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媚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和小学 714000
【摘要】当前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语文知识也是来自于生活,因此,将教学和生活进行联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把生活搬进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生活搬进课堂;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36-01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受限,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改变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把生活搬进课堂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会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基础,进而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写作,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能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够勤于思考,多动笔,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自由的写出自己的想象和看到的事物,写出的内容要具体,具有真情实感,语句要做到通顺,且具备一定的条理[1]。很多学生都存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这和学生写作材料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多积累写作素材,需要注重观察,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渠道,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引发他们想要写作的动力,且观察可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要有耐心,而不是着急抱怨或者是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信心、积极性。所以,要求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内容,认真具体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注意观察细节地方。要想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就可以先引导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的认识以及感受,引导他们可以动手和动脑,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激活他们的体验,让学生可以把写作变成自己交流表达的一种内在需要。可以看到,将生活带进课堂,可以通过初试身手、文章小练笔等方式进行训练,提升他们的写作练习密度,让学生逐渐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解决学生以往被动写作的情况。
2、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自然界中有很多的事物,这些都可以在写作中当做素材使用,学生们看到的、闻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都是写作中可以运用的素材。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都比较喜欢玩,然而当前因为课业辅导或网络的吸引,学生能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就影响了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而陌生的大自然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文课堂,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能够放飞自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生一定会收获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东西可以写。还可以调动家长,让家长多带学生到大自然中玩和看,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厚度,还可以给作文赋予生命力。比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赏荷花,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中观赏荷花,通过实际看到荷花的美景,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荷花的感受,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有的说“在微风的吹拂之下,荷花会翩翩起舞,好像仙子一样”,还有些学生说“好像看到了不同颜色的荷花在争奇斗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都很兴奋,可以集中注意力,教师要让他们认真的观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荷花景象,和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景象进行比较,进而更好的感受文章中所含的意境美。学生在观察好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他活动,比如,结合自己看到的景象,自己描述荷花的美,或者是让学生拿起画笔,将荷花画出来,并且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印象深刻,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走入文本,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为文本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设生活化情境
语文来源自生活,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来自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2]。比如,在《燕子》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燕子飞翔的过程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燕子的形态、特点等内容。学生可以按照特定顺序对燕子进行描述,认真的观察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基于学生的心理进行情境创设,激活他们的生活体验,可以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这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相符的,教师要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合理的创设情境,进而符合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生活,这样就能够拉近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不再畏惧学习语文,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挖掘生活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生活化内容可以供教师挖掘,虽然有部分作品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远,但是还是能够挖掘出教学内容和当前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语文,更好的感受语文的语言美。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假如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你是会继续努力解决问题还是退缩?”,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晏子就没有这样,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文本内容。另外,利用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把生活搬进课堂,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进行联系的重要作用,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实现二者的联系,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偏差及其矫正[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张平.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5(20):83
论文作者:张春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生活化论文; 情境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