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转“贸易大国”和“定价小国”并存的被动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国论文,大国论文,局面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排名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在许多产品尤其是资源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定价权上却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况,无论是资源禀赋比较好的稀有稀土金属和焦炭行业,还是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铁矿石和铜行业,都是如此。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85%以上,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价格反而急剧下降。2005年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为5.49万吨,是1990年的9倍,但平均价格却从每吨1.36万美元下降到0.73万美元,下降了46.2%。同样,作为焦炭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在价格主导上也处于被动地位,目前焦炭价格已经跌到原来的一半。而在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铜、铁矿石和石油等行业,这几年的价格却是大幅飙升。我国正面临着一种“贸易大国”和“定价小国”并存的情况,这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正在而且还将继续蒙受巨大的损失。中国无论是在贸易总量上还是在上述大宗原材料及重要能源方面,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却不能有效和足够地掌握这些商品的定价和话语权,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性原因。从所周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三大支柱是以资本主义性质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在这种体系的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其中就包括了国际贸易尤其是大宗原材料及重要能源贸易的定价权。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它们掌握了世界上90%以上的国际投资和85%以上的国际贸易份额。无论是作为买方还是卖方,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换中,它们都占据着上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根本改变贸易大国和定价小国的被动局面,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从内部因素来看,我国企业缺乏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足够的运用国际规则的经验。在出口过程中,往往是行业“散、乱、差”,企业一窝蜂出口、一窝蜂降价,国内厂家鹬蚌相争,才使得国外厂家渔翁得利。这种相互拆台的做法,导致好不容易拓展的国外市场丢失、原本可观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乃至被外国公司诉为“倾销”,更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上自行放弃了话语权。
尽管我们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作用下,中国要根本改变定价小国的被动局面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待毙,任人宰割。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大有作为。
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加强国内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大宗基本原材料商品的战略储备以及相应的套期保值基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把期货业提高到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国期货业,将期货经纪公司培育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已经在大豆、小麦等农产品和铜、铝等有色金属行业中初步显现,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期货市场并将期货市场的范围拓展。同时加快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有需要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企业都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了解并熟悉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引进国外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为我国成为国际商品定价中心创造条件。
从产业层面来说,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规则意识和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则应根据政府海外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借鉴国际大型公司的经验,寻找时机以灵活的方式积极开发海外资源。
长期以来,当我们面临一些重要资源供应短缺时,常常采取单纯进口的方式来弥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直接和快速地弥补缺口,但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除了供应不稳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外,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会给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到境外开采资源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近期,由于中海油在并购活动中的退出以及海尔等大型企业海外并购遭遇的尴尬与无奈,沉寂一时的反对之声又东山再起。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还不成熟,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企业根本没有必要走出去,只要注重国内市场就足够了。
其实不然。从国际经验来看,跨国并购是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手段,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要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由于一些重要资源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资源类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往往与其他企业的并购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受目标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这些环境因素既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非经济因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的成败。因此,企业在跨国并购选择目标企业时,应高度重视其所处的环境,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比较好、政治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其次,企业海外收购程序比较复杂,有的行业还需要获得有关部门批准,而且要详尽地掌握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选择好中介机构,包括信誉度非常好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第三,企业在海外的并购风险很大,其中既有来自非经济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并购最后流产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收益风险,也有资金链风险和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因此,中国企业应坚持并购后的“整合”原则,尽快培养一个熟悉当地产业政策和收购法规的管理团队,及时处理好收购后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以及各项衔接、管理创新以及治理结构优化等问题。
除并购以外,企业的国际化还可积极探索跨国战略联盟的方式。跨国战略联盟通常是指涉及来自不同国家企业的股权和非股权协作的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它具有组织的松散性和灵活性、竞争与合作共存、行为的战略性、地位的平等性、联合的协同性、范围的广泛性等诸多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成长的一种重要战略,也是跨国公司进入新兴国际市场最为广泛使用的成长方式。进入21世纪,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生存、发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也可借鉴这种方式来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除上述对策以外,有关部门实际上也在积极探索一些有效途径来缓解我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定价小国”的局面。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于2004年推出了燃料油期货的举措,并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因为一般来说,国际大宗原材料交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交易。现货交易是最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在国际原材料交易中已不多见。但与国际趋势不协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进口的原材料不少还采用现货交易方式。远期合同交易,就是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以固定的价格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并有长期合同作为法律保障。与前二者相比,期货交易则已成为国际重要原材料贸易的主流定价模式。因为期货交易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提供价格趋势指标,特别是买方能预测和掌握大宗交易商品的价格。因此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的燃料油期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对此也不宜过分乐观。中国面临的仍然是由西方国家占主导权的国际经济秩序,外部环境的缓解还要假以时日。另外从内部因素来说,我们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拿期货市场来说,目前在全球上百家交易所中,有近300个重要原材料交易品种,决定着包括原油、成品油、有色金属等能源矿产,以及棉花、天然橡胶、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国际价格。而我国期货市场交易的只有10多个商品期货品种,无论是交易品种数量还是交易的规模与国际期货市场相比都还差得很远。此外,我国目前在期货市场的法律环境、政策取向、操作技巧、人才管理以及国际经验等诸多方面也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才能逐步解决的。因此,尽管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是要真正实现从“加工中心”转变为“定价中心”,还将任重而道远。