和平面图相互转换。因为没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储备,大部分学生是难于构建空间模型的。没有一定量的思维训练过程,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初一、高一的起始内容就形成拦路虎,使部分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厌恶的心理。
Google Earth具有运动、定位甚至可以自由翻转等特点,它能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规律的感官认识,能将平面变为立体,静止变为运动,抽象变为具体,单一变为丰富。如果能把Google Earth很好地融入地理教学中,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案例2:初一世界地理中,由于平面地图的局限性,在东、西半球地图上,太平洋与大西洋、北冰洋等地理事物都被分割成两部分,学生不容易将他们形成整体,在填图中经常出错。而利用Google Earth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转动地球,思维的障碍就轻松解除。
传统的东、西半球图
案例3:等太阳高度线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等值线图,它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不同时刻位于不同地理位置,所表示图的范围也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对于等太阳高度图的特征“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之间纬度差等于直射点的纬度度数;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之间的纬度差等于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由于现有地图、地球仪的局限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受到制约,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灵活运用,即使是高三学生,也有同样的困难。
[例题]:图4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AB所在纬线为赤道,CD为经线,点C的经度为90°W。则关于点D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点就是北极点
B.D点所在国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C.D点所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土的东南部
D.D点所在国能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石油出口国之一
解析:见右下方来自Google Earth的立体图(图5),把图4、图5中的纬线AB、FH和点D、点E分别对应,学生便容易理解了,在固有经验作用下干扰性最大的答案A的错误性也能一目了然。
此外,晨昏圈、日期图、光照图等难点的突破,也可以借助Google Earth的帮助。其实,除了气候内容不太方便以外,大多数的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它们的综合运用学习,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让该软件大显身手。
三、改进地理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的。Google Earth的大小、远近、方向都能随意变化,提供的图像资料大部分是地表的高清晰卫星照片,地理学习所需要的任何关于地球表面的图片都可以通过Google Earth得到,使用者还可以随意添加地名注释。它可以及时更新数据的特点,又能带给学生最新的时代讯息、最流行的时代精神。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法,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内驱力很容易就被调动出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是真正地主动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
案例4:七年级新课“非洲”的教学。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先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利用Google Earth自主地畅游非洲。以下是学生获得的部分学习成果:
1.非洲与中国的相对位置;
2.非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轮廓特征;著名海湾、岛屿和半岛;
3.非洲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4.非洲的植被景观:辽阔苍茫的撒哈拉大沙漠,有大规模动物迁徙的苏丹草原,郁郁葱葱的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5.游牧民族的住宅(图6),原始的生存方式;
6.某个村庄里抬头仰望飞机的小孩(图7),非洲人民贫穷的生活;
7.非洲众多的国家,平直的国界线;
8.非洲的奇观:地球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浩瀚沙漠上的绿色长廊——尼罗河河谷、历史之谜——埃及金字塔等;
9.非洲与亚洲相关项目的比较。
图6 游牧民族的住宅
图7 仰望天上飞机的孩子
很显然,在Google Earth的帮助下,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多于课本和地图册所能提供的,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快乐的情绪。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引入Google Earth,为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注意事项
1.要使用Google Earth,首先应正确下载和安装。教师可做示范,提醒要点,学生亲手在网络教室或自己家里的电脑上安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向学生介绍使用细节时,最好采用大屏幕演示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几节课以后,学生一般都能比较熟练地操作。
Google Earth英文版的稳定性比中文版强,使用英文版可以促进地理的双语教学,但对英文水平要求高,词汇量大的高中学生驾驭力更强些。如果想使用中文,可以安装“上帝之眼”,或直接下载官方发布的繁体中文版。
2.互联网上有形形色色的地标可供下载,有些地标是使用者添加的,可能存在误差,如果不加以筛选、甄别,内容将会非常繁杂,不利于有效信息的获取。因此,教师使用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能华而不实、杂乱无章;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学习目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自主加工资料。
3.Google Earth是一个能广泛利用而又廉价的工具,具有很多先进的功能,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例如,它是真实地球的缩小模型,所以无法从同一视角对大洲全貌进行了解;对属于重点的气候内容,除当地的景观、植被等以外,很难找到更多的表现;它的运行离不开电脑,场地特定,缺乏使用的灵活性等。所以,在教学中Google Earth一定要与传统地图和地球仪配合使用,效果才会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