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_市场经济论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_市场经济论文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特创造。2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初步显示出这一创造的巨大威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标志。显然,当党的十六大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验时,实际上蕴涵有继续探索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任务新要求的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将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14个重大课题之一。2003年10月14日,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2005年10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时首先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他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任何形式的发展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经济体制作为直接依托。对发展问题的探究必然首先反映在对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分析之上。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观,首先也是建立在对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之上。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探索和回答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的。倘若基于经济体制创新的角度,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性思路。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在200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关于改革的取向,江泽民同志1994年12月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有过精辟论述:“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在对改革实践经验加以初步总结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予以了郑重声明。胡锦涛同志2006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会议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首先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十几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正确阐明,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我们在从现实中对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了更为具体而鲜明的认识的同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缺陷的认识也更为鲜明而具体。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可以认为是概括性的表述。倘若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在市场经济的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计划经济的某些优势也在逐步丧失;在计划经济的弊端尚没有得到充分消除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正在逐步显现。客观现实要求改革必然反映为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之后,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声明,所回答的并不主要是深化不深化改革的问题,而是对深化改革的方向的一次突出性强调,蕴涵着向全党提出如何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两个优越性、如何有效抑制计划和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向全党发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号召。

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同时也蕴涵着对社会主义制度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信心。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首倡者,邓小平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源所在。邓小平在晚年的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2003年11月7日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要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科技等建设项目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完成。”

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方面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成绩和不足,一方面树立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信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深化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显然,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我们也更加理解和领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胡锦涛同志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年多来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认识,加深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认识,加深了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国情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增长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从长远来看,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的收获更为珍贵,影响也更为深远。胡锦涛同志2005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概括指出:“这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尤其是最近两年多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这段论述说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上的深化,突出地体现在对宏观调控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上。这种深入理解和把握来源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再认识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实践的视角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仅仅强调宏观调控,还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因为任何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一般地排斥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不仅包含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因其中所依托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所蕴涵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而具有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根本不同的特性。从根本上说,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这种宏观调控的作用,即是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有效地抑制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失灵之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自觉的、事先和过程的,后者则主要自发的、事后的。前者主要反映为有计划的安排,后者主要反映为被动的补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宏观调控,“是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

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又好又快发展是根本要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是重要原则;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方式;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是重要着力点;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着力点,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些规定既体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要求,又蕴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性要求,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